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一)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冠ɡuàn 冠军 弱冠 树冠 冠心病 沐猴而冠
B.背bèi 背包 背弃 背负 小背篓 背道而驰
C.委wěi 委靡 委蛇 原委 委员会 委曲求全
D.秘mì 秘诀 隐秘 便秘 秘书长 秘而不宣
2.下列四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他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建设,有着强烈的班集体责任心、荣誉感。
B.阿Q思想狭隘,常常自设障碍,这严重妨碍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C.他的演讲,旁证博引,滔滔不绝,博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D.看了姚敏写的《兴班题纲》,班主任击节叹赏,当即题名姚敏担任班长,大家都称赞班主任惠眼识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陈林同学把平时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一批学习用具,送给希望小学。
B.孔繁森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人民,他的伟大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热血青年的学习。
C.西部之行使我们充满了希望,当然也留下些许沉重。
D.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同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就这个问题同马可飞进行一次教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①1999年,正值伟大的祖国五十华诞,又是澳门回归之年,全国上下洋溢着一片喜气。
②窦娥的冤屈终于得到伸张,她所蒙受的耻辱终于得到洗刷。
③母亲深谙持家之道,虽然收入不多,但当省则省,因此月月有些结余。
④在法庭上,执法人员引经据典,深文周纳,终于让狡猾的嫌疑犯低头认罪。
⑤我们不应当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当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⑥“诤友”之间,无论见地如何,都能披肝沥胆,以诚相见。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②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作者坦陈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B.有人认为蜀汉亡国是刘禅懦弱无能、庸碌昏聩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C.高考结束了,刘俊估计自己的总分至少在580分以上。
D.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三仙姑……;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赵树理的幽默同老舍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赵树理的幽默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旦或正末独唱。
B.在唐代诗人中,“李杜”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苏轼诗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中的“元”“白”“郊”“岛”分别指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
C.明清小说成就极高,不仅取材广泛,故事生动,而且语言多样。如《聊斋志异》是文言,《三国演义》是浅近文言,《水浒传》是古代白话。
D.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著名作品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8.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剑 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A.首句侧写一笔,“十年”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次句正面一点,“霜”突显了剑的锋利无比;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B.既然幸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一种急欲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C.“剑客”是诗人自喻,“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和出众的才华、宏大的理想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
D.本诗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语言委婉含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红 叶
沙 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炼,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18分,每小题3分)
|
|
|
|
(《隋书·列传第二十·尔朱敞》)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窦而走 窦:洞
B.购之愈急 购:购买
C.略涉经史 涉:涉猎,粗略阅读
D.所当皆破 当:抵挡、抗拒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13.文中六个“而”,按用法可分为两类。下列四种分类中,正确的一种是
①自窦而走 ②易衣而遁 ③踞胡床而坐 ④资而遣之 ⑤泫然而叹 ⑥太祖见而礼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⑤⑥|②③④ D.①③④|②⑤⑥
14.对下列四句分句间第一层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诛尔朱氏,敞小,随母养于宫中
②事急矣,不可久留
③攻城陷阵,所当皆破,进位上开府
④于是迎长孙氏及弟置于家,厚资给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骑寻至,初不识敞,便执绮儿——追捕的骑兵不久赶到,他们刚好不认识尔朱敞,便抓了那个穿华美衣服的孩子。
B.于是间行微服,西归于周——于是尔朱敞身穿常人服装,隐瞒自己的身份,从小路向西投奔北周。
C.武帝东征,上表求从,许之——周武帝东征北齐,尔朱敞上表请求跟随出征,武帝答应了他。
D.师旋,拜金州总管,寻转徐州总管——军队撤回后,尔朱敞被任命为金州总管,不久调任徐州总管。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敞因出身尔朱家族,很小便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聪明机智,逃出宫后,在大街上他脱下自己的绮罗金翠之服与人换穿,得以逃脱。
B.长孙氏媪禁不住尔朱敞的跪告哀求,十分怜悯他,将他藏在夹墙内躲过了搜捕。收养了三年后,因风声太紧不得不给钱让他逃走。隋朝建立后,尔朱敞发迹,他知恩图报,将长孙氏及其家人接到自己家,好好供养。
C.尔朱敞为躲过搜捕而暂时入道,改名换姓,隐居嵩山,涉猎经史。几年后,人们颇感他是个奇才。他自己也不甘心如此终了一生,曾流泪叹息道:“难道自己就不能像伍子胥那样报仇雪恨吗?”于是投奔北齐的敌国北周。
