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2014-5-20 5:59:43 下载本试卷

兰州市高三诊断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渎  蜕化变质  斡旋 席不暇暖    B.痴迷 依法监察 磨炼 血流漂杵

C.轶事  虚无飘渺  飘逸 生死诀择    D.营销 媒体曝光 锱重 网络浏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我真正爱上了教育事业,并且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自豪。

B.文艺作品不再是仅仅供少数人欣赏,为亿万人民所共同欣赏。

C.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

D.由于改编者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剧主题的教育意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个人应该从多方面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但首先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端正。

②三峡水利工程修建完工以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很大。

③为了规范电信市场的经营秩序,市电信局研究制定了《无线市话(“小灵通”)安装使用条例》,该条例自元月1日起_________________。

A.品性  收益 施行         B.品行 受益 施行

C.品行  收益 实行         D.品性 受益 实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C.文章用“繁”笔,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栩栩如生;刻划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D.有关自己的身世,他从来没有在人前说起过,有时别人问起来,她也讳莫如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出席大会的除该院的师生员工外,还有市卫生局负责人,本市各医院的代表,以及本市其他卫生单位都派人参加了这个大会。

B.看到老师傅们每天早来晚走,做好了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和下班后的检查工作,从不计较个人的休息时间,使我很受感动。

C.外国文学的一些著名作品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的人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较高的翻译水平,才能胜利。

D.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奇妙的事情:一道环形的围墙,   ①        ②    ,对方的身影甚至被中央的建筑物遮住了;然而,那嗓音,啊,   ③      ④   ,就这样粼粼地相互传递,清晰、真切、简直就是殷殷的叮咛。

①你站在那一边         ③透过贴耳的墙

②我站在这一边         ④那熟悉的声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情感寓托在景物描写之中,是古典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就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流落人的深切同情。

B.小说作品在晚清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其中《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被誉为《四大谴责》小说。

C.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展示了十八世纪前半叶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D.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荷塘月色》《背影》都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和《朱自清选集》等。

8.对下面这首元杂剧曲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追韩信》 (第二折)

         金仁杰

韩信(正末唱[梅花酒])虽然是暮景残,恰夜静更阑。对绿水青山,正天淡云闲。明滴滴银蟾似海山,光灿烂玉兔照天关。撑开船挂起帆,俺红尘中受涂炭,恁绿波中觅衣饭;俺乘骏骑惧登山,你驾孤舟怕逢滩;俺锦征袍怯衣单,你绿蓑衣不曾干;俺干熬得鬓斑斑,你枉守定水潺潺;俺不能勾紫罗鱀,你空执着钓鱼竿,咱都不到这其间。

A.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这段曲词写景抒情清新明快,层层铺排,铿锵有力,显示出主人公的无比才华。

B.这段曲词气势恢弘,并且随着人物行动和感情的变化,融景于情,十分感人。

C.这段曲词中写景状物具体形象,流畅淋漓,寄托了剧作家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

D.全曲着意刻划韩信孤傲不群,不屈从人下的性格,抒发了他壮志未酬,抱负难展的悲愤之情。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纸船——寄母亲

    冰 心

我从不肯放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们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相信母亲在梦中可以看见小船,所以说“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B.题目《纸船——寄母亲》中的“纸船”是全诗着力用墨的重点,以此抒写思母之情。

C.“纸船”载的“爱”渗透着诗人的恋母情结,“悲哀”表达了思念的愁苦。

D.全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一曲母爱的颂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写自己充满童心的行为,为下面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B.诗人在奇特的想象中让小船漂到母亲身边,借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和自己的悲哀。

C.诗人每天坚持折叠纸船,表达了因远离亲人,只身漂泊而产生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D.这首诗构思新颖,以托物寓情的手法,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情怀,含蓄委婉,富有余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18分,每小题3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年少,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直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于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堂前药阑坏,妻戒守舍者勿葺以试沆,沆朝夕见之,经月终不言。妻以语沆,沆曰:“岂可以此动吾一念哉!”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园满如意,自求称是?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北用兵,或至食。      旰:早晨

B.家人劝治居,未尝答。      第:宅第

C.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动:行动

D.巢林一枝,聊自耳。       足:满足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善矣,然边患既息

封岱、祠汾,大营宫观

当时谓之“圣相”

A.两个“则”相同,两个“遂”也相同  B.两个“则”相同,两个“遂”不同

C.两个“则”不同,两个“遂”也不同  D.两个“则”不同,两个“遂”相同

13.下列句子中都有省略现象,其中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①当使知四方艰难    ②妻以语沆     ③治第封丘门内

④家人劝治居第    ⑤巢林一枝

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②⑤

1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

A.李沆退朝后,整天直身而坐,不曾斜身倚靠。

B.李沆退休后,整天独居,不想依靠任何人。

C.李沆退朝后,整天正襟端坐,并未因脚伤休息。

D.李沆退休后,整天居安思危,不曾休息片刻。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忧勤,足为警戒——年轻时就有忧患意识和勤勉作风,足以使人警戒。

B.人主年少,当使知四方艰难——皇帝年少有为,当会明白民众生计的艰难。

C.巢林一枝,聊自足耳——鸟窝仅占着树上一枝,也就满足了吧。

D.妻戒守舍者勿葺以试沆——妻子告诫管理家宅的不要修葺来试探李沆。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皇上渐生侈心,李沆经常以历代一些旱涝灾情及盗窃案件为例,劝说皇上要提高警惕。

