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4-5-11 0:11:33 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直接做在答案专页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基础题(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板(zhì)  搭(shān)  投(bèn) 恰如其(fèn)

B.见(piē)  像(xiào)  胡(zhōu) 长短叹(xū)

C.龛(kān)  毙(yǔ)    血(bó)  轻手脚(niè)

D.好(pǐ)  钟(sāng) 刻(bó)  瘦不堪(x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弥留  狼藉  哀声叹气  沧海一粟

B.起讫  晦气  走投无路  香消玉陨

C.涵养  原委  挺身而出  鞠躬尽瘁

D.通宵  盘桓  冠免堂皇  行影相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    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2)海啸发生后,印尼布莱尔港的政府部门在难民营中临时搭建了教室,让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当地的一些学校也    了不少新生。

(3)人们常常把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看作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这是不正确的,    是不全面的。

A.辛酸  吸纳 甚至   B.辛酸 接纳 至少

C.心酸  接纳 至少   D.心酸 吸纳 甚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常常会自惭形秽,而事实上这完全没有必要。

B.南昌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C.2004年雅典奥运会圣火火炬的设计别有用心,体现了本届奥运会“和平·和谐·传承”的主题,彰显着现代雅典的风格。

D.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全体人员始终牢记国家的重托,时刻保持饱满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想方设法适应危险环境,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B.交通管理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C.经过全厂职工几年的努力,步云皮鞋厂由一个手工作坊发展为现代企业,步云皮鞋已经跻身世界知名品牌之一。

  D.尽管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有创见的教育教学理论,许多知名教师也总结出不少教学模式,但如果语文课还是按过去的教法,教学效率就很难提高。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但科学家们至今未能解释为何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火星上却荒凉一片?

B.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来,我长年埋身书房,在山中呆得太久了,已“不识”这苦读生涯的“真面目”了。

C.除另有规定外,2003年财政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发行的记帐式国债的招、投标活动适用本规则。

D.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hè  应和)  猥以微贱,侍东宫(应当)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长自立)

B.吾少孤,及长,不所怙(xǐng  探望)   纵一苇之所(往)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交互)

C.吾女与汝女,待其嫁(zhǎng  养育) 无以利世,而类于予(恰好)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常常)

  D.相与枕乎舟中(jí 垫着)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明察)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二、(12分,每小题3分)

   对于这些非华夏的族类,历史有一种一体化的理解、一脉相承的说法,如《吕氏春秋-审为篇》:“狄人猃狁,今之匈奴。”《晋书-匈奴列传》:“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狄狁,汉曰匈奴。”《史记》索引:熏粥,“匈奴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薰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对于戎狄——匈奴一体化的传统模式,至少自20世纪40年代,便已经有学者认真地指出他的错误。徐仲舒在考察上古北狄的问题时也感到:“狄在殷周之世遂率与中国相为通婚,但其风俗习尚在经传中极少记载。即偶有记载,其词又甚简略,必须取后来史家记述边裔土俗相与对照,庶得窥其原貌。但他没有像许多人那样以匈奴为参照样板,而是取早期鲜卑、靺鞨等山林狩猎民族为范例,认为山林狩猎的特点“皆北狄之俗所宜有,而不必拘于《王制》所言之事。且此诸俗与中国为近,而与匈奴之游牧文化相距较远也”。徐仲舒提到的《王制》是《礼记》中的一篇,这篇儒家经典是最早将北狄描绘成“有不粒食者”的文献之一,这实际上包含了戎狄与匈奴一体,为游牧群体的意思。徐仲舒不同意《王制》的说法,指出“狄”的习俗与中国近,而与匈奴远。这是相当敏锐的。

  20世纪早期,美国学者拉铁摩尔在中国生活、工作过很长时间,曾深入实地考察中国北方的“亚洲内陆边疆”地区,撰有《中国的边疆》一书。书中对中国北方一些“非汉族”群体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这些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关于戎狄的问题,他根据一些文献记载的细节,并没有简单的将戎狄划在游牧的范畴,他认为:根据一些证据来看,戎狄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混合经济。“周朝一位较早而比较可信的王(周穆王)征戎,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如果它们是贡品说明它们是狩猎而非游牧民族。如果是战利品,我们就更可以相信戎族的主要财富不是牲畜。而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记载,说有一部分戎族被秦国逐出陕西之后,由山西的晋国给予荒地,他们开始从事耕植,成为农夫。看来这个记载视戎族之属于汉族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除表述他们的组织不如汉族,或者其它的地位有所不及,并没有讲从游牧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转变。”

8、 对第一自然段中“一体化”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在经济上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他们前后有与国学多不同的名称。

B.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尽管有不同的名称,其实就是汉代的匈奴。

C.早期非华夏民族的狄人与晚期的匈奴被看作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族群或民族,匈奴是他们最后的总代表。