D.北周太祖、武帝以及隋文帝都赏识尔朱敞,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尔朱敞也不负所望,武功文治均不同凡响,直至告老还乡。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用雷达可以探测到它辐射出的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17.对“极光卵”“南极光区”“北极光区”“极盖区”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极盖区”在“极光卵”的包围之中,“北极光区”分布在北“极盖区”以南。
B.“极光区”在“极光卵”的包围之中,“南极光区”分布在南“极盖区”以北。
C.“极光区”包围“极盖区”,它们都在“极光卵”的包围之中。
D.“极光区”包围“极光卵”,“极光卵”包围“极盖区”。
18.下列对极光的理解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极光卵这种自然奇观,人类在地球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B.人类已经利用先进仪器,观察到了至少三颗行星周围能够产生极光。
C.纬度越低,极光活动越少;纬度越高,极光活动越频繁。
D.近赤道区域也有观测到极光的可能。
19.对极光的形成原理叙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极光是高纬度地区高空大气中出现的一种放电辐射现象。
B.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C.极光是地磁场在太阳风包裹下形成的磁层将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束而发光的现象。
D.极光是将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束打入高空大气,激发大气分子原子发光的现象。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科学研究已能消除极光对通信的影响。
B.对极光声音的研究有助于更快地解开极光之谜。
C.极光对实用技术的影响利弊参半。
D.极光的出现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Ⅱ卷(共90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冬天之美
[法]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21.这篇散文中,(1)作者认为乡村的冬天之美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6分)
答:(1) 。
(2) 。
22.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富翁们的巴黎生活?(3分)
答: 。
23.最后一段写道:“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请回答:(1)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第一段中哪句话与它在内容上相照应?(4分)
答:(1) 。
(2) 。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叙事散文对乡村冬季景物的极力赞美,意在抒发作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感。
B.文章分两段,第1段是一种铺垫,起陪衬作用,给读者一个乡村冬天是美好的总体印象,也让读者明白,“我”为什么“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C.作者在第2段里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冬天的美丽图画,这些虽然都出现在乡村,但生活在巴黎的人们也能想象并领略到。
D.冬天的夜晚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能够静下来沉思,“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文章到这里由物情转向人情,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好,人情更加美好。
E.作者直接描绘冬日景物,以其美丽的外观来撩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最终认同乡村冬天的景物之美。
五、(12分)
25.认真阅读下图显示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部分数据。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我国网上用户的最主要特征是(限30字以内) ,
;从这些数据可知,(限28字以内) 。
26.在下面这首诗中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使前后连贯、和谐。(4分)
西出阳关
张承信
撕开城郭,川塬
扑面平漠,荒蛮——
玉门关、嘉峪关、阳关
重重关隘道道门栓
曾是勒紧贫瘠的一根“腰带”
关住烈风推开温馨
隔断机床欢歌
宁望北羌笛幽咽……
西出阳关
不是走西口的飘篷
不是
是听见田畦对丰收的思恋
是
是看见村寨对林莽的求助
是故园对游子的殷切地期盼
本是黄河流逝的子孙啊
浪迹东南今又还
离开家园去开发另一个家园
27.根据下面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40字以内)。(4分)
民政部、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从2001年1月1日起,在乡革命伤残人员的伤残抚恤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特等每人每年提高1000元,一等每人每年提高800元,二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420元,二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260元,三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130元,三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120元;在职革命伤残人员的伤残保健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特等每人每年提高320元,一等每人每年提高220元,二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85元,二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80元,三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60元,三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55元;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抚恤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240元;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的生活补助,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分别提高1080元、960元、120元。为此,中央财政增加预算2.5亿元。
此次提高标准涉及的人员范围包括:88万革命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46万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11万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
②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的内容一致;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