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质检试题

2014-5-11 0:08:05 下载本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I卷(选择题 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时下上海和中国各地,到处都劲吹着滚滚"韩流",另一方面,在今天的韩国也到处涌动着滔滔"汉流"。

仔细分析一下"韩流"和"汉流"的不同内涵,也许颇有意思。关于“韩流”,按照中韩学者的说法,有分为四类,也有分为五类,其实不管是分几类,核心的部分是电视剧,它是在中国受众面最广,也是影响面最大的。而"汉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虽没有人做过具体分类,但其核心部分无疑首推汉语。

内涵的不同,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时下关注的热点不同。韩国人学习汉语热,是因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企业家和一般国民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据朴宰雨教授介绍,韩国有这样的俗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卖牙签也可以卖到十三亿个,可以赚大钱。"所以父母和孩子本人都愿意学汉语。某杂志2002年曾对韩国"汉语热"作过调查,称韩国人学汉语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甚至说是为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 中国人爱看韩剧,则似乎没有韩国人"汉流"的功利性目的,而主要是一种审美的接受和欣赏。《大长今》和《加油,金顺》为什么吸引国人的眼球?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到看了它可以有什么实际利益,而主要是欣赏影片的人物和故事,为主人公的高尚品德和坎坷命运所打动,为家庭的亲情和平凡人的爱情所感染;其间没有实际利益的考量,而只有审美层面的愉悦、情感层面的共鸣。而两国间的这种不同,都是符合各自的国情的,

再进而深究,中国"韩流"劲吹的深层原因,又和"汉流"即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的暂时缺失有关。中国人爱看韩剧,除了韩剧的人物和故事能够打动人心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观众从中看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并由此感叹本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流失。正如韩国学者所指出的,"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韩两国人民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自然韩国的文化产品也就很容易打动中国人的心。"看来,"韩流"之所以会在中国劲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流"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韩流"的来势凶猛,或愤愤不平于"韩流"抢走观众,因为这股"韩流"所代表的,恰恰是"汉流"的回归。从历史上"汉流"(儒家文化)对"韩流"(韩国文化)的影响,到今天"韩流"(韩国电视剧)向"汉流"(儒家文化)的回归,我们可以看到中韩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传承,以及彼此的互动与交流。

1.根据原文,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国人喜欢韩剧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不具有功利性目的,没有人会想到看了韩剧可以有什么实际利益。

B.欣赏韩剧的人物和故事,会产生愉悦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

C.观众从韩剧中看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

D.中韩两国人民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接近。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汉流”涌动——时下韩国人的学习汉语热,主要是一种基于实际利益的考量。

B.“韩流”劲吹,主要是中国人认可了韩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回归。

C.产生“韩流”与“汉流”现象的深层原因,与中韩两国文化的历史渊博有关。

D.“韩流”与“汉流”的现象,对于中韩两国文化来说,具有互补性和相容性。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

2005年,美国能源部公布了一个预测数字:他们认为到2030年,美国汽车燃料消费结构中,30%将是乙醇燃料。但实际上专家认为我们可能并不需要等那么久,因为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乙醇将是未来一种革命性的燃料。在美国,从风险投资到华尔街商人,从汽车生产厂商、环境学家到农场主已经不再谈论乙醇能否替代汽油,而是悄悄地行动起来,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向生物提炼厂,汽车引擎也被改装成可以燃烧乙醇和汽油的混合引擎,大量的研究经费被投入到科研机构以使乙醇生产成本更低。专家预测,未来5年,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乙醇将在世界上成为一种主要的能源解决方案,他们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增加耕地面积和不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的条件下,利用纤维素做主要原料所生产的乙醇完全能够取代石油满足目前人类的能源需求。

尽管还有很多人认为氢能会最终替代化石燃料,但是实际上氢能经济还很遥远。从氢的制造到运输,从氢加气站到使用氢气作能源的汽车,这些投资加起来需要上万亿美元的投入,而乙醇燃料则是一种更现实的实现方式。目前的加油站只需做少许改动就可以加乙醇燃料,这些乙醇燃料含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每辆汽车只需花200美元的改装费就可以使用乙醇汽油。在巴西,3/4新车既可以使用乙醇又可以使用汽油作为燃料,由于大量乙醇燃料的使用,巴西已经彻底摆脱了需要石油进口的尴尬局面。

