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开始 抬举 贻误 甘之如饴 贻笑大方
B.脸谱 人殓 眼睑 签订条约 横征暴敛
C.决策 缺陷 乙炔 联袂主演 快马加鞭
D.庇护 纰露 媲美 如丧考妣 蚍蜉撼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正规 纳入正轨 灌注 全神贯注
B.合拢 大江合龙 包涵 多多包含
C.坚苦 艰苦卓绝 熔化 冰雪融化
D.琢磨 捉摸不定 选集 资料选辑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太晚了,你也累了,”妈妈轻声说:“明天还要早起,快睡吧。”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印”的原创者郭春宁在谈到他的创作思路时,曾说“奥运徽宝”所有尺寸都有特殊________
②为了早日抓到犯罪嫌疑人,警察在各交通要道设卡_________过往行人。
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________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A.含义 盘问 即使 B.含义 盘查 虽然
C.寓意 盘查 虽然 D.寓意 盘问 即使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你是否喜欢,无论你是否情愿,每一个学习汉字长大的人,都无法摆脱汉字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以及汉字背后亘古绵绵的文化传统。
B.临近年底的时候,也是公司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杂事多如牛毛,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C.市场经济信息瞬息万变,时不我与,只有及时掌握信息,才能抓住机遇,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D.春节期间,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吆喝的吆喝,砍价的砍价,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6.下列各句中,没有浯病的—句是
A.在非典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人们更关心这场灾难究竟会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多大影响。
B.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许多大量著名的钢琴变奏曲。
C.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将以自豪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D.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8分,每小题3分)
非 典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4—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的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流行疾病的反应那样表观得淋漓尽致,当疾病流行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7.“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8.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D.“非典”发作时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9.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每小题3分)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其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暇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竞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阻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①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
(注)①班:分。
1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愆: 过失。
B.辟大司徒侯霸府 辟: 征召。
C.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 怜伤:悲伤。
D.坐臧丰金,征还伏法 坐臧:犯了贪臧罪。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②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
B.①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②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
C.①建父闻之,为建设酒 ②民防广为父报仇
D.①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②意亦具以闻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甚贤之,遂任(意)以县事
B.(意)诏部徒诣河内,时冬寒
C.与克期(徒)俱至,无或违者
D.(意)不忍加刑,遣令(建)长休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③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⑤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⑥遂令建进药而死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弘农县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囚徒做了棉衣后,写信向光武帝汇报此事。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等。他的仁爱和宽容,使罪犯受到了感化。
D,钟离意担任尚书,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由于办案有功,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非但不谢皇恩,反而把所赏放在地上不予接受,表现出一身正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意辄移属其使作徒衣
(2)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1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涛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8.根据空白提示,填写名言及句子。(4分)
我爱读书,书使我明智。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①”让我认识到了渺小与浩瀚;王勃的“落霞与孤鹜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②” 让我……;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 愁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是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
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笑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前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
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9.第一自然段“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一句中“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写在横线上。(4分)
答:(1)“空间”指: (2)“时间”指:
20.第一自然段末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其理由是什么?请据第二段内容分条概括。(4分)
21.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的理解。(6分)
答:(1)“离你越来越远”说的是 (2)“离你越来越近”说的是
22.下列对文意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认为“乡愁”是人们内心对一去不复返的昔日岁月的留恋与追忆,是对难以再现的生命的感伤,表达了对乡愁的独特感悟。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进行了理解,给人以新的启迪。
C.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生的重要意义,指出人们只要在生命流逝之前把握生命行列中的自己,就是一个无悔的旅人。
D.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借对鲁迅《故乡》的分析,表达了“真正的家乡是永远无法返回去的”深刻感悟。
E.全文思路开阔,面对“乡愁”这一常见文学题材,展开古今中外的联想对人生的感悟,在无奈与感伤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消极情绪。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语句,使它完整连贯。(3分)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对蜗牛和刺猬进行了讽刺。是的,蜗牛和刺猬都免不了要受到万物之灵
