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下期期中试卷

2014-5-11 0:11:33 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下期期中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I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坐标 坐无虚席 制高点 进退维谷  

  B、雀跃  声名鹊起 莫须有 握发吐哺

  C、涵盖 含英咀华 暴冷门 匪夷所思  

  D、历练 厉行公事 炒鱿鱼 不揣冒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万众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会上,代表们纷纷献计献策,使人民大会堂成了真正的“群言堂”。

  B、第49届世乒赛团体赛女团1/4决赛正式打响,张怡宁头两局获胜,第三局却遭到罗马尼亚队小将萨马拉的反戈一击,丢掉一局,着实让人吃惊。

  C、站在春天的日子里,回看刚刚经历的50年一遇的南方大雪灾,一件件感人事儿耳濡目染着我们,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 

D、日前,美军在其“猎星”行动中使用一枚“标准3型”导弹,在距离地球表面208公里处,成功击中一颗失控卫星。此举打破了世界的宁静,俄罗斯认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必须阻止美国将军事行动之手伸向太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在金华城南桥上,在妻子和女儿的泪眼注视下,为救轻生女青年,慢慢融入茫茫婺江,28岁的青春年华从此定格。

  B、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根拐杖,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脱离教师,自己独立走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要求。

  C、去年有七八十万考研大军在为一纸文凭而挥汗奋斗。然而,外企在招聘毕业生时,更受欢迎的是本科生,研究生被挤向了国企和机关一隅。

  D、2008年2月18日的《报刊文摘》报道:26岁的扬州青年殷武勇义无反顾地三次割头皮,给烫伤的父亲植皮,帮助父亲战胜了死神。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忧郁,是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特质,也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种忧郁,使得俄罗斯的诗人和作家创作出数不清的艺术珍品,感动和熏   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①俄罗斯第一代诗人茹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忧郁型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夜》是一首弃满伤感的诗。

  ②通观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擘的作品,其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不带着这种令人无法排遣的忧郁。

  ③这一点,从俄罗斯文学的开创者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④他的学生普希金,继承了他的这一忧郁的诗质,将这深沉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弥散在其几乎全部的诗作之中

  ⑤我这样说,不是说别的民族别的文学就不具备忧郁的特点,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俄罗斯那和鲜明和突出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④②  C、⑤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据北京奥组委会介绍,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

  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也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面对“北京奥运会肖形印章”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印章采用的是肖形印,是会徽的主体图案,基准色是红色,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

 B、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C、这枚“中国印”代表着一种古老的至今仍是在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的意义。

 D、选用“中国印”这种特殊的样式,主要是出于表达“中国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这样一个意义。

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中国印”之红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

 B、“中国印”的神韵,是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

 C、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

 D、“中图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7、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印”中的变形“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它体现了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B、字体的设计是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C、“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

 D、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蔷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奈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奈年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奈人俱被禁锢.递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敢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走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蔷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日夜诵               寻:探究

  B、乃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        阀:门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A、①遂造太学授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3)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 上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角度展开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______。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决斗

谭延桐

(1)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2)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3)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4)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5)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饯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抢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6)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7)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若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坚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8)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9)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10)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有删改)

14、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

(6分)

 答:                                    

                                        

15、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阿基米德和桑提亚哥都被作者称为“上好的武器”,他们分别是靠什么把自己铸成了“上好武器”的?(2分)

答:                                    

                                     

(2)结合文意.概括说明一个人怎样才能把自己铸造成为“上好武器”。(4分)

 答:                                  

                                            

16、怎样理解“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7、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答:                                   

                                     

                                           

六、(15分)

18、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冒号后填写出相应内容。(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1)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2)形象表达:眉毛胡了一把抓    抽象表达:       

   (3)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4)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         

19、在下面文段结尾的空缺处填上一句话,概括文段说明的道理。(5分)

不久前去俄罗斯游览,时常看见马路边排着队伍,有二三人的小队,有几十人的大队, 有等大巴的也有等小巴的,还有不知等什么的。队伍旁边没有碗口粗的栏杆,也看不见头戴 小帽挥舞小旗口吹小哨的协管员,人与人之间都保持距离,队伍还拐弯,有时拐上几个弯。 拐弯是排队的人自动拐出来的,为的是不妨碍行人走路。看到这些排队和拐弯,我们懂得:            
                                 

