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卷[上学期]

2014-5-11 0:11:33 下载本试卷

官窑高中2004200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测

共6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问卷第一卷

一、基础题,1—6(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汤汤(tāng tāng) 晏晏(yàn yàn)  踟蹰(chí chÚ)

B、岌岌(jí jí)   葳蕤(weī ruí)  踯躅(zhí zhÚ)

C、伶俜(líng pīng) 纤纤(qiān qiān) 脉脉(mò mò)

D、暧暧(ài ài)   潺潺(chàn chàn) 呦呦(yōu yōu)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槌便大怒(卧具)    自可断来(信件)

B、何意不厚(得)      可怜体无比(可爱)

C、泰如天地(坏)      妾不驱使(忍受)

D、虽与府吏(约好)    家来贵门(感谢)

3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你就可以禀告公公婆婆。

B、汝岂得自由:你哪里有这个自由。

C、誓天不相负:指天发誓,不要互相对不起。

D、昼夜勤作息:白天夜里都勤快地劳作。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项是(  )

A、始还家门   处分兄意   得府君书

B、君既若录   渐愁煎迫   相常日稀

C、名秦罗敷   不图子归   举动专由

D、儿已薄禄   见常日稀   嬉戏莫

5、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汝岂得自由         B、可怜体无比

C、徘徊庭树下         D、叶叶相交通

二、现代文阅读,回答7—13(21分,每小题3分)

①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    的。两汉所谓乐府指的是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

②乐府成为大规模的专署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者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            

③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在音乐上,这三类各具特色。“相和”是一种    的演唱方式:“鼓吹”是    ;“杂曲”则是    

④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这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事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⑤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诗与五言诗,这两种形式对后代乐府诗的影响很大,这两种形式与《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成为古诗的主要语言形式,一直到近体诗出现并兴盛起来,五言诗和七言诗才占据了主要地位。

7 、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是(    )

A 变化    B 发展   C 演变

8、 “乐府”从音乐中独立出来的时期是(    )

A 秦朝以前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9、 对第②段末尾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中  记录   流传    B 记录   集中  流传

C 集中  流传   记录    D 流传   记录  集中

10 、“十代采诗官不置”的“置”字意思是(    )

A 放置    B 设置    C 弃置    D 安置

11 、对第②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汉乐府的主要价值    B 说明汉乐府形成的原因

C 说明汉乐府与民歌的关系   D 说明汉乐府对民歌的影响

12 、第③段末尾处应填入的句子,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一种声调已经失传的曲牌子

②有丝竹伴奏的或人声相谐

③北方民族主要用作军乐的器乐合奏曲

A、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3 、对文中说唐朝人揭示出乐府的精神实质的分析,正确的是哪几项(   )

A 反映社会内容     B 批判现实的讽刺性   C 采集民歌

D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E 作为统治的借鉴    F 是古诗的重要形式

问卷第二卷

三、阅读古文,回答14--16(9分,每小题3分)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①,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②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④。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⑤。“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⑥;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⑦。为人结白皙,鬃鬃⑧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 ①隅:方位。②笼:竹蓝。③襦:短袄。④脱帽著梢头:脱下帽子,重整头巾。梢头,包头发的纱巾。⑤姝:美女。⑥骊驹:黑色小马。⑦专城居:官居太守,为一城之主。⑧鬃鬃:须发稀疏。

14、一句话概括这首诗所叙述的故事。

                                    

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16、诗表现了罗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默写,完成17—24题: (共15分,每空1分)

17、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1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9、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20、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2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22、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2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4、东西植松柏,       

五、鉴赏诗歌,25—27题:(共9分,每题3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5、这首诗有没有运用兴的手法?如有,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                           

26、除了赋比兴外,试指出这首诗与课文《诗经三首》在表现形式上的一个共同点及其具体作用。

答:                           

27、根据上面诗填空

这首诗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结果终于是                

六、主观表达(18分,28题4分,29、30、31题每题2分,仿写8分)

(一)翻译句子

2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9、汩余弱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0、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3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二)仿写、要求:①句式基本相同。②把握所给语段的语脉及创设的意境。

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

你仰慕            ,就必须              

你希望            ,就必须                

七、作文(60分)

  中国男子足球对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顺利出线,有人说中国队凭运气,有人说中国队靠实力。关于“运气”的说法,生活中到处都有。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将故事可以发议论。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题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第一卷(39分,每小题3分,第13题答对一个给1分)

第二卷

三、阅读古文,回答14--16(9分,每小题3分)

14、                                 

15、                                 

16、                                 

四、默写,完成17—24题: (共15分,每空1分)

17、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1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9、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20、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2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22、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2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4、东西植松柏,          

五、鉴赏诗歌,25—27题:(共9分,每题3分)

25、这首诗有没有运用兴的手法?如有,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                                 

                                  

26、除了赋比兴外,试指出这首诗与课文《诗经三首》在表现形式上的一个共同点及其具体作用。

答:                               

27、根据上面诗填空

这首诗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结果终于是                

六、主观表达(18分,28题4分,29、30、31题每题2分,仿写8分)

(一)翻译句子

2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9、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3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二)仿写

33、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

你仰慕                 

就必须                    

你希望                   ,

就必须                    

月测一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D

C

D

C

c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C

B

B

A B D

第一卷(39分,每小题3分,第13题答对一个给1分)

第二卷

三、14.采桑女子罗敷言辞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

15.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16.坚贞不阿、勇敢机智

四、默写,完成17—24题: (共15分,每空1分)

17、腰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

18、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9、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

20、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

21、泣涕涟涟

22、匪我愆期,秋以为期。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左右种梧桐

五、鉴赏诗歌,25—27题:(共9分,每题3分)

25、有。“蒹葭萋萋, 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开头两句对河边的景物加以描绘,触动了思念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思念的意境,为下句触景生情作好铺垫。

26、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加深了思念的情感。

27、     可望而不可即。

六、主观表达(18分,28题4分,29、30、31题每题2分,仿写8分)

(一)翻译句子

28、那个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抱着布来跟我换丝绸,但其实并不是来换丝绸,而是来跟我商量婚事。

29.流年似水我好象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30、娴静的女子真美丽,在城的角楼等待我。

31、鸡叫着天快亮了,兰芝起来盛装打扮。(或仔细梳妆打扮)

(二)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