 D.不管是匈奴、熏鬻、鬼方、猃狁,还是匈奴、山戎、熏粥、淳维、鬼方、猃狁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非华夏族类。

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徐仲舒研究所取的参照范例是鲜卑、靺鞨等山林狩猎民族,与其他人以匈奴游牧民族为范例不一样。

 B.徐仲舒根据山林狩猎的特点否定了《礼记·王制》所持的“戎狄与匈奴一体,为游牧群体”的观点。

 C.徐仲舒认为狄人诸习俗与中国相近.而与匈奴游牧文化相距较远,狄人、匈奴不可能一体化的。

D.徐仲舒认为山林狩猎的特点北狄之俗皆有,因此鲜卑、靺鞨等山林狩猎民族与狄人是一体化的。

10、根据原文,以下各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戎狄——匈奴一体化的传统模式,自20世纪以来,已经有徐仲舒、拉铁摩尔等中外学者认真地指出它的错误。

B.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根据“非汉族”群体的发展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戎狄——匈奴一体化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C.拉铁摩尔说,有证据证明戎狄属于汉族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是他们的组织不如汉族,或者其他的地位有所不及。

D.拉铁摩尔认为周穆王获得的四白狼和四白鹿不管是贡品还是战利品,都说明戎族不可能是游牧民族。

11、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世文献中,对非华夏族类的称谓写法多种多样,只有匈奴一个称谓使用频率最高、时问最长。

B.虽然有《史记》索隐的观点,但司马迁未必带着“戎狄——匈奴一体化”的观念来撰写《匈奴列传》。

C.徐仲舒研究的主要论据是《礼记·王制》,而拉铁摩尔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一些文献所记载的细节。

D.虽然徐仲舒和拉铁摩尔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有理由证明,戎狄应该属于汉族的国家。

三.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立祠,遥共祠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

注:①封:颁发②过所:当时官府发给行路人的一种凭证。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中,敦煌太守    迁:升任

B.故而已         循:依照、沿袭 

C.先是属城狱讼众     猥:众多                                   

D.胡常怨         望:希望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郡在西陲,丧乱隔绝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B.大姓雄张,遂以为俗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

C.又立祠                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愚溪

D.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诸豪族多逆断绝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直接说明仓慈治政“清约有方”的一组是

①抑挫权右,抚恤贫羸 ②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③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④使吏民护送道路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仓慈因为治政“清约有方”,深得黎民爱戴,职位迅速提升,由郡吏到都尉,再由长安令到敦煌太守。

B.敦煌郡的前任太守,大多因循守旧,仓慈一到任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深得民心。

C.仓慈办理诉讼案件,注重调查研究,量刑适度,情法并举,只要不是死罪,都不予处罚。

D.胡人到敦煌做生意,诸豪族都采用拒之门外的做法,而仓慈则大力支持,或为他们主持公道,或为他们提供方便,或为他们保驾护航,大大促进当时敦煌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4分)

四.(共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2)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17.默写(7分)

(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              也。

(李密《陈情表》)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 (苏轼《赤壁赋》)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4)“苟利国家生死以,      。”这是温家宝总理常引用的林则徐的两句诗。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后答题。(5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                               

                                 

五. (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9.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析林清玄《清欢》的语言、结构或主题,任选其一个方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14)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直到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我们轻易忽略了。譬如,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一号线近乎完美的设计,正是基于德国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计算,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

生活中,你注意过一些细节吗?有过对各种细节的感悟吗?有没有思考过诸如“细节与全局的关系”等问题呢?

请以 “细节”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B 6.C 7.C 

二、社科文阅读

8.C(A不能解释“一体化”。B“就是汉代的匈奴”说法错。D排列顺序不对。)

9.D(“鲜卑、靺鞨等山林狩猎民族与狄人是一体化”错。)

10.B(拉铁摩尔是“对中国北方一些‘非汉族’群体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这些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1.D(A“匈奴一个称谓使用频率最高、时间最长”无依据。B“未必带着”错C“主要论据是《礼记-王制》”错。

12.D 13.D 14.B 15. . B  16.(1)一年里判死罪的还不满十人 (2)几年之后他死在任上,官吏百姓悲伤得像失去了亲人。

17.略

18.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作品通过对隐居地的景物描写如住处的幽静,篱边未开得菊花,无犬吠的门户和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即整天流连山水,太阳西下才归,刻画出了陆鸿渐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潇洒疏放。

19. ①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②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2分,只答“清淡的欢乐”,给1分。第二问2分,每对一点给1分。]

  20. ①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1分),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分)。

    ②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1分),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分)。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

  21. 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满分。]

  21. 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组排比句作答。修辞原理,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