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月考题及答案

2014-5-11 0:12:11 下载本试卷

常德市一中200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赘  连  积  危如

  B.马  灵  内  由自取

C.险  马   工  怙恶不 

D.休  收   身  而不舍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膊      度假    貌合神离    坐收鱼利

  B.凋敝      谍血    既往不究    金碧辉煌

  C.辖制      勘误    层峦叠嶂    墨守成规

  D.沉缅      幅员    人才倍出    反映问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了整个地区,______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

   ②夕阳西下,暮色沉沉,________的林海,发出了阵阵的松涛声。

   ③工厂抓生产,既要注意________,也要讲究质量,二者不可偏废。

   A.垂询 苍茫 工效  B.征询  苍莽  工效

   C . 征询 苍茫 功效  D.垂询  苍莽  功效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本打算出售艾尔塔博物馆的艺术珍品,然而随后发生的事件使其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B.参赛歌手的素质良莠不齐,在过“文化”关时,着实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大跌眼镜。

   C.自2001年10月恐怖分子通过邮件进行生物恐怖袭击以后,“炭疽”成了家喻户晓的话题。

   D.有人以为可以把音形义一体的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如此言论真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B.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又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C.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D.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_______,正体现了文人们对粗犷和细腻相结合这一审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2)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_______。

   ①远山借青、远水借碧的宏观构思,园中有园、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

   ②园中有园、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远山借青、远水借碧的宏观构思

   ③近水如镜,兰舟轻漾,一湖幽静

   ④近水如练,新荷满布,郁郁青青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休,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7、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 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D. 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祥林嫂把历年积存的工钱兑换了十二元鹰洋去庙里捐了门槛/狂人:“救救孩子!”

  8、 对中国哲学的要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哲学既关注世事又超脱于世事。

    B. 中国哲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

    C. 中国哲学不重视现实境界,只重视精神境界。

    D. 中国哲学重视开掘人内心的觉解,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9、以下各句中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中的“境界”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

    B.“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

    C.“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簾一缕香。”(陆游《怀昔》)

    D.“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无量寿经》)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本我(受人的动物性本能所控制)、自我(受人的生存动机所制约)、超我(受人的精神追求所制约),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我”相当于自然境界,“自我”相当于功利境界,“超我”相当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B.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生活于自然境界的人是凡人,生活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庸人。

    C. 柏拉图把感觉世界称为“洞穴”,是说感觉世界受感官的制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D.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一个“觉”字道出了佛家的真谛。

  

  三、(15分,每小题3分)

王若虚字从之,稾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1)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赶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王若虚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虽然:虽然这样  

B.   数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 微服北归镇阳      微服:穿平民服装。

    D. 汩没尘土中一生    汩没:埋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数日乃得行               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乃谓奕辈日               我姑以理谕之

    且丞相既以城降            则朝官皆出其门

    且己白郑王矣                 不从则死

   1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B. 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崔立),请为(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C. (王若虚)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D. 金亡,(元好问)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①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②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③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

    ④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⑤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任期满十年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

   B. 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思想。

   C. 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 通观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卷(共90分)

四、(共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宋朝杨万里《小池》一诗,回答(1)-(2)小题。(6分)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   、树阴、      四种景物,并用  、爱、  、   、 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        的美丽景色。“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        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

答:                                

  18、按照提示,默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4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一22题。(共18分)

火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 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 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到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 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了。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像室内践踏得乱槽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法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像出那匹 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 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墙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勇气也没有,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l9、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答:                                               

20、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己把它赶出院门外了。”?(3分)

  答:                                                

  (2)[乙]处: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答:                                                

  21、小说中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2、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 心 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 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 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像,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苫,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 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 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六、(共12分)

23、把下面画线的长句改为短句。(4分)

    柿叶一落,槐叶一飘,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落叶在公园里和马路上稠密如雨萧萧地下。

改为:                                  

24、仿照下面的句子形式仍以“四季”为话题,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25.以“夜晚,走在繁华的街道所见到的景物”为重点,并根据下面规定的情景,分别扩展成两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6分)

 情景一:探望病人后:繁华的街道,路灯 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你的文章第一次发表:繁华的街道,路灯 汽车

七、(60分)

26. 下面一节诗选自著名作家张锲的长诗《生命进行曲--致同时代的青年朋友》。认真阅读,按要求作文。

啊,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增添一块砖,一片瓦,

我的弟妹,我的亲人!             一垄新开的土地,

不是每一个战士,都能建立盖世的殊勋,    一间新盖的茅屋,

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写出流传百代的雄文。  一棵生长的树苗,

既然我的先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        一份温情,一点爱心……

既然社会扶携我度过一生,           我有幸生活在这覆地翻天的时代,

我就给这世界增添些什么。           历史注定了我要多尽一份责任。

要求:1、以“生命”为话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作文立意应紧扣所选诗歌的主旨,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  3、作文内容要切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4、不少于800字,作文标题自拟。