B.王旦因为公务过于繁忙而盼望清静太平,而李沆则以为天下过于安定,对朝庭未必是好事。

C.李沆家堂前药阑损坏,他的妻子和弟弟都想以此试探他对治第的态度,但他却始终不肯表态。

D.李沆之所以不肯治第,是考虑到天下百姓生活尚苦,居住困难,这件事反映了李沆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

当今困扰人类的能源危机及环境不断恶化的难题令人们将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射到氢燃料上。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成倍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即令采取“全面节能”措施,到2060年全球总能源需求仍将是1986年的2.5倍,而全球石油蕴藏量最新探明为10190多亿桶,天然气全球约为1425,000亿立方米,因此有人悲观地估计全球石油天然气将分别到2060年和2080年耗尽,即令蕴藏量使人较为放心的煤,其使用时间也不会超过2800年。

而氢能源恰好能躲开上述窘境:首先,地球表面水若按质量计算,约含有11%的氢,总量约达1.4×1017砘,而且氢燃烧后生成水又可回收制成氢,因而可以认为氢能源的蕴藏量几乎为无穷大;其次,氢燃烧后生成水及微量的NO,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氢的沸点为  -252.8℃,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燃烧一克氢可获得34千卡的热量,是汽油的3倍。

氢为二次能源,靠生产获得,通常由电解水制得,虽然该法能制得纯度高达99.99%~99.999%的氢气,但生产1公斤氢得耗电五、六十度,能量转换率不到32%。真是豆腐弄成肉价钱。国际上从70年代开始,积极寻找制氢新途径,目前认为最有前途的是光电化学电池分解水制氢法,它将氧化钛晶体电极和铂黑电极浸在水中,组成光电化学电池,当太阳光辐照半导体材料氧化钛表面时,因光电效应产生的电流将水分解而产生氢气。

二是生物制氢,目前,美、英、俄等国科学家已先后发明了叶绿体制氢装置,实验室中1克叶绿素1小时可生产1公斤氢气,其能量转换率高达75%。近年来有人在海水中找到一种小球藻及固氮蓝藻等,它们在阳光射下,不断将水分解而放出氢气。

17.当今人们十分关注氢燃料的原因是

A.探测发现氢能源的蕴藏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现状日益严重。

C.制造氢能源的技术更加成熟。

D.制造氢燃料不需要消耗其他能源。

18.称氢为“二次能源”是因为

A.需要消耗其他能源才能获得。

B.目前世界上仅有两种制氢的方法。

C.可以再次进行开发

D.可以重复使用两次

19.“能量转换率不到32%”的意思是

A.所耗电能只有不到32%真正发挥了作用。

B.所制得氢的能量不到所耗电能的32%

C.只把水中所含氢的不到32%分解出来

D.所耗电能不到所制得氢的能量的32%

20.人们把氢燃料誉为“绿色能源”是因为

A.燃烧时能够发出绿色光焰      B.氢燃料是靠分解水制成的

C.氢燃料燃烧后不污染环境       D.分解生物可以制得氢燃料

第Ⅱ卷(共90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林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除。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存有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21.这篇散文中,作者对第一间“小屋”提及“爱”与“恨”两个方面,从内容看,强调的重点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指的是什么?

②作者认为对待我们的事业,最基本的态度是什么?(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认为第三间“小屋”,应该安放着怎样的“自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从文意上看,“三间小屋”又是互相联通的,因为没有爱就没有热情,就无法干好工作,而没有工作成就,也就谈不上体现自我。

B.在物欲横流,更多的人讲究实际的今天,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这篇散文与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主旨相同,都对纷纭的社会和复杂的人生予以深刻地剖析。

D.“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真诚。”这里作者两两对照,进行正反对比,全面强调了我们应有的“权利”。

E.散文作者没有宏言大论,没有豪言壮语,是由于作者仅仅只写了几间“小屋”,论述题材过小所致。

五、(12分)

25.仿照下面句式,以四季征候为内容,续写语句。(4分)

少年纯真,青年激烈,中年沉稳,老年庄严,各阶段的不同特征,连缀起绚烂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指出下面语段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他是家中长子,还有5个妹妹,两岁丧父,生活贫困,但母亲还是辛辛苦苦供养他读到高中毕业。要考大学那年他19岁,可他最终放弃了那个念头,他已经长大成人,母亲已白发苍苍,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他不得不开始为这个大家庭做些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以下有关材料,修改新闻标题。(4分)

2000年10月19日某报第4版《要闻》有一标题是:

第五套人民币16日起发行,20元面额人民币首次面世。

有读者致信该报编辑指出: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就曾出现过七种20元币值的纸币,这七种20元面值的纸币使用约6年左右即在1955年5月10日停用。经查属实。

请参考以上材料,修改拟写一条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清康熙48年(1709年)开始修建圆明园,历150余年,终于建成一座被号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其建筑景观,辉宏无比。

清咸丰10年(1860年)和光绪26年(1900年)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纵火,园林被焚毁。现仅存遗址。

在2000年北京圆明园学术研讨会上,一部分人主张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以展昔日风貌,另一部分人赞同保留遗址现状,以警示后人……

请以“保留与重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不限。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