——人的宰割。人们可以吃蜗牛肉,可以把刺猬抓来关在笼里或吃掉。人类中也有蜗牛、刺猬式的人物。有些人蜗居起来想要逃避杀身之祸,有些人安分守己,力求保护自己,而最后命运也未见佳。
答:在_____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李文同志是离休老干部,他患有心脏病,离休后寄住在老家。他的工作单位与他签有一份提供他福利待遇方面的协议,其中一条是这样的:“在住医院治疗期间,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由单位补助李文同志雇人护理费每月60元。”后来双方发生争执,对这条协议各作不同的解释,单位认为应少付一些护理费,单位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李文同志的家属认为应多付一些护理费,他们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冯军急匆匆地向教室门口冲去,差点与正要进门的赵老师相撞。他一看是班主任,就低头侧身挤了出去。看到这一幕的李平同学和校团委书记宋兰都摇了摇头,李平的话直截了当,也比较尖锐,宋兰却幽默地和赵老师说了一句话。 (限每人一句话) (5分)
李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宋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摩河婆罗多经》中讲:一人被野兽追赶,抓住树藤躲进井口,突然发现井的周边四条毒蛇昂首怒视,井底还有—条鳄鱼张着大口;抬头一看,两只老鼠正咬着这根树藤。万分危急之际,忽见眼前有一碗蜜,此人竟忘记险情,大吃起来,结果树藤咬断,他落人鳄鱼之口。
故事劝人莫因眼前甘甜忘掉人生苦难,后来托尔斯泰却为之注入新的涵义,他讲的是:一旅行者被猛兽追逐,逃到一口井中,抓住井缝里的灌木枝条 这时他突然发现井底有一条恶龙正张着大口,两只老鼠又啃开了这条灌木,就在此刻,他看见灌木的叶上还挂着几点蜜汁,于是伸出舌头,舔着这或许是最后的快乐。托尔斯泰认为,此人能以达观和镇定体味人生最后的快乐,是真正的强悍和英雄本色。
请以“笑对人生”或“真正的英雄本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注意理解托尔斯泰这句话的含义。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高三级语文试题答题卷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总 分 |
得 分 |
第Ⅰ卷 答 题 卡(45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第II卷(105分)
四、(15分)
16.(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 【 】
六、(12分)
23、 在______________后加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单位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属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李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写在稿纸)
高三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D (读音分别为bì,pī,pì,bǐ,pí)
2.“多多包含”应为“多多包涵”
3.D
4.C (“寓意’’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含义”指词句等包含的意思。“盘问”指仔细、全面查问,在盘问者心目中,对象是“某坏事的嫌疑人”。“盘查”指反复、仔细询问、检查,在盘查者心目中,对象是“可疑人或物”。句②用“盘查”恰当。③句前后为转折关系,用“虽然”为妥。)
5.A ( B项“多事之秋”意为: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句中的“事”只是熟知的日常事务。C项“时不我与”:再也没有时间给我了。表示嗟叹机会错过,追悔莫及。“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此处应用“时不我待”。D项生意盎然:形容草木长势旺盛和自然界蓬勃兴旺的景象。)
6.A (B删去“一生”之前“的”;C“自豪的姿态”搭配不当;D照应不当)
二、7. D (“人们害怕孤单”是错的)
8. C (“非典”是少痰,并非无痰;典型性肺炎有传染性)
9. B (“非典”还可以间接感染)
10.A (“确诊”一词不当)
三、11.C (哀怜,同情)
12.B (A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 B①副词,相当于“竟” ②连词,相当于“于是,就” C介词,相当于“给” D连词,相当于“而”)
13.B (上)
14.C (②说明钟的升迁情况 ⑤说明钟离意清正不受赃物 ⑥钟离意的“仁于用心”使建父受到感动,这是对钟离意的侧面描写)
15.D (原文中未交代交阯太守张恢贪赃枉法案是钟离意破获的)
四、(15分)
16.(l) 钟离意就让弘农县给囚徒们制做用来御寒的衣服。
(2) 如被治罪,是因我放犯人回家的,我守信用不牵累你们。
17.(1)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8.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彩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体味到了曲折与光明。
五、(18分)
19.祖居之地 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20.(1)乡愁是人们面对逝水岁月对自己无情抛掷的哀叹;
(2)乡愁是人们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只能远游他乡的不归途时的伤心之感
21.(1)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生命的故乡),随时光流逝而越来越远,无法返回
(2)在时光流逝中,人们对生命的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越来越浓
22.C E (C原文中没有要把握自己的意思 E并非消极情绪)
六、(12分)
23、 “吃掉”后 “看来,人似乎比蜗牛、刺猬高明多了。但是说句不敬的话”
24.答案:单位理解——只有在住院期间并且生活又不能自理时才享受补助;
家属理解——包括住院及在家养病生活不能自理两种情况都可享受补助。
25.参考答案:李平说:瞧他急得连道声歉,给人让路都不懂!
宋兰说:看来最好您给他让个路,再道一声歉。 (只要符合要求,不管表达的语句有什么不同,都可以视为正确。)
七、(60分)
26.提示:
(1).可以讨论对于苦乐要处之泰然,患得患失是烦恼的根源。
(2).可以讨论挺起胸膛,放开眼界,才能获得永恒的欢乐。
(3).可以讨论不能只顾眼前,但面对风险人生也须永远保持达观。
[译文]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少年时做过郡督邮。当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的,府下登记在案考察。钟离意封还记载时,进去对太守说:“《春秋》先内后外,《诗经》说‘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就是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太守认为他很贤能,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亲自隐恤,经营供给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
钟离意被举荐为孝廉,再次升迁,征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朝廷下诏要送囚徒到河内,时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过弘农县时,钟离意就让县里替囚徒制做棉衣,县里不得已给了他,但上书朝廷报告,钟离意也将全部情况上报。光武帝得到奏章,给侯霸看,并说:“你所派的掾吏良心竟这么好啊,的确是好个官吏。”钟离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规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们按期到达,没有一个违背的。回来后,以病免职。
后来授职为暇丘县令。官吏中有个叫檀建的偷窃县里的东西,钟离意屏退左右私自问供,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心加刑罚,遣送他回家令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到了,替檀建安排了酒席,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你有罪,命该如此。”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升为堂邑县令。县民防厂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能进食。钟离意哀怜他,于是让防广回家,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丞掾都争论不能放人,钟离意说:“罪人是我放回的,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你们。”于是就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秘密地上报其事,防广竟减除了死罪。
显宗即位,钟离意被征拜为尚书。这时交阯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之罪,征回京师伏法。钱物等用簿本记载没收交大司农,朝廷下诏将赃物赐给群臣。钟离意得到一些珍珠,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拜赐。显宗奇怪而问其原故,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曾参听到‘胜母’的地名而回车,讨厌其名字哩。这些肮脏的宝物,的确不敢拜受。”显宗感叹道:“尚书的话多么清正啊!”于是改以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又升任为尚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