通过纤维素生产的乙醇使用秸秆、草皮和树皮,这些纤维素人类并不能食用,根本就不会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特定的酶将纤维素进行分解获得简单的糖类物质,再把这些糖类物质转化成能量使用。纤维素在自然界是大量存在的,通过纤维素所获的乙醇是非常洁净的,可以和汽油一样有效驱动汽车行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不再需要重新发明汽车,这将使我们的汽车工业继续发展下去,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3.下列不能作为乙醇燃料”是一种更现实的实现方式“理由的一项是()

A.在美国,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乙醇燃料将是未来一种革命性的燃料。

B.乙醇燃料作为汽车能源,从生产到使用的许多环节成本都比氢能低廉。

C.改装适用乙醇燃料的汽车以及改造给汽车加乙醇燃料的加油站成本低廉。

D.乙醇燃料既能和汽油一样有效驱动汽车行驶,又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

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美国和巴西能够推广他们的经验,乙醇燃料就会成为汽油唯一的终结者。

B.只要不断努力,乙醇燃料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就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燃料。

C.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乙醇燃料,困扰人类的温室效应的问题即可得以解决。

D.越早推广乙醇燃料,人类就会越快从依赖石油作为汽车燃料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尊卢沙 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然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注]①居:平时。②承颜色:指见面,交往。③投璧祭河:古人订立盟誓时的仪式。④奠枕:安枕。⑤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 师:当……老师

B.王趣见,未至 趣:同“促”,催促

C.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平:平定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贾:招来,招致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B.且:且投璧祭河欲渡 且庸人尚羞之

C.乃:不对,迫之言,乃曰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以:然往往藉是以谋利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能获得楚王的任用,既因为他故作高深的夸谈确有迷惑人的地方,同时也与战国的时代背景有关。

B.楚王对尊卢沙一直是非常敬重的,听其夸谈“即命为卿”,即使他露出真相后,也仅仅割了他的鼻子。

C.尊卢沙懂得了“夸谈足以贾祸”后,“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读之令人哑然失笑,颇具讽刺意味。

D.作者认为,“历考往事”,像尊卢沙这一类凭“大言”“以谋利禄”的大有人在,所以写本文予以劝诫。

第II卷(非选择题 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请例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6分)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下面是《复活》的一段摘录:

涅赫柳多夫小声说着,浑身发抖,“你再也想不出来我感到我对你犯下了多么大的罪……”

“‘我感到我对你犯下了多么大的罪,’……”她气愤地讥诮道,“那时候你就没有感到这样,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他们所争论的这件使涅赫柳多夫有犯罪感的事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是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忘不了这个情节,雨果写道:

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卡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女囚,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相遇相助。

女囚困什么事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如高老太爷、觉慧、觉新、瑞珏等。请简要叙述瑞珏嫁到高家以后的一个生活片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说话 朱自清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12.为什么说“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所说的“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鲁迅先生的《立论》原文,谈谈你对这一作者称为“精警之作”的主旨的理解。(5分)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 he!he,he he he he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总结说“我们所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16.某中学的学生社团”书香文学社“,为了在校园里营造读书氛围,决定以”书香飘逸神清气爽“为上联征集下联,请你根据所提供的上联,拟出下联。(3分)

上联:书香飘逸神清气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新闻标题均有表述不当的毛病,请任选两题进行修改。(4分)

(1)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不堪忍受儿子和媳妇的虐待,要求与儿子分开生活。当老人的要求遭儿子拒绝后,一对老人只好和儿子对簿公堂。某报登出了报道此事的新闻,标题是:

六旬夫妇上公堂:我们要分家

(2)据我国专家分析,黄河流量近年来正以惊人速度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导致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冰川退缩,冻土层消失,地表水向地下渗透过多。某报对此发表了一篇新闻评述,标题是:

黄河流量锐减 全球温暖主因

(3)《医药卫生保健报》记者在世界戒烟日活动中采访了一位心血管疾病专家,采访结束后写了一篇报道,标题是: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敌

序号

改正

序号:

序号:

 

