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题

2014-5-11 0:12:11 下载本试卷

文言文解题

一、基础知识(共25分)

1.下列加黑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1)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
  (2)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B.(1)追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C.(1)金就砺则
  (2)因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
  (2)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下列两组句中各选出加黑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句:(2分)      [  ]
(1)A.君臣固守窥周室
  B.敛赀财送行
  C.然后六合为家
  D.无从致书

(2)A.以天梅病梅业以求钱也
  B.因河
  C.撰长书以
  D.如姬公子泣

3.比较加黑字的意义,各找出相同的两项:

(1)意a.何致不厚
   b.久之,目似暝,暇甚
   c.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d.吾久怀忿        (   )与(   )
   e.方首,长胫,似良    (   )与(   )

(2)则a.手裁,又超忽而跃
   b.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每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
   d.天其身也,耻师焉 (   )与(   )
   e.临视,虫集冠上  (   )与(   )

4.指出下列句子里异读字归类正确的一组:(2分)            [  ]
 ①周景王之无射也
 ②可汗大点兵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
 ⑥五万兵难卒合
 ⑦陛下善将将
 ⑧蜀山兀,阿房出
 ⑨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⑧/③⑥⑨/④⑤⑦
 C.①③⑤/②④⑧/⑤⑥⑦
 D.①④⑧/③⑥⑨/②⑤⑦

5.句末可以添加“耳”字的是哪一句?(2分)              [  ]
 A.祸至而不能见,亡无日。
 B.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
 C.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又何足法。
 D.爱其山水,而道远,岁一至。

6.下列各句括号处,分别填入最确切的一项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   )。
 A.也    B.矣    C.焉    D.乎

(2)岳阳楼上有一名联:“四面(   )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
 A.湖山  苦乐      B.河山  忧乐
 C.河山  苦乐      D.湖山  忧乐

7.对加黑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2分)                 [  ]
 (1)外连衡而诸侯          (2)取汉中
 (3)使人止晋鄙,留军邺    (4)序八州而同列
 (5)天下集响应            (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匈奴七百余里
 A.(1)(3)(4)/(5)(2)/(6)(7)
 B.(1)(4)(7)/(2)(5)/(3)(6)
 C.(1)(4)(7)/(2)(3)/(5)(6)
 D.(2)(3)(4)/(1)(5)/(6)(7)

8.句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是:(2分)         [  ]
 (1)蒙故业,遗策    (2)利乘便,宰割天下
 (3)河为池          (4)先祖之以成帝业
 (5)后伐木,始见此山
 A.(1)/(2)(3)(4)/(5)      B.(1)(2)(5)/(3)(4)
 C.(1)/(2)/(3)(4)/(5)    D.(1)(2)/(3)(4)/(5)

9.区别下列加黑字运用的修辞方法,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句:(2分)[  ]
 A.蹑足行伍之间        B.漏鼓移则番代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阅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文字,完成10—11题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10.对“医之所病,病道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医生苦恼的是治病的办法少
 B.医生忧虑的是病人不知理
 C.医生担心是不明病理
 D.医生忌讳的是对病因缺少分析

11.上面一段文字的主旨是(2分)                   [  ]
 A.防微杜渐者才能治病救人
 B.防微杜渐是防病去疾、抑乱治世的保证
 C.见微知著者才能治病救人
 D.见微知著是防病去疾、抑乱治世的保证

12.找出下列判断有错误的项:(1分)                [  ]
 A.文言文中,凡题目带“论”往往是议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
 B.文言文带“说”的文题也是议论文,如《师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C.文言文题目带“书”的往往是书信体,如《与妻书》、《书博鸡者事》、《与朱元思书》等。
 D.《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论”读lún,通“伦”,是伦理的意思。
 E.我国古代称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阴,水南曰阳;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农历每年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最后一天叫“晦”。