20、仿照示例扩写,要求意蕴丰厚,有文采。(6分)

         [例]栏。

          倚栏。

          倚栏远眺。

          倚栏远眺,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60分)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圆硕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他想不能自行摘去,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他先是愤怒地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们:“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 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改换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 的驴叫声。

其实生活中的人们,也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或指责、诬陷、罪名等标签,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与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座号

总分

高三年级 语文 答题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II(120分)

四、(23分)

11、(1)                           3分)     

  (2)                           3分)     

  (3)                                

                             4分)      

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3、(1)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

15、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6、                                    

                            4分)      

17、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六、(15分)

18、 1              2             

 

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答案

1、B(A“坐无虚席”的“坐”应为“座”;C“暴冷门”的“暴”应为“爆”;D“厉行公事”的“厉”应为“例”) 

2、A(A、“群言堂”指能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工作作风,也指能发扬民主作风、让人讲话、倾听群众意见的场所;B、用错对象,“反戈一击”指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不是“反击”;C、“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可直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D、望文生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3、D(A、语序不当。可改为: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在金华城南桥上,为救轻生女青年,在妻子和女儿的泪眼注视下,慢慢融入茫茫婺江,28岁的青春年华从此定格。B、比喻手法运用时,前后不一致。“让学生脱离教师”改为“让学生脱离拐杖”。C、“外企”为主语,“受”字应该去掉,改为主动句。或者,“更受欢迎的是本科生”改为“本科更受欢迎”。)

4、B(段首是论点句,⑤句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③句引出①④两个例子,②句是总结,与结局相连。各句中的代词也是衔接的重要标志。)

5、B(这是对中国传统印章的说明,不是对北京奥运会会徽中的印章——“中国印”的说明。)

6、D(并非采用汉代竹简文字,而是采用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字体的笔划和韵味。)

7、C(“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并非北京奥运会特有的主体风格。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8、C(赞:引荐)

9、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10、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四、(23分)

11、(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3分。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同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

12、(1)上片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从秋声(听觉)和秋色(视觉)两个角度展开描写的:“寒声”指落叶坠地的沙沙声响,并且是带有寒意的秋声;在空寂的高楼之上,作者卷帘观夜色,写到珠帘、银河、月色,气象开阔。

  (2)下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愁肠已断 ”谙尽孤眠滋味”直接表达孤眠愁思的情怀。

13、(1)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樽酒家贫只旧醅

知我者,谓我心忧

五、(22分)

14、(6分)(1)精神决斗的对象主要是自己。(2)精神决斗的起因是思想观点上的矛盾。(3)精神决斗使用的武器是隐形武器。(4)精神决斗从来都拒绝热闹(或:精神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5)精神决斗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6)精神决斗只有自己或时间这个证人在场。(7)精神决斗的输赢常常不是马上能够决定的。(前四点一点1分;后三点任答对两点给2分;语意相近即可)

15、(6分)(1)阿基米德靠的是对科学的自信(1分);桑提亚哥靠的是永不言败的勇气(1分)。

(2)①把自己的身心情感意志希望等融合在一起(2分);②吸取自然的精气(1分);③吸取先哲的智慧(1分)。

16、(4分)“这样的传统”指的是自我精神决斗的传统。如果这种勇于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传统没有了,就不会产生优质的生命,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精{中空虚之中。(点出精神决斗,并明确其内含,给2分;指出精神决斗的意义,给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6分)文章由欧洲的决斗风俗引出精神决斗这一话题(1分),然后阐释精神决斗的基本特征(1分),再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阐释精神决斗(1分),最后点明精神决斗的意义(1分)。这样安排的好处是:(1)形象生动,吸引读者(1分);(2)逐层深入,思路清晰,便于读者深人理解精神决斗的内涵及意义(1分)。

六、(15分)

18、        答案示例:(1)宰相肚里能撑船(1分) (2)主次不分(1分) (3)风马牛不相及(1分) (4)团结就是力量(1分)(所写内容合乎要求即可得分)

19、文明的高层次不是靠强迫,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是在于理性。(大意对即可。)

20、答案示例:望月。望月把酒。望月把酒,苍茫往事付东流。(第一句1分,第二句2分,后一句3分)