18.请用一个句子或词语概括下面一组漫画的主题。(3分)(漫画略,等扫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请以“我忧我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7年福建省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6分,每小题3分)

1.A(本项所叙述的内容与中国人喜欢韩剧无关)

2.B(“韩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说法有误)

二、(6分,每小题3分)

3.A(本项所谈的只是对乙醇燃料未来的认识,不是“更现实的实现方式”的理由)

4.D(A项仅靠美国和巴西的推广难以使乙醇燃料成为汽油的终结者,更谈不上“唯一”,因而这个假设不成立。B项用“只要………就”来表达其内容,显然夸大了结论。C项中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不是使用乙醇燃料就可以解决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5.C(讲和)

6.D(用来;表目的。A①的,②它。 B①将要,②就是,表假设,兼让步。C①才,

②是,表判断)

7.B(“一直是非常敬重的”说法有误)

四、(32分)

8. (1)①(3分)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 (句意对、语句通顺给1分,“欲”“齐语”译对各给1分) ②(4分)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能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句意对、语句通顺给1分,“虽”“挞”“得”各给丑分) (2)(3分)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意思对即可)

9.(1)(3分)[示例]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o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o

(手法1分,分析2分。有例举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分)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意思对即可。 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6分)(1)海不厌深/天下归心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4)孰能无惑(每一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则该处不得分)

11。(10分)(1)有一年,年轻的涅赫柳多夫去姑妈家度假,在复活节之夜,“诱奸”,了姑妈的女佣卡秋莎。离开庄园时,涅赫柳多夫给卡秋莎留了100卢布。而卡秋莎怀孕后,他姑妈为了名声,将卡秋莎赶出了庄园o(人物称卡秋莎或玛丝洛娃均可。)

(2)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3分)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2分)

(3)副主教用匕首刺伤卫队长后逃走,和卫队长在一起的爱斯美拉达却被认定为凶手,被判处死刑。(2分)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执行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上跳下采,击倒刽子手,敏捷地夹起爱斯美拉达,把她救到了钟楼里。(3分)(副主教名克洛德,卫队长

名腓比斯,作答称职务或名字均可)

(4)[示例]高老太爷去世,灵柩还停在家里,而瑞珏即将分娩,可是高家认为只有将产妇迁出公馆,搬到城外去,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于是瑞珏被迫和丈夫觉新分离,搬到郊外一处阴暗潮湿的地方单独居住,分娩时,接生条件差,不幸去世。 (每小题5分,答案不足100字的,每少20字扣1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给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五、(17分)

12。(4分)因为说话关系到人情世故,而说话不能够像作文那样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就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

13.(4分)文章用反讽的手法(或,反语、寓贬于褒,正话反说),暗示这时期的言论不自由,说话不能那么婉转如意,也不能说得轻松,漂亮,只能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话说了。

14。(5分)意在揭露当时黑白不分、说真话碰壁、鼓吹逢迎却受欢迎的社会环境。(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4分)我们作为平凡人,要慎言(要小心地说话),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礼貌、有趣味地讲话。(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六、(10分)

l6。(3分)(示例)学海泛舟晶懿行端(内容与读书相关,合乎对联要求即可)

17.(4分)(示例)(1)六旬夫妇上公堂:我们要和儿子分家 (2)黄河流量正锐减全球温暖是主因 (3)吸烟是心血管(健康)的大敌(任选两题作答,每题2分;如有其他改法,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18,(3分)

[示例]欲速则不达(或:“拔苗助长”、“老想超前,结果倒退”、“乱套”、“颠之倒之”等。合乎要求,意思对即可给分)

七、(70分)

19。参照2006年高考(福建卷)作文评分标准。

2007年福建省质检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一个叫尊卢沙的秦国人,好说大话,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嘲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往南方的楚国去了。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寘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小看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没法知道尊卢沙的底细,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去向楚王报告。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没到,使者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招呼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不放。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珠盘玉敦,歃血结盟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好的,不过冒昧地问,要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好。”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回答不出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上等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

  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有才德的人说:战国的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不着边际的大话,都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没有多久就遭败露,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故弄玄虚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理所当然的。

[二]

  孟子对戴不胜说:“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 戴不胜说:“找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办不到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市里住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