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2002.6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意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jìn 竭尽 尽职 尽快 绞尽脑汁
B. héng 横财 横祸 横死 横行霸道
C. bì 包庇 复辟 裨益 刚愎自用
D.kè 恪守 缂丝 窠臼 溘然长逝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一如既往 既往开来 既往不咎
B. 厉兵秣马 厉行节约 万精图治
C. 白璧微瑕 名闻瑕迩 瑕瑜互见
D.珠联璧合 联袂而至 浮想联翩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满载爱的嘱托,救援飞机破云穿雾,从人们的视线中________________了。
②为了______________不幸的命运,她还是想到城里做女工去。
③运动会定在下周,到时候我把运动服和跑鞋______________给你带来。
A. 消失 摆脱 一齐
B. 消逝 解脱 一齐
C. 消逝 解脱 一起
D.消失 摆脱 一起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中国的历史上,每次有大的动乱,老百姓总是首当其冲。
B. 听爷爷讲起在旧社会经历的苦难,我真是感同身受。
C. 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D.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天安门广场欢声雷动,人们为这一振奋人心的大喜事而弹冠相庆。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陈景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更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学习。
B.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发达国家曾为此付出过社会伦理道德几乎崩溃的惨重代价。
C. 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D.药物极易被机体吸收,从而克服了中药吸收慢、见效慢, 这是中药系列组方的最大特点。
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的三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过了何君村,走完崎岖的山路,眼前豁前开朗,只见一泓秋水静卧群山之中,原来这是一座人工水库,走过水库前的空地便见山门在望,有庙檐翼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大而有气势。__________________,虽其貌不扬,却身世不凡,是省内最大的隧道式石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梁无柱,却至今坚固如初。
①山门上书有“玉笥名山”四个大字
②“玉笥名山”四个大字镶嵌在山门上
③有座百花石桥在山门右侧
④山门右侧有座百花石桥
⑤桥身全由花岗石错缝砌就
⑥全由花岗石错缝砌就的桥身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
报汀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貌岸然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贴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士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祜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新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籍,人犹乘城殊死一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宋史·卷四百五十》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摄湘潭县,县多大家
B. 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
C. 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
D.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初以荫补南安司户 荫补:先人有功绩而后人得到补官。
②芾稽籍出赋 稽籍:整顿关于特权的条文。
③摄祁阳县,县大治 摄:整顿、管理。
④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 关白:禀告。
⑤民始帖然 帖然:安定的样子(安定起来)。
⑥芾杀之以徇 徇:殉国。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⑤ D.②④⑥
9.
|
初以荫补南安司户
|
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
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
|
民始帖然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节芾“不畏强权,不畏霸道”的一组是
①李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稽籍出赋。
③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
④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
⑤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
⑥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芾早年为官。因办事得力有影响有业绩,连续三次升迁。
B. 李芾做汀潭县令时,不避贵势;掌管临安府时,面对奸相、王府勾结作恶也秉公办事,毫不徇私,因此被诬罢官。
C. 元蒙大军攻占鄂州,李芾被起用为湖南提刑。知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都归附他,其友劝其弃官,芾决定留下。
D.德祜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局势更加紧张,他马上召募近三千人,还亲自参加指挥与敌人浴血奋战,誓不投降。
三、(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在古代建筑中,没有任何一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联系。
与微型、完美和富于诗意的希腊城邦相比,罗马帝国是冷静、实际和充满着扩张性的。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它的建筑风格也随着领土的无边蔓延而远播。罗马人后来并吞了已经衰落了的希腊。罗马人不仅迷恋希腊的雕塑和绘画,也对它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全面希(腊)化”的时代,他们把希腊的柱子和匠师迁移到了罗马。但是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罗马不需要像希腊人那样,诗意地展示它的优美。罗马是君是君权至上的大帝国,需要足以表现帝国的强大和气魄的建筑,漫步在罗马遗址巨大的柱列间,人们会觉得自己像蚂蚁一样弱小,诗人受伦坡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一语道破了这两大建筑风格的真谛。
罗马大斗兽场在艺术成就上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外形。我们知道,希腊建筑是建立在单纯的梁与柱关系的系统之上,希腊人创造了柱式,帕台农神庙就是完美的体现。到了罗马人这里,他们更注重运用拱券,使罗马建筑可以产生复杂的跨度和开敞的室内空间。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那么罗马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