七、作文(60分)

[思路点拨]

这则狮子与标签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狮子受标签所累,最终异化为驴子。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们也是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标签,有的能够正确对待,有的则被束缚,结局迥异。只要围绕这些进行思考,就能够化难为易,写出一篇立论深刻、行文流畅的文章来。

“生活的标签”是个比喻性的话题。“标签”本指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的纸片。(《现代汉语词典》82页)而这里的“标签”则指生活中人们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的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或指责、诬陷、罪名……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贴上标签有的是被动的贴上去的,如各种指责、诬陷、罪名等等,有的则是自己兀兀穷年拼命争取的,如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在这些标签之下,人们往往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没有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面对着佛光灿烂的标签,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哪怕在获取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丧尽天良人格,一当戴上光环,就顿觉高人一等,品格特高尚,学问迎风涨,指挥倜傥,不可一世

某些曾经优秀的人戴上光环后,没有想到这是社会对自己一定程度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回报社会、奉献人生。而在负面的标签下,一些人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不能做到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结果被环境屈服,被社会异化。另一方面,周围的人们也是根据人的标签来对待一个人,以职称、学历、荣誉尤其是权势官职来评价一个人,全然不知道许多标签背后的猫腻甚至肮脏;或者根据标签把人一棍子打死。

根据材料,文章立意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可供选择:一是从“狮子”(即自我)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签”,在荣誉、地位、权势的标签下,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乎所以,要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这种标签是社会对自己贡献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奉献人生。在“指责”“诬陷”“罪名”等灰色的标签下,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襟怀坦白,心胸开阔,不被环境屈服,不被社会异化。二是从胡狼豺狗等的角度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要惧怕权势,更不对别人乱贴不良的标签,因为,它将摧毁别人的自信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例文]          

凤雏跌落地,刘三变高祖

人生之旅就像是一条充满风雨的路,奉劝诸君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标签”所误,要知道,凤雏有可能跌落地,刘三也可能变高祖。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标签”,我们应当辩证地去对待,既不能过分看重,又不能置之不理,总之,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国时的庞统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庞统在当时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卧龙”齐名。可是,就是因为“凤雏”这个“标签”害了他,说实在的,庞统确实有才学,他巧设连环计,在赤壁一战立下功劳。可他始终将“凤雏”二字看得太重。认为我既与“卧龙”齐名,就不能丝毫逊色于他。于是他一意孤行,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最终,“凤雏”掉在了落凤坡。

试想,假如庞统能够正确看待世人给他贴的“凤雏”这个标签,不把它看得太重的话,我想应该不会出现“卧龙升天,凤雏坠地”的惨剧了吧。

花儿不计较风雨的嘲笑,依然茁然开放;鸟儿不计较蓝天的辛讽,依然展翅飞翔;可是人们为什么非要计较别人给贴的“标签”呢?实在想不明白。

然而,话又说回来,并不是人人如此,有人就做得很好。

大汉江山,山高水长。开天辟地,高祖刘邦。刘邦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年轻时确实行迹恶劣,是个地痞、流氓兼无赖。于是人们也给他贴了个“标签”叫“刘三”,认为他将混沌一世,一事无成。可是他却并不这样认为。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他还发出感叹:“大丈夫当如此耳!”后来他结萧河,识张良,纳韩信,终于建立起大汉二百年基业。

不妨再试想,假如刘邦接受了人们的评论,认为“刘三”的标签就适合贴在自己身上,我想他大概也不会再“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了吧。

“标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如果你是狮子,即使别人给你贴上驴的标签,你也应该坚信:“我是师子。”

如果你是茅台,无论别人给你贴什么标签,你都要坚信:“我不是二锅头。”可是如果你是二锅头,贴什么标签,你也成不了茅台,顶多是瓶假茅台。

凤雏可能会落地,刘三背后是高祖。朋友们,学会正确对待别人贴的“标签”吧!

 [点评]小作者提倡正确对待别人贴的“标签”即辨证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感觉到他对材料的理性把握得很见功力。全文围绕标题“凤雏跌落地,刘三变高祖”来组织材料,内容富含文化底蕴,语言老练,行文挥洒自如,值得品读借鉴。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避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高 考 资源网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