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上学期齐市普校联考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泰来三中 命题人:张英华 时间:2005-1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第I卷和第II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做窠(kē ) 遒劲(jìn ) 漫溯(sù ) 佝偻(lóu )
B. 倾圮(pǐ ) 猝(cù)然 漪(yī )沦 慰藉(jí )
C. 跫(qióng)音 分(fēn)外 媛(yuàn)女 鷁(yì)首
D. 敛裾(jū) 享(xiǎng)受 静谧(mì) 熨(yù)帖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游目骋怀 遏 止 踟 蹰 挺而走险
B. 蓊蓊郁郁 璧 龛 扭 怩 窸窸窣窣
C. 珠连璧合 翌 日 寥 阔 眼花缭乱
D. 万籁俱寂 缥 缈 邂 逅 踽踽欲动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 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我之发现花未眠, 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④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 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A. 幽僻 趣味 大概 以至 B. 幽静 兴趣 大概 以致
C. 幽僻 兴趣 大致 以至 D. 幽静 趣味 大致 以致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即若离,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B.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乎其微的问题,因为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C.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D.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大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 这段文字的结尾在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好处是:
A. 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B. 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C. 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D. 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6. “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是:
A. 颜料或染料 B. 情态,样子
C. 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 D. 色 彩
7. 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请你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因微风吹开密密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窃爱怜之 (私意) B. 必勿使反 (同“返”,回来)
C. 妇人异甚 (很,非常) D. 没死以闻 (听到)
9.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死以闻 ③父母之爱子
②以卫王宫 ④恣君之所使之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触龙的小儿子舒祺不成材,为了他将来的生活,触龙利用自己的威望请求赵太后把他安排到王宫当侍卫官。
B. 赵太后对长安君的喜爱超过对后来做了燕王后的女儿的喜爱。
C. 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超过爱儿子,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赵太后在祭祀时一定祈祷“一定不要让她(女儿)回来。”
D. 触龙希望赵太后也能够像爱燕后那样爱长安君,为他的将来作打算。
第II卷 (120分)
四、(23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越 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读音ní,车杠(辕)和衡相固着的销子]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读音dài,欺骗)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1)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3分)
(2)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3分)
(3)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2分)
(4)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②这首诗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2分)
③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3分)
13.补写出下面短文空缺的部分(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22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在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4.这位母亲“经常”打孩子,试分析她在打孩子时
其复杂的内心世界。(6分)
15.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7分)
①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②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16.这篇散文在人称使用方面比较巧妙,请做简要分析:(4分)
17.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50字左右。(5分)
六、(15分)
18.请为下面一段文字排列正确顺序:(3分)
①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②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③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④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⑤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
19.日常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6分)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①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 您 ”。
②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 ”
20.仿照第一个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三个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子(6分)
我愿成为一棵小草,给世界增添一点绿色;
……
我知道,我的力量非常微薄,
但我愿意奉献出一切,去创造世界的辉煌!
七、作文(60分)
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标题中的“××”换成你所选定的人物称谓,如“妈妈”“老师”“同桌”
2.必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除诗歌体外,文体不限
4.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700。
学校: |
班级: |
姓名: |
2005—2006上学期齐市普校联考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答 题 卡
第I卷:选择题(10×3分=3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答案 |
|
|
|
|
|
题号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装
第II卷:(120分)
11.(1)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3分)
钉
翻译:
(2)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3分)
翻译:
(3)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2分)
翻译:
(4)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2分)
翻译:
12.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线
。
②这首诗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2分)
③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3分)
。
13.
, , ,
, 。
14.
15. ①
②
16.
17.
18.
19. ① , ②
20.
2005—2006上学期齐市普校联考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D(A.遒劲jìng、B.慰藉jiè、C.分(fèn)外、)
2.D (A.挺—铤 B.扭—忸 C.连—联、阔—廓)
3.A.(①幽静:幽雅寂静;幽僻:幽静而偏僻;句中“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就突出了路的“幽僻”。②趣味:指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兴趣:指喜好的情绪。③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致:指大体上。④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C(A.应该是“若隐若现” “若即若离”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多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态度模棱。B.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应该用“微不足道” D.“伟大”不能形容身躯,应该有“伟岸”)
二、5.C 6.B 7.B
三、8. D 9.B 10.A
四、11.翻译:
(1)但是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舟:用船1分;夸诸人: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1分;翻译出大意给1分]
(2)(乡人)认为车本来就是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地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固:本来1分;相属:一个接一个1分;翻译出大意给1分]
(3)有一天,晋楚一带的人看见(越人造出的破车),就笑他们很笨拙,越人认为(他们)是在骗自己,不予理睬[不顾:不予理睬1分;翻译出大意给1分]
(4)等到敌军入侵他们的边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抵御敌人。[卒:带着(1分);翻译出大意给1分]
12.(1)表达了戍边战士不畏艰辛,英勇杀敌,为国尽忠的爱国激情。意思相近即可
(2)第一、二句描写了唐代西北边陲的广阔画面。交代了戍边战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概括叙述了边地战争艰苦,战事频繁。第四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身经百战的战士为国尽忠的豪情。
(3)“黄沙北战穿金甲”反衬了戍边战士为国尽忠的豪情壮志。第一、二句情景交融,寥廓而苍凉的画面中融入了戍边战士孤寂凄凉的悲壮之情。第四句直抒胸臆。(只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13. 答案: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4. 答案: 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意思相近即可)(6分)
15. 答案:①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3分)
②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可以让一远记住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意思相近即可)(4分)
16. 答案:这篇散文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2)、(10)、(11)段等和第(3)、(4)、(12)段等比较突出。这样使用更易于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意思相近即可。(4分)
17. 答案: 略 (应该包含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5分)
18. 答案:②④①⑤③ (3分)
19.(1)恭 候 光 临 (各2分)(2)指 正 (2分)
20. 参考:要求句式尽量相同(6分)
我原成为一株小花,为祖国增添一点芬芳。
我原成为一颗星星,为世界增添一点亮色。
我原成为一朵浪花,为大海增添一丝灵动。
七、21.作文:参照0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