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2014-5-11 0:11:26 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试卷说明: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Ⅰ、Ⅱ卷,答案请填入答题卷。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寥liào落 抨pēng击  惩创chuàng  长歌当dàng哭

B.奇崛jué  菲fēi薄   喋dié血   文采斐fěi然

C.歆xīn羡  桀骜ào   浸渍zì   飞扬跋扈hù

D.意蕴yùn  针砭biǎn  谐谑xuè    使人解颐yí

2.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寞  黯然  精粹  陨身不恤

B.  潸然  精致  干燥  忧患备尝

C.  虔诚  磐石  窈窕  信誓旦旦

D.辩驳  蹊跷  倾泄  夙兴夜寐

3.下列句子中横线处,应填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____________而来。

②   极光卵处在__________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

③   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_________,但我却相信它的价值重大。

A.演变  连续   忽略        B. 演化  持续   忽视

C.演变  持续   忽略        D. 演化  连续   忽略

4.选出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B.欧阳修写《伶官传》的目的,是为了让当朝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诫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D.一代名臣诸葛亮肝胆相照,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广泛的敬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解决巴以冲突,目前,国际社会正采取了多种措施协力斡旋调解。

B.2001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C.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它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D.该校注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处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1)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         ,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2)北平郊外          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   风依然轻抚着

②   轻抚着的依然是风

③   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④   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诗歌语言的美感效果

在诗歌美的创造过程中,最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快感的,是文字之美的追求。

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技巧,深切地掌握一种语言的特质,巧妙地给以组合拼接,使它们具有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丰富的表现力。这种文字之美,通常指语言表达上的精确、洗练、丰富、生动。在创作实践中,则指一种美的语言的结构的建立,最终是形成某种格式化的东西,以文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形式固定为文体格式之后,人们能够更好的从中体会其美妙之处。

这种对文字之美的追求,在汉语诗歌创造中表现尤为鲜明。如句数、字数、语法规律、语音、语调在配合上的和谐,韵律效果的讲究以及比喻、象征意象的运用与营造等,在汉语诗歌中都表现得非常独特而鲜明。

诗歌语言要想获得美感效果,必须能够创造出鲜明的意象,也就是说,要能够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用准确、具体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美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古人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长度;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不仅有形,而且含情;“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愁如玉人,随风起舞……现代诗中也有不少异常鲜明的意象的营造,如徐志摩的《莎扬娜拉》以优美的形象写离愁别绪,凄然欲绝而又情深无限,读来常让人感动唏嘘不已;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入诗,于缠绵悱恻的幽情低诉中写尽了家国念与乡关愁,也成为一首绝唱。

诗歌语言不仅要意象鲜明,还需含蕴隽永,具有多重蕴藉,即具备“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多重意蕴,这样才能做到境生象外,韵味无穷。如舒婷的《四月的黄昏》:

四月的黄昏/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在峡谷低回/在天空游移/若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

旋律成为色彩的生命物质,也因而扩大了诗歌的意蕴内涵。

此外,通感的妙用也是诗歌语言美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通感,就是将一种感官所得到的外部信息,转化为多种不同形式刺激,调动人的整体感官一同来参加,从而达到整体性的审美感受的一种方式。

在汉语当中,这种通感形式十分常见,比如“响亮”——听觉转为视觉;“热闹”——感觉调动听觉;“光滑”——视觉辅助触觉等等。古代诗词中这类通感运用最多,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柳外轻雷地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人珠丽,粉香下,夜寒风细”(姜白石)。

现代诗歌中也不乏其例,如“我安详地等待,那绿茸茸的梦”,“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江河),“但愿我和你怀着同样的心情,去把道路上的黑暗打扫干净”(芒克),“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徐志摩)等。通感的妙用,不仅转化了诗歌的语言特征,而且往往能够收到奇思妙趣浑然天成的审美效果。

7.对一、二两段文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美的创造过程中,最影响人的快感的,是文字之美的追求。

B.    只要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技巧,深切地掌握一种语言特质,巧妙地以组合拼接,使它们具有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丰富的表现力,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

