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4-5-20 5:59:37 下载本试卷

南京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烙(páo)  临(bīn)   捷(jiǎo)  守不渝(ɡè)

B.攻(jié)  丧(jǔ)    趄(liè)   不容发(jiàn)

C.旎(qí)   悍(piāo)  跷(qī)    莘学子(shēn)

D.击(jū)   罪(qiān)  片(tà)    官野史(b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端倪  耽搁  通谍  没精打采

B.迁徙  樊笼  恼怒  真知卓见

C.浮躁  诡辩  涣散  轻歌曼舞

D.膨胀  妨碍  起讫  闻过饰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店庆期间,凡购商品满1000元者,本店将    价值100元的礼品券一张,九折优惠卡一份。

②我希望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所以    一个多月以前就着手准备主题报告。

③各大城市的城郊    部,往往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严峻的地方。

④我爱整个中国,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也爱她的贫困,    还爱她的不幸。

A.惠赠  从 结合 甚至         B.敬赠  在 接合 甚至

C.敬赠  从 接合 尤其         D.惠赠  在 结合 尤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丰富的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的蓝天,不免出神入化

B.单看他两手捏成拳头端端正正地放在大腿上,挺直了腰板正襟危坐的姿势,就可以断定他是北方人。

C.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对此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制止,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到预期的效果。

D.《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报业大战,杀得人仰马翻,天昏地暗,风声鹤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这次事故,淮海中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三个小时,二十六路电车改由金庆路驶往徐家汇。

B.去农村采访时,意外地听到了另一位打工仔奋不顾身同罪犯搏斗的事迹,对我们教育很大。

C.老赵坚持辞职回故乡侍弄土地,包括他妻子在内的许多亲朋好友都觉得不可思议,竭力劝阻他冒这个风险。

D.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作品中卖弄才情,或卖弄学问,       ;如果再加上装腔作势,      。才情学问,有多少是多少,真则真,假则假,虚则虚,实则实,瞒不过明眼人。贫儿卖富,

      ;暴发户摆阔,      ,这叫卖弄。

A.都是令人生厌的事 就更催人呕吐 把口袋里仅有的几枚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把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B.都是催人呕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厌 把口袋里仅有的几枚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把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C.都是催人呕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厌 把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把满口袋的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D.都是令人生厌的事 就更催人呕吐 把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闪亮 把满口袋的银币弄得叮当作响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在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并取消“世家”。

B.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重视通俗文学,辑有《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C.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有小说《爱弥儿》及自传性作品《忏悔录》。

D.丁玲,原名蒋冰之,又叫丁冰之,她的代表作《暴风骤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A.前两句写送客之地的景物。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横卧,朱塔屹立。以南浦借指横塘,已揭示出离别之意。

B.石桥、朱塔都成了离别的见证者。诗人以景物依然,反衬人事之变化,物是人非,使人油然而生怀乡之情。

C.第三句直接写年年送客横塘,以“年年”表明送客频繁。春意勃发而人却分离,寓有伤感之意。

D.第四句诗人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横塘景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上,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9~10题。

爆 竹

谁不是在挣扎中裹住一颗沉重的心?

谁不是喜欢晴空中光与声的耀动?

  重压下似是茫昧的希求?

  盼到一天,指尖上有火花飞迸。

谁也是具有热烈欢欣的少年的心情,

谁也是在沉静的生活中希求放纵!

  一年能有几天,一生能得几次?

 把人生的“法绳”略略放松。

说到怜悯么?荒村中饿骨强撑,

  兵马在大道上纵横,

  天火燃着了不安定的人心。

霹雳震动蛰虫的觉醒。

也许是孩子与年青人的狂兴?

  爆竹声中挑起激越的心情。

  听!这是古灵的回声还是新生喊叫?

暗夜间火花明映着群星。

写于1933年1月

9.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爆竹是喜庆、欢乐的象征。“晴空中光与声的耀动”“指尖上有火花飞迸”表现了爆竹在中天炸响时喜庆欢欣的气氛。

B.“一年能有几天/一生能得几次/把人生的‘法绳’略略放松”,意思是惟有在佳节盛日这种短暂的光阴里,才能给时时刻刻处于重压下的心灵一点欢乐。

C.“霹雳震动蛰虫的觉醒”中的“蛰虫”,是指在“饿骨强撑”、兵马纵横、人心不安定的社会现实中尚未觉醒的民众。

D.“听!这是古灵的回声还是新生喊叫?”一句,是写诗人从爆竹声中听到了我们民族之魂的回声,听到了渴望社会变革的呐喊。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连用两个反问,表达了难以欢乐却渴望欢乐、难得狂兴却憧憬狂兴的强烈感情。

B.“说到怜悯么”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写人生过渡到写苦难的社会现实,进而抒发唤醒民众的愿望。

C.诗歌以爆竹为主要意象,借爆竹自身特征之“象”传长期受压抑而迫切“希求放纵”之“意”,构思精巧。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所写的物,如“爆竹”“火花”“大道”“暗夜”“群星”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18分,每小题3分)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困乏。延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后汉书·循吏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议曹祭酒       署:签署

B.每困乏         致:招致

C.正奉公         履:实行、做

D.皆令学受业       诣:去、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    B.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C.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D.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敬待师友之礼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

万钟于我何加

C.

 
令铸作田器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父子宾客伏法五六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我都尉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

B.吏使相望于道——官吏派人在路上等候迎接

C.愿得先死备录——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被您录用

D.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任延培养、任用、尊重人才的一组是

①会稽颇称多士

②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

③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

④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⑤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⑥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延济困敬老。对贫穷的属官,分出自己的俸禄周济他们;对孝子,经常予以慰问和勉励。

B.任延任地方官注重发展生产。不善农耕的九真之民,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农具,开恳荒地,逐渐由贫穷变为富足。

C.任延直言敢谏。他认为有着很好声望的上级长官其实一味利己,不是忠臣,因此拒绝了皇帝要求他遵从上级长官的劝告。

D.任延敢于除暴安民。他任武威太守后首先镇压了凶暴为害的田绀父子及宾客多人,又平定了田绀之子田尚策动的暴乱,使官吏民众非常敬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以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提高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17.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对二者总结的哲学。

B.科学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

C.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指“公众”,他们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

D.“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18.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

C.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D.科学精神与社会正义和良知相辅相成,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19.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然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第Ⅱ卷(共90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8分)

秋 夜

        巴 金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⑥“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⑦“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⑧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⑨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⑩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21.(1)文章①~⑤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4分)

(1)                     

(2)                      

22.(1)从第⑤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试说出两点来。

(2)第⑥段中“不要离开我们!”与“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1)                     

(2)                     

23.(1)第⑦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10个字)

(2)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6分)

(1)①                    

                       

                      

(2)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C.第⑦段中的几句话摘自《野草》的各篇文章,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D.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五、(12分)

25.下面一段话是写黄山的。试用平实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4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黄山                                     

26.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2分)

好的散文的语言,很像好演员的台词,不但能精确地表达含义,而且富有表情。

好的书本的封面,                          

27.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写两段赠言,每段不少于30字。(6分)

高校录取已经结束,同学们有的被录取了,有的落榜了,请给这两类同学各写一段赠言,各不少于30字。

(1)给被录取的同学

                                      

(2)给落榜的同学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界限,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界限只是存在于你的心里,是你自己所竖立的一堵围墙,只要推倒心中的围墙,这个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请以“界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