13.下列各项中对人物称谓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1)《韩昌黎全集》
 (2)《文山先生全集》
 (3)故豫州逃遁至此
 (4)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5)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6)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7)《临川先生文集》
 (8)今南海之死生未可卜
 A.(1)(7)(8)/(2)(6)/(3)/(4)(5)
 B.(1)(2)(6)(7)/(3)(8)/(4)(5)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共18分)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    )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    ),呼金工象而铸之。淬(    )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贵人,贵之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真(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曰:“敦何见之晚(    )?士之于文也亦然。”(《宋文宪公全集》)

:申屠敦:人名,申屠为复姓。螭chī:兽名,似龙而无角。云螭:指鼎上所雕的云和螭的图形。 

1.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正确读音是:(2分)                 [  ]
 ①淬(    )奇药    ②(    )宾而玩之    ③辨(    )不已
 A.cù  xiáng shǔ
 B.zuí  sì  shuò
 C.cuì  xiǎng  shuò
 D.zú  shǐ  shù

2.文中括号内应填进的文言虚词是:(2分)                 [  ]
 A.以、也、之、矣、乎   
 B.于、焉、以、耳、哉
 C.于、耳、以、焉、耶
 D.诸、矣、其、也、焉

3.“呼金工象而铸”中“象”字的正确意思是:(2分)           [  ]
 A.形状      B.好像      C.样子      D.摹仿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语句中加点字用法的异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5.“与敦所有者略类”正确的意思是:(2分)                [  ]
 A.与申屠敦所有的(东西)大略同一类。
 B.同申屠敦的东西大概同类。
 C.跟申屠敦的汉鼎大致同一类。
 D.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

6.“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的意思是:(2分)          [  ]
 A.我今天才知道势情的满足可以变换是非的。
 B.我今天才懂得势力足以变换是非。
 C.我从今以后知道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
 D.我今天才了解权势足以能够改变是非。

7.“士之于文也亦然”的意思是:(2分)                  [  ]
 A.有识之士在文章方面也会这样的。
 B.读书人对于文章之事也是如此。
 C.有识之士写文章也是这样的。
 D.读书人对于文章(的评价和写作)也是这样的。

8.文中鞭笞了社会上一些卑鄙人物,这些人物指的是:(2分)       [  ]
 A.狡猾奸诈、见机行事的小人和冒充内行、趋炎附势之徒。
 B.弄虚作假、以伪充真的骗子和冒充内行、趋炎附势之徒。
 C.欺世盗名、瞒天过海的骗子和不懂装懂、随声附和之徒。
 D.玩弄权势、指鹿为马的权贵和不懂装懂、随声附和之徒。

9.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这则故事的主旨?(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7分)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贰。若(正当此时)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韩子请诸子产曰:“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盟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法则),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韩宣子”和“起”是同一个人;“侨”就是子产。
 B.“韩子”就是“韩宣子”,是晋国的使者;子产是郑国的执政。
 C.郑国是诸侯小国,“郑商”、“郑伯”是同一个人。
 D.晋国是诸侯大国,晋韩宣子与郑商各拥有一只玉环。

2.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求而与之            (何)
 B.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    (财物)
 C.立而无名之患        (美好)
 D.今吾子以好来        (谦词,指使对方受屈辱了)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
 ①执政弗义
 ②韩子亦无几求
 ③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④恃此质誓,故能相保
 ⑤敢求玉以徼二罪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 ④⑤

4.对下列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给”和“共”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意思不同。
 B.“给”和“共”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意思也相同。
 C.“给”和“共”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意思相同。
 D.“给”和“共”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意思也不同。

5.下列短语全都属于宾语前置现象的一组是(2分)             [  ]
 ①尔无我叛  ②我无强贾  ③何餍之有  ④悔之何及 
 ⑤为罪滋大  ⑥唯利是图  ⑦时不我待  ⑧身体力行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6.对以下两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②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A.①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职位,韩子被看作贪婪的人,我怎么将会这么做?
  ②前些日子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不敢再请求了。

