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二)

2014-5-11 0:12:11 下载本试卷

武汉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二)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刑  杯  入为出  质并重

B.沙  碧  江如练  清事实

C.声  届  有尽有  点头

D.区  受  毫无忌  弱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湮没  计日成功  炽热  团花簇锦

B.敷演  稂莠不齐  照相  震古烁今

C.殒落  曲意逢迎  趋时  修练内功

D.自诩  和中共济  寒暄  囚首垢面

3.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内地作家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有关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②他上任以后,除旧布新,这项工作便    开展起来了。

③刘老师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

④他决定用最    的方法,解决这个令他头痛的问题。

A.作客   逐渐    或者   简洁

B.作客   逐步    还是   简捷

C.做客   逐步    或者   简洁

D.做客   逐渐    还是   简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全球股市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为使美元坚挺,降息在所难免

B.同风格鲜明的环境创新相得益彰,去年武汉市环境创新新闻报道也极具特色。

C.所谓的“政绩工程”,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个人“政绩”。它破坏了党的威信,浪费了人民的钱财,群众对其道路以目

D.贪官在受贿之初,心有余悸,犹抱琵琶半遮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B.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水平。

D.受大盘上涨和小科技股快速拉开的影响,以持有科技股为主的大基金明显受到市场大追捧。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庄园是如此辽阔、深邃,与其说是庄园,还不如说是原始森林。真的,在这儿,            。这是典型的俄罗斯森林。

①到处是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你很少看到村舍和农田。

②你很少看到村舍和农田,到处是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

③那粗壮高大的橡树、枫树,纤巧秀丽的白桦和白杨树,还有像一团团火焰似的长满了红果的山楸果树,

④那纤巧秀丽的白桦和白杨树,粗壮高大的橡树、枫树,还有像一团团火焰似的长满了红果的山楸果树,

⑤组成了一幅森林画卷:浩瀚似海雄伟壮丽幽灵迷人。

⑥组成了一幅浩瀚似海雄伟壮丽幽灵迷人的森林画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格律角度划分的。古体诗往往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如杜牧的《早雁》、李白的《望天门山》等就不属于古体诗而为近体诗。

B.新乐府运动是指唐代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十五首,李绅的《悯农》二首等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优秀作品。

C.“南洪北孔”是指清朝两位齐名的戏曲家洪昇和孔尚任,其主要戏曲作品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D.海明威是美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作家之一,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最后的藤叶》等。

8.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A.一、二句既有时间流逝之意也有空间跨度的暗示,另外还写出了事件:家信问归期。

B.三、四、五句虽未回答“归期”,但融情于景,写北雁哀啼、诗人痛饮、秋雨滴打芭蕉惊醒梦中人,旨在表达自己飘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

C.全曲有浓墨重彩的大景:红叶天、黄花地。也有隐色小景:雨中芭蕉、梦里秋夜。后者才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投影、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写照。

D.全曲紧扣“秋怀”,把握题意,句句围绕秋的特征,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上 校

          (台湾)痖弦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到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惟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校曾浴血奋战,在残酷的战斗中失去一条腿。火焰中诞生的“玫瑰”,象征战争的惨烈。

B.“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一句起承转作用,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意,即上校的光荣历史最多不过是别人的谈笑之资罢了。

C.“什么是不朽呢”一句与后面的“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搭配,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昔日赫赫战功的英雄,今天靠妻子踩缝纫机维持生活。

D.“零星战斗”是和当年“荞麦田里的大会战”相呼应,当年是神圣的抗战,而今只是求生的挣扎。然而上校毕竟是军人,所以才会从缝纫机轧轧声中听出当年的枪炮声。

10.对这首诗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戏剧手法的运用,第一节即第一幕是回忆,第三节即第二幕是现实,第二节是幕间。

B.诗中有旁白:“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有自白:“什么是不朽呢”。

C.全诗选取了“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

D.诗中隐含着双关修辞:眼前晒太阳与当年打“太阳”旗的日本国。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18分,每小题3分)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宋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漓,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