C.    语言表达上的精确、洗练、丰富、生动,在创作实践中,则指一种美的语言结构的建立,最终是形成某种格式化的东西,以文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徐志摩、闻一多的优秀诗作。

D.   在形式固定为文体格式之后,人们能够更好的从中体会其美妙之处,因此,只有形成程式化,才能更好地体现诗歌语言的美感。

8.对第四段内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创造出鲜明的意象,能够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才能获得诗歌语言的美感效果。

B.    用准确、具体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美的重要特点之一。可见,情感表现得越抽象,越有利于创造诗歌的意象美。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长度;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不仅有形,而且含情。可见,仅有“长度”和“重量”还不足以构成鲜明的意象,还必须表达出深挚的感情。

D.   用准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意象美的重要特点。尽管现代诗中也有不少异常鲜明的意象的营造,但总体上还不如古典诗歌。

9.根据文中对通感的解释,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是以色彩(视觉)来写心情。

B.    “柳外轻雷地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人珠丽,粉香下,夜寒风细”,这种充满丰富想象的描写让人获得了整体性的审美感受。

C.    “我安详地等待,那绿茸茸的梦”,“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绿茸茸的梦”,“闪闪烁烁的声音”,使得梦幻和声音都有了绚丽的色彩,收到了奇思妙趣浑然天成的审美效果。

D.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甜蜜和忧愁形成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绪。

10.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数、字数、语法规律、语音、语调在配合上的和谐,韵律效果的讲究等,在汉语诗歌中比在外国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独特而鲜明。

B 舒婷的《四月的黄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语意直白,可谓境外生象,韵味无穷。

C. 能创造出鲜明的意象、具有多重蕴藉、妙用通感等是创造诗歌语言美感效果的主要条件。

D. 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入诗,于缠绵悱恻的幽情低诉中写尽了家国念与乡关愁,化抽象为具象,十分感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4题。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为君王之寿。”桓公曰:“何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潸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

1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  祝:祈福

B.叟其革之矣  革:改换

C.可因姑姊妹而谢也  因:因为

D.可使左右而谢也  谢:请罪

12.与“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今以钟磬置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刿)曰:“何以战?”

13.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人认为自己的第三句话最重要,而桓公认为邦人的前两句话说得最好。

B.邦人借桀和纣的例子告戒桓公,君得罪大臣是不会获得赦免的。

C.桓公听了邦人的解释,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把他举荐到朝廷处理政务。

D.桓公之所以称霸,在作者看来不仅得力于管仲的辅佐,也得力于邦人的帮助。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4分)

(2)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4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中读元九(1)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1)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1)诗的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灯灭”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分)

17.按要求默出下列语句或补出所给语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语句            

(2)仆碑引发了王安石很深的感慨,表现这一感慨的语句是            

(3)苏轼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表现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4)忧劳可以兴国,        

(5)祸患常积于忽微,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简单的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史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刻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成为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家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的强烈的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8.第一自然段中“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一句中“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19.第一自然段末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其理由是什么?请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分条概括。(5分)

20.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的理解。(5分)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作者认为“乡愁”是人们内心对一去不复返的昔日岁月的留恋与追忆,是对难以再现的生命的感伤,表达了对乡愁的独特感悟。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进行了理解,给人以新的启迪。

C.    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生的重要意义,指出人们只要在生命流逝之前把握生命行列中的自己,就是一个无悔的旅人。

D.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借对鲁迅《故乡》的分析,表达了“真正的家乡是永远无法返回去的”的深刻感悟。

E.    全文思路开阔,面对“乡愁”这一文学题材,展开古今中外的联想,抒写对人生的感悟,在无奈与感伤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消极情绪。

六、(12分)

22.根据下面的提示,仿写句子。(4分)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23.改写下面这个长句,使之成为两个或几个短句,以加强表意的明晰性。(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这次血腥事件,使越南战争变成了美国的一场使数万美国士兵横渡太平洋前来参战并使其中数万人丧失性命的战争。

24.把下面的句字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有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七、作文(60分)

天色欲暮,街道上涌出一片喧嚣和嘈杂。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步行的,骑车的,坐车的,目标明确,几乎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回家。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