常德市一中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1.B. 2.C(A.膊-搏,鱼-渔;B.谍-喋;究-咎;D.缅-湎,倍-辈)3.B("垂询",是敬辞,表示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征询",意思是征求[意见]。根据语境,句①中应填"征询"。"苍茫"只能和大地、暮色等搭配,"苍莽"多用来形容草木等植物。根据语境,句②中应填"苍莽"。"工效"意思是工作效率,"功效"意思是功能、效率。根据语境,句③中应填"工效")4.C(A项中将"一纸空文"误用为"纸上谈兵";B项中"素质"和"良莠不齐"不能搭配;D项中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和"拼音文字"无所谓孰本孰末)5.D(A项结构混乱,B项重复赘余,C项搭配不当。6.A(第(1)句要注意"宏观构思"和"粗犷"搭配,"精巧布置"和"细腻"搭配。第(2)句要注意"近水如镜"不仅和上下文相吻合,而且和"一湖幽静"押韵;"近水如练"虽然和"远水如烟"押韵,但和上下文都不能衔接)

二、7、 [解析] B[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道德境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功利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道德境界。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自然境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为功利境界;“乐善好施,舍已为人”为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天地境界,“仁”“义”是超出于某一社会整体之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仁”“义”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C.“生老病死”是自然境界。“工资待遇”是功利境界。“超然物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不沉溺于世俗生活中,是功利境界的另一种形式。“希望工程”是道德境界。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是自然境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道德境界。祥林嫂捐门槛是功利境界。狂人呼唤“救救孩子”是道德境界。] 8、[解析] C[中国哲学对现实境界也是关注的。现实境界就是社会,就是人生,中国哲学对此是极为关注的。]9、 [解析] D[A.诗、文、画等的意境。B. 疆界,土地的界限。C. 境况、情景。D.事物所达到的程度,也指精神所达到的层次。]10、 [解析] B[“庸人”是指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功利境界的人也能做出相当的成就,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 

三、11、A(虽然这样) 12、B(用。A 项前者“才”,后者“于是”;C项前者“况且”,后者“而且”;D项前者“那么”,后者“就”。) 13、D(王若虚) 14、A 15.A(关键是对“秩”字的理解)  

 [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稾城人。 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很熟悉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鹿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因人推荐,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 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 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 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 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刘 祁等坚决推辞并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 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

四、 16、(1)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17、(1)泉眼、小荷、蜻蜓;惜、露、立;初夏时节荷花池塘;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2)运用拟人,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多用说明某人的才华刚刚表露出来,就得到赏识。18.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五大题解题示范:  ①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着重写“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情节上应注意“他”一生“独爱马”,而去世前却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人物刻画上,小说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方法,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为摆脱痛苦所作的努力,从而表现了“他”内心对理想强烈而执著的追求。  ②精读解题。  第19题: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主要考查情节前后的变化差异。而这一点在整体把握小说时便已把握,所以回答并不难:看似矛盾的情节其实并不矛盾。他爱马,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贴画、赏画正是这种爱马之情的体现。揭画其实是他想摆脱因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而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同样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著。贴画、赏画与揭画,尽管方式不同,但爱马之情是始终不渝的。  第20题:本题考查情节和人物。  第(1)问,先将原句回归原文,然后联系上下文。上文多处讲了儿子的不相信,但“他”始终认为院子中有马,这些都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所以本题的答案不难得出:儿子这样说是想帮助父亲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  第(2)问,[乙]处画线句是在文中“他”咽气后对点燃画片的描写。父亲生前虽然执著地追求理想,但最终没能实现,此处描写实际上寄托着儿子对父亲的美好的祝愿,所以此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胜利者。  第21题:本题鉴赏小说的写作技法。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外乎两方面:人物和情节。所以,联系本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便可知“吃药”细节的具体作用:一方面,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病中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另一方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的“咽气”做铺垫。  第22题:考查鉴赏、评价的能力。解答此题须联系全文,本题答案为A、C。B项错在人物形象及作者观点的把握上;D项“荒诞手法”和“写病态精神世界”理解有误;E项“浪漫主义手法”和“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有误。

六、23、公园里,马路上,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24、①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春天是天空中漂浮着的鸽子的哨声,夏天是冗长的蝉歌,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②如果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③如果以梦对应四季,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以上答案仅供参考)25.范例一:长安街上的华灯一闪一闪的,好象在伤心地流泪,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悄然而过,全然没有了白天那一片繁华景象。两旁花坛里的花,由于缺少了阳光的哺育,也显得无精打采的了。范例二:凉风轻轻地拂面而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树枝随风摇摆,犹如一群排列整齐的少女,甩动着那飘飘的长发,翩翩起舞,马路两旁高大的建筑物被装饰得五光十色,形成一片灯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