注:①汉宣帝,名刘询,系汉武帝的曾孙。本始,汉宣帝即位后的年号。②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年俸为二千石。③长信少府:掌管皇太后府库的官。④物故:死亡。⑤世宗:这是给汉武帝拟定的庙号。⑥《盛德》《文始》《五行》:三种乐舞的名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诏书         如:依照、按照

B.虽有四夷        攘:排除、排斥

C.夏候胜、黄霸既久系   久系:被囚拘很久

D.胜辞以罪死        罪死:因罪而死去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不宜为立庙乐”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尊孝武帝庙世宗庙           B.其不可得而法

C.父母宗族,皆戮没           D.疱丁文惠君解牛

以下13~14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13.①而庙乐未称   ②非苟阿意顺指

A.①而他庙里演奏的音乐,不称我心意 ②不能苟且偷生阿谀奉承

B.①但他庙里演奏的音乐,未能与他的功德相配 ②不能随便附和顺从上边的意思

C.①但他庙里演奏的音乐,很不如人意②不可随声附和,屈从旨意

D.①而他庙里演奏的音乐,没有适合的②不能只是阿谀奉承上级的意图

14.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A.还提出丞相长史黄霸呵护、纵容夏候胜,不检举揭发;二人一起犯下了惊天大案。

B.还提出丞相长史黄霸偏袒、纵容夏候胜,不检举揭发;二人一起被关进了监牢。

C.还提出丞相长史黄霸讨好、放走夏候胜,不去揭发他;二人一起犯下了大案子。

D.还提出丞相长史黄霸放纵自己、讨好夏候胜、不去检举他,二人都被关进了监牢。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纯属夏候胜“直言正论”的一组是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③议已出口,虽死无悔 ④朝闻道,夕死可矣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⑤

16.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宣帝下诏想为孝武帝建立庙乐,结果遭到了长信少府夏候胜的强烈反对。

B.丞相、御史弹劾夏候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丞相长史黄霸纵容、包庇夏候胜,因此两人都被拘禁入狱。

C.夏候胜敢于非议汉武帝,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精神,黄霸在狱中还虚心向他学习《尚书》,两人可谓视死如归。

D.夏、黄二人囚拘后,武帝曾经巡猎过的郡国都建立了庙宇,就像像各地仿效京城立庙敬祀高祖、太宗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嵋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7.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18.第二段画有曲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第Ⅱ卷 (共90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8分)

读  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鬊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21.①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的哪几个方面内容?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6分)

①内容:             (限10字内作答)

②特质:                                  (限30字内作答)

22.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奥义”和“真髓”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①“奥义”指的是                

②“真髓”指的是                

23.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4分)

                                 (限20字内)

24.“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4分)

                                 (限30字内)

五、(12分)

25.下面一段话中有些地方有毛病,请找出四处加以修改。(4分)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大型“青春颂”演讲会,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校长也很荣幸地参加这次大会。会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了全场一片哗然。会后大家感到欣慰,但是更多的是责任重大。

          应改为          

          应改为          

          应改为          

          应改为          

26.下面是基础研究功能模式图示,读图后,请从“单线模式”角度用一句话阐述其弊端。(2分)

单线模式强调以成果为中心,但是                       

27.(1)仿照加线例句,在“还可用另外四个字概括”之后,续写两个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我认为,散文的艺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发现、表现。就是哲学发现,文学表现;还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概括:                   ;还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概括:                 

(2)一首小诗写道:“花红 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我在梦中向她靠岸”。请根据诗意,按照下面两种情景,以花和夜为重点内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20字。(4分)

①春天 花

                                     

②梦中 夜

                                       

六、(60分)

28.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于光远先生承认自己是“二表人才”。即: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他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够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

请以“表现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小学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综合 初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科学
高中各科试卷: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生物 | 综合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好词好句 作文大全 读后感 电子书 百科
小荷作文网 电脑版 2002-2018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