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终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伞对的一项是( )
A.熊咆龙吟殷(yīn)岩泉 訇(hōng)然中开
B.渌(1ǜ)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jī)
C.越人语灭姥(1ǎo) 送我至剡(shàn)溪。
D,水澹(dàn)澹兮生烟 唯觉(jué)吋之枕席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 B.势拔五岳掩赤城:挺拔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 D.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3.对诗句所用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对偶)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C.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嗡)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置文)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李白、刘禹锡、李商隐分别是我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的诗人。
B.“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C.唐代是我国诗歌的辉煌时期,既有以岑参、孟浩然为代表的描写清新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也有以王维、王昌龄为代表的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边塞诗人。
D.从创作风格看,上起战国末期的屈原,中到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陆游,下到现代的郭沫若,他们属于同一流派的诗人。
5.下面这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足( )项诗匀的作者。
铜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十论,冀南宋奠随鸿雁南飞。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了尘世间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2)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3)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4)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3) (1) (4) (2) B.(1) (2) (3) (4)
C.(1) (3) (4) (2) D.(3) (4) (1) (2)
二.阅读下段文字,然后完成问题。
(一)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口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口了,淡如炯,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口、星点之口、月影之口的空中楼阁!
7,依次填入文中口处的字,正确的是( )。
A.亮 淡 中 侧 下 B.淡 亮 中 下 侧
C.淡 亮 中 侧 下 D.亮 淡 中 下 侧
8.对画线语句理懈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空中楼阁”表明“我靠”的精神无所寄托。
B.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入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
C.小屋仍是小屋,“我”觉得它仿佛是守中楼阁。
D.是写实,当时山上雾大,小屋已被雾笼罩。
(二)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9.对“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在文中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但要吃粮食,更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B.人活着不但要吃米,还得吃菜和点心等。
C.人活着不但要靠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D.人活着不单靠物质的条件,还需要人间的光明和温暖。
10,上文中“黑暗的海”是指什么?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苦闷和彷徨 B.投降迷雾 C.抗日亡国之论 D.没有灯的晚上
(三)
(1)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到底有没有“魂”?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是重要得很!
(2)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了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
(3)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丈子的魂;“特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止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的民族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瑰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4)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瑰;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英雄徐洪刚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们热心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的一片爱心,
这也是他们的魂……
(5)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入却失去了这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令人忿忿然。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6)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伟人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7)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同来。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实属子虚乌有。而我们现在的某些入,失却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8)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道理。对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
“魂兮,归来!”。
1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A.六神无主 B.不以为然 C.浑然不觉 D.茫然若失
12.第(4)段中写“徐洪刚”、“青年志愿者们”是为了证明( )。
A.当代青年也是有魂的 B.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
C,活着的人与死了的人的魂意义不一样。 D.个人有魂,集体也有魂
13.第(4)段、第(5)段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两项(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正反对比 D.喻证法
14.下列标题中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魂兮,归来 B.人是有魂的
C.从祥林嫂的“魂”谈起 D.“魂”与精神
(四)
汝去年书去:“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闯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A.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 B.如耿兰之报 如:如果
C.往往而剧 剧:(疼痛)剧烈。 D.东野与吾书 与:给。
16.对“以”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竟以此殒其生 (2)汝殁以六月二日
(3)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4)使者妄称以应之
A.(1) (2)同,(3) (4)同。 B.(1) (3)同,(2) (4)同
C.(1) (4)同,(2) (3)同。 D.(1) (2) (3) (4)各小同·
17.从分句间关系看,“其竟以此面殒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复句关系是( )。
A.选择关系 B.因果关系 C.转折关系 D.假设关系
18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分开,分为前、后两层,前面讲死因,后面讲死期。
B.这段文字纠缠于琐碎小事,写“俗情俗事”,是《祭十二郎文》“味免俗韵”的表现,这削弱了文章感人、动人的力量。
C.文中“东野与吾书”的“东野”即孟郊,字东野,唐朝著名诗人。“推敲”一词就是由他的诗句“僧敲月下门”演化赢来的。
D.询问死者,只是徒然,可是作者情小自禁地相问于九泉之下的十二郎,这是责备自己的疏忽,是对亲人的深情所致。
第 Ⅱ 卷
19.翻译下列语句(每题2分,共4分)
(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2)其然乎?其不然乎?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10分)
地 平 线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厚,最喜欢乘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问,赶到树下,但天地依旧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里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了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一样有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20.文章反复写到“树丛”和“矮屋”,目的是以此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20个字)
21.老人说地平线“是个谜”,所暗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一再追寻地平线,是因为地平线具有怎样的特点?(不得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反复写天与地的“平行”和“相接”,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均不得超过10个字)
答:(1)天与地的平行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与地的相接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其中蕴含的哲理。(不得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题(15分)
25.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
(5)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 (6)清风徐来,_________________。
(7)花自飘零水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 。 (9)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
26.依据给出的上下文句,仿写两个句子,句式要大体相同。(5分)
记忆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便入的精神压抑、迷惘,又可以使人的思想情绪振奋,解放。
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没看色彩,它却可以使人的心境苍白、忧伤,又可以让人的世界光明、欢乐
五、作文。(35分)
27.阅读下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小屋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是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
半年后,前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呢?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或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要求如下:
(1)所写内容要与话题有关;
(2)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终试题答案
第I卷(2×18=36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D | B | A | B | C | A | D | BC | D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A | A | B | AC | A | B | D | A | B |
第II卷(64分)
19.略(4分)
20.作为参照物,反衬地平线的辽远(2分)
21.地平线吸引着人们去追寻(2分)
22.看得到,永远走不到,又永远不断地出现在前方。(2分)
23.(1)命运和理想的对立(1分)
(2)命运和理想的统一(1分)
24.追求地平线即追求人生的理想。它总在前方,吸引着人们不断追求;又永无止境,诱使人们永远奋进。(2分)
25.(1×10=10分)(略)
26.仿写(略)(5分)
27.作文(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