我们注意到,这座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支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他们氢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开斗兽场的装饰带。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在罗马建筑中,希胼柱式一直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动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随阒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展示了罗马建筑的“语法”。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表达了它的思想。
(选自《大地之灵·罗马大斗兽场》,有删改。)
12.下列对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差异和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建筑呈现的气势与风格上,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
B. 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相比,外形更加复杂多样,融入了更多技术成份。
C. 在追求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感上,二者的需求是一致的。
D.古罗马建筑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性。
13.下面是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请根据文意推断,对应正确的一项的
①柱顶较高,柱头完全被装饰化,如花篮端放,花细腻。
②柱身纤细,如有弹性,呈现一副窈窕有装饰的女性姿态,轻快生动。
③柱身粗壮,质朴,简洁,表现了石材的个性,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
A. ①多立克柱式 ②爱奥尼柱式 ③科林斯柱式
B. ①科林斯柱式 ②爱奥尼柱式 ③多立克柱式
C. ①多立克柱式 ②科林斯柱式 ③爱奥尼柱式
D.①爱奥尼柱式 ②科林斯柱式 ③多立克柱式
14.对希腊柱式“形容词”、“动词”、“语法”意义的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支撑作用 结构作用 修饰作用
B. 修饰作用 结构作用 支持作用
C. 修饰作用 支撑作用 结构作用
D.结构作用 支撑作用 修饰作用
15.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面希化”,并加以改造,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B. 帕台农神庙是一座建立在柱梁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完美建筑体,是体现诗意美的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C. 爱伦坡的诗句表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了两国人面对世界的不同心态与情调。
D.古罗马大斗兽场融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装饰性于一体,其建筑语言与建筑思想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
第二卷(共105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饿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业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好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1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 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翔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 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近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 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20.下文是某小区管理部门致全体居民的公告,其中有多处不当之处,请按文后要求把相关的标号填在横线上并加以修改。(4分)
为了加强小区管理力度,搞好环境卫生,本小区新建了多处袋装垃圾回收点。从5月1
① ② ③
日起,居民的生活垃圾 用塑料袋一律包装完毕后,投入袋垃圾回收点的塑料桶内,工业垃圾、
④ ⑤ ⑥ ⑦
建筑垃圾 一律不准包装后投入。请与居委会联系后再行处置,千万留神。
⑧ ⑨ ⑩ 11 12
(1)应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修改的五处是:
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考生和高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就“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危机希望的世纪”一句话进行扩写,限80个字以内。(5分)
六、(15分)
23.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任选一题填空(4分)
①默写《咏柳》一诗并指出作者及其朝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内容写出作品及其作者、朝代。
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作者)那首有名的《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鹂鸣鹭飞,自由自在;三句自己终日而对雪山,绝非故乡景色;四句眼看吴船,买掉无门。这四句乍一看来,好像各有不相干,却表现出一种思归不得的心情。
2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座圣殿,也是一个天堂。那些实现了大学梦的学子,自然也便成了骄子与宠儿。
据报载,某省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后,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专业考试无一门及格,最终辍学离校,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据报载,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为谈恋爱,骗取父母种地得来的血汗钱,与其女友尽情挥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据报载,某高校艺术系一高材生,为争取在芭蕾舞剧中饰演女一号,雇人将另一竞争者殴打致残。
据报载……
人们不禁迷惑了,我们的骄子与宠儿们怎么了?难道我们未来的社会就仰仗这样一些“精英”来主宰、支撑吗?
作为一名拥有大学梦的青年,请以“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可以写你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也可以编述故事,展开想象,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