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4-5-11 0:12:10 下载本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题

  1. 选择字音字形正确的一组(  )

  A. 摇多姿(yè)  腾挪宕(diē)

  B. 杜撰       简洁遒(jìn)

  C. 蔓延       叱风云(chà)

  D. 差(xiè)   栩如生(xǔ)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划线的词:

  (1)叱咤风云(  )  (2)义救人(  )

  (3)落魄卖刀(  )  (4)封妻荫子(  )

  (5)腾挪跌宕(   )  (6)引人入(  )

  3. 判断下列解说的正确:

  (1)“落草”,旧称逃往山林为盗,方言中也指婴儿出生。(  )

  (2)“逻辑”,是思维的规律,也指逻辑学。(  )

  (3)在“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句中,“逻辑”是“规律性”的意思。(  )

  (4)“落魄”义同“落泊”。(  )

  (5)“落魄”义同“落托”和“落拓”。(  )

  (6)“落魄”除有“潦倒失意”这一义项外,再无别的义项。(  )

  4. 茅盾在分析鲁达这个人物时写道: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这里的“主动”加引号的原因是:(  )

  A. 鲁达仗义救人而落难,为了强调这个意思。

  B. 鲁达遭遇的主动性,是和林冲、杨志遭遇的被动性相对而言的,此处为强调。

  C. 鲁达的遭遇并非主动,这里表示否定。

  D. 鲁达遭遇的主动与林冲、杨志遭遇的被动,实质是一样的。

  5. 下列有关修辞的知识,正确的有(  )

  A. 铁证如山、寿比南山、还我河山、海誓山盟这四个词语中,“还我河山”是借代,其余三个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 比喻一般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凡是用了像、好像、似的、仿佛等词语的就是明喻。

  C. 借喻和借代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不同的是借喻还能还原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

  D. “耳际虽有孩子撕裂似的哭声,却如同在神圣的空山里一样,寂静得使血都变冷。”此句划线部分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6. 下面是对评论这一文体的表述,判断其正误:

  (1)依据评论的内容性质划分,有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评论等。(  )

   (2)思想评论最根本的特点是有鲜明的教育目的,以理服人,讲究教育效果。(  )

  (3)写文学评论时,观点与引例必须一致。(  )

  (4)文学评论中的引例既要全面又要有代表性。(  )

  (5)文学评论中的引例越详越好。(  )

  (6)赏析性文学评论,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评、叙、析的统一性外,还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

  (7)文学评论必须直接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地得出结论。(  )

  7. 选择下列复句第一个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

  (1)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2)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3)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4)但他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5)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A. (1)(2) / (3)(4)(5)

  B. (1)(2)(3)(4) / (5)

  C. (1)(2)(3) / (4)(5)

  D. (1) / (2)(3)(4)(5)

  8. 下面一段文学中(1)—(7)个标点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是(   )

  读者此时要知道的(1)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2)或是“硬取”(3)如果(4)软取(5)(6)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7)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1)

(2)

(3)

(4)

(5)

(6)

(7)

A

B

C

D

  9. 填空:

  (1)茅盾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茅盾是他开始创作小说时使用的笔名,1921年1月与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著名文学团体________,其处女作为《蚀》三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30年代的长篇小说________,此外,还有农村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其优秀散文有______、________。

  (2)以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叫评论,文学评论是对___________进行评价的文章,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方面分别进行评论,还可以对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全面或专门的评析,无论怎样评,都必须对__________________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文学评论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10. 选出没有语病的句子(  )

  A. 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能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B. 他们虽然在寻找革命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许多痛苦挫折,但始终信心百倍,志而弥坚。

  C. 我国学生对外国留学生以礼相待,跟第三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更是情同手足,这种友好情谊是值得珍贵的,得到人们的称颂。

  D. 一些人根据站不住脚的理由,给他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给他种种痛苦的折磨,直到被迫退职回乡。

  11. 下面这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请按照正确顺序重新排列:

  (1)一般地说,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

  (2)抒写出自己寄托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

  (3)归有光是明代的著名散文家。

  (4)王锡爵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5)他很少写什么重大题标,也不抒发什么豪性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丝毫不作矫揉妆束,雕章琢句之态。

  (6)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却别具一格。

  (7)可谓知音

  (8)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9)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至情至语,沁人心脾。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其笔墨的细致程度还不及《红楼梦》,但那些活跃纸上的人物形象,那些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的场面和情节,也都是依靠善于选择细节和组织细节,善于具体描写而获得的,鲁莽而豪爽非常自负,勇于助人,不怕权势的鲁达和李逵,就是性格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人物。(1)杨志大名府比武,林冲夜奔,黄泥冈劫生辰纲,都是生活气息浓厚,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和十分引人入胜的场面。(2)杨志杀牛二,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嫂,石秀杀嫂,虽然同是杀人的情节,可是由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及其处境不同,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也就很不一样。(3)这些个性各不相同的人物,有各不相同的行动,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情节。(4)作者写事是为了写人,写人就是为了写事,写人和写事得到了和谐的统一。(5)假如脱离了细节和具体的描写,就没有可能形成这些人物、场面和情节的特殊性。

(选自《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集)

  12. 这段关于《水浒》的文学评论的评论中心是(  )

  A. 人物刻画  B. 情节安排

  C. 具体描写  D. 语言特点

  13. 这段评论的论点是(  )

  A. 没有细节和具体描写,就没有人物、场面和情节的特殊性。

  B. 《水浒》写人和事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C. 个性各不相同的人物有各不相同的行动,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情节。

  D. 《水浒》的情节生活气息浓厚,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14. 这段评论的写法是(  )

  A. 先提出论点,后进行分析,再点明论点。

  B. 先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论点。

  C. 边进行分析,边表述论点

  D. 先提出论点,再进行分析

  15. 这段评论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

  A. 举例论证  B. 析理论证  C. 引文论证  D. 类比论证

  16. “它们之间,决不能互相调换完全不能混淆”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

  A. (1)(2)之间  B. (2)(3)之间  C. (3)(4)之间  D. (4)(5)之间

  17.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其笔墨的细致程度还不及《红楼梦》”中的“笔墨细致”是指(  )

  A. 人物的丰满  B. 结构的严谨  C. 情节的缜密  D. 语言的精炼

【试题答案】

  1. A

  2. (1)吆喝,形容威力大

  (2)主持

  (3)穷苦失意

  (4)封建时代由于父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5)富于变化

  (6)佳境

  3. (1)—(5)Ö  (6)×

  4. B

  5. AD

  6. (1)—(3)Ö  (4)—(7)×

  7. C

  8. C

  9.

  (1)沈德鸿 雁冰 文学研究会 《幻灭》 《动摇》 《追求》 《子夜》 《春蚕》 《秋收》 《残冬》 《白杨礼赞》 《风景谈》

  (2)议论 文学现象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所评论的对象 评 叙 板

  10. AB

  11. (3)(6)(5)(1)(8)(2)(9)(4)(7)

  12. C  13. A  14. A  15. A  16. B  17. C

小学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综合 初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科学
高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综合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好词好句 作文大全 读后感 电子书 百科
小荷作文网 电脑版 2002-2018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