 B.①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的人,哪里将用得着这样做?
  ②早上想得到那只玉环,执政不同意,我就不敢再说了。

 C.①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职位,韩子被看作贪婪的人,我怎么将会这么做?
  ②早上想得到那只玉环,执政不同意,我就不敢再说了。

 D.①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②前些日子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不敢再请求了。

7.“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B.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冒昧地私自把这些苦衷告诉您。
 C.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岂敢私自把它献出呢?
 D.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有什么好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

8.子产不给韩宣子玉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韩子太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就会破坏邦交法则。

 B.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他们的要求不符合邦交的礼仪,就应予以驳斥和拒绝,否则,郑国将逐渐失去作为一个诸侯国家的地位。

 C.韩宣子是晋国的使者,所提出的要求不符合邦交法则,如果不予以驳斥和拒绝,就会破坏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

 D.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满足了韩宣子的要求,会使他蒙上贪婪的恶名,也会使郑国人憎恨晋国人的贪婪,影响晋郑交好。 

四、(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永以书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  迕:违背。
 C.或遂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①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书抵幕府
 ③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3分)                                [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2分)                                           [  ]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下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3分)                 [  ]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  ]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9题

  [甲文](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难,卒此二人拔之。……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乙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

  [丙文]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以上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1.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人是(1分)          [  ]
 A.信陵君  安陵君  平原君    B.平原君  信陵君  武安君 
 C.安陵君  春申君  太子丹    D.信陵君  平原君  春申君 

2.找出标点正确的一句(2分)                     [  ]
 A.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B.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C.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D.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出,乃还。

对句中加黑字正确的理解是(3—4题)

3.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2分)                [  ]
 A.解免          B.向秦王解释
 C.解脱的方法    D.对自己理解

4.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2分)                     [  ]
 A.导致    B.招纳    C.引导    D.鼓励

与例句中加黑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5—6题)(共4分)

5.(例句)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之(2分)        [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B.必先其心志
 C.退而食其土之有
 D.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6.(例句)秦昭王后悔孟尝君(2分)                  [  ]
 A.隆爵以
 B.纵江东父老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
 C.故久公子车骑市中
 D.孟尝君患之

找出正确的译句(7—8题)(共4分)

7.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2分)           [  ]
 A.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使秦国臣服。
 B.独掌强大齐国的政权,在国内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向南扩展,制服秦国。
 C.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谋士,就该可以守住南方,抵御秦国。
 D.善于发挥齐国的优势,再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制服秦国。

8.不恤智愚,不择臧否(2分)                      [  ]
 A.不体恤聪明人和平庸的人,不挑选是好人还是坏人
 B.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笨,不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
 C.对智者、愚者不知分辨,对正确、错误不置可否
 D.不分辨聪明还都愚笨,也不注意奖善惩恶

9.综观上面三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4分)         [  ]
 A.司马迁对孟尝君养士有褒有贬,态度公正;王安石、司马光全面否定,未免偏激。
 B.三人对孟尝君都持否定态度,但各有侧重。
 C.王安石称善鸡鸣、狗盗之宾客为“鸡鸣狗盗之徒”,是因为他作为政治家更重视文韬武略,而忽视一技之长。
 D.王安石侧重否定养士的对象,司马光侧重否定养士的目的,而司马迁则侧重否定养士的影响。
 E.司马迁称赞孟尝君“能得士”为名不虚传,王安石为孟尝君未得贤士而遗憾,司马光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奸人之雄”

10.甲文结尾:“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与邹、鲁相比,是因为(1分)                                 [  ]
 A.邹、鲁为小国,民风却好于齐
 B.邹、鲁为齐邻国,民风与齐迥异
 C.鲁、邹为孔、孟故乡,可见教化之影响
 D.以邹、鲁泛指邻国,言薛地民风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