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合:汇合
B.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C.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舍:房舍,房屋
D.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披:敞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然后驱而之善
C、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②战于长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C、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 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 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 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5、 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答:
(2)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答: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 溢:表露
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看见
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乡党:同乡
D.将归益治其文 治:研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
B、①入则周公、召公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②示赵弱且窃也
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B.过秦汉之故乡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且夫人之学也
9、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
D、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答: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答: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败:冲坏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以玉帛子女自厚 厚:经营
D、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归:回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①其二人者适皆罢去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②吴广以为然
D、①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B.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C..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D..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
1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晏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 文章最后又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
D. 本文虽以《东轩记》为题,实为作者借题发挥,意在倾诉盐酒税务的琐碎繁难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14分)
(1)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答:
(2)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答:
(3)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挟其高大以临我 作师说以贻之
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
1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⑦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⑧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A.①②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19.(10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5分)
答:
(2)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5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4题目。(21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名:命名,赐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明年:第二年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客:向客人敬酒
D.今天不遗斯民 遗:遗弃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五日不雨可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始旱而赐之以雨
A.或脱身以逃 B.青,取之于蓝
C.燕王欲结于君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是一篇记叙义,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捕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色,抒写了者的喜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筇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仪足在说吲作者以雨躬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并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义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凋美和艺术感染力。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3分)
答: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答:
(3)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并加标点。(3分)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黄州快哉亭记》
1、C(舍:三十里)
2、D(于:在;A、于:到;在……方面 。 B、之:代“胜景”;往 。 C、所以:表原因;表凭借。)
3、D (A、动心:动人心魄 , B、其中:他的心中,C、会计:办理公务)
4、A (第一段没有议论。)
5 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大。在南面汇合了沅水与湘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越益盛大。江水流到赤壁之下,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汪洋无极。清河张梦得君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着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为亭子起名为“快哉亭”。
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江面波涛起伏,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的观赏。如今却可以在亭中凭几而坐,尽情赏玩,一抬眼便可看个够了。向西遥望武昌一带的群山,山陵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当雾霭消散,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缘故吧。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时城郭的废墟,曹操、孙权曾经窥视谋夺,周瑜、陆逊曾经率兵驰骋。缅怀轰轰烈烈的往事,远眺宛然在目的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同游兰台宫,有一阵清风飒飒吹来。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道:“痛快啊,这阵风!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谏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的区别,而人却有遇时、不遇时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本身处境的不同,与风有什么关系呢?
世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末到哪里不都会感到痛苦和不满吗?假如他达观坦荡,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性情,那末到哪里不会感到快乐呢?如今,张梦得君不把贬官当作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令用蓬草编门,用破甕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如果不是这样,峰峦连绵,沟壑幽绝,森林成片,古木参天,清风回旋其间,明月当空朗照,这些都是使失意的人们悲伤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令人畅快的呢?
(二)《上枢密韩太尉书》
6、B (见:表现)
7、D (所---的东西/处所;A 、乎:在;B、则:就是;C、且:而且)
8、C( A 、可以:能够凭借 ; B、故:旧都; D、且夫:“夫”和“且”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9、B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10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三)《东轩记》 苏辙
11、D (归:安身之处)
12、B (指示代词,那;A、乃:才/竟然;C、然:但是/正确;D、以:来,表目的/而且,表并列)
13、A [B、修身养性,培养道德;C、 朝向南(又:古代君王面南而坐,故也有以南面代君王的 ) D、权势利益/(今义:以人之财产权利区别对待人)]
14、B(去掉“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
15 翻译:(见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做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业,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去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所以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
我已经被谪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四)《超然台记》
16、A【解析】A组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B组两个“而”分别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组两个“因”分别是动词“靠近”和“继承”。D组两个“之”分别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和音节助词。
【评注】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语文考试大纲上列举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虚词一般都在18个中间选择,很少有超出这18个的范围。所以,复习时要以这18个为重点,它们可以作什么词性,有哪些义项。考试时再根据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17、D【解析】第②句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第⑤句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第⑧句是对求祸辞福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的分析。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限制性的条件。其次,要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的意思。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18、B【解析】作者在胶西时的艰苦生活,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作者凭着超然的心态,能够“苦”中作乐。
【评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概括哪些内容,分析什么观点,都必须在文中找到具体的依据,然后再加以比较判断。这类题经常用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等方法来设置障碍。
19、【解析】第一句中的关键词是“可”“必”“怪奇伟丽”。“可”是值得的意思,我们经常说可喜可贺,两个“可”都是值得的意思;“必”是一定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必须;“怪奇伟丽”可以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句中得到启发。第二句中的关键词是“比”“登”。“比”是连年的意思;“登”是丰收的意思,“五谷丰登”的“登”就是丰收的意思。
翻译:(1)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
(2)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的东西。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五)《喜雨亭记》
20.A(题名)
21.D,将要(A拿/因为,B 疑问语气/反问语气,C 表承接/表递进)
22.A,不是倒装句
23.A,文章没有对喜雨亭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
24.(1)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2)那么我与诸位即使想在亭中舒畅地游赏,又怎么可能呢?
(3)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附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二)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一29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2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县釜而炊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吾是以先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7.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2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②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③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29.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由 此 观 之 义 者 人 之 大 本 也 虽 有 战 胜 存 亡 之 功 不 如 行 义 之 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30~34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3分)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3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34.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八)阅读下文,完成35--39题。(17分)
琴谕
(明)宋濂
客有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齐氏者,不识琴。问人曰:“何谓琴?”或答之曰:“琴之为制,广前狭后,圆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丝,则铿铿然泠泠然可听也。”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见负筑来者,亟趋视之,惊曰:“是不类广前狭后、圆上方下者耶?”反侧视之,良久又曰:“是不类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横度之,则亦有声出丝间,复曰:“是又不类铿铿泠泠之可听耶?”遂力致其人而归,师之三年,早晚不辍,自以为尽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过焉。闻其声辄瞿然曰:“子习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杂淫哇也?”
因出琴而鼓。齐氏闻之,蹙额曰:“子绐②我矣!子绐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朴乎若蒉桴⑤土鼓,不足乐也。予所嗜者异乎是,若鸾凤之鸣,若笙箫之间作,若燕赵美人之善讴。吾不知子琴之为筑,吾筑之为琴也。请终乐之。”
嗟夫!琴之为器,人所易识。山民乃筑当之。则夫强指乡愿⑥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谕。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绐:欺骗。 ③大羹:未放调味料的肉汤。 ④玄酒:兑水的酒。 ⑤蒉桴:用土块做成的鼓槌。 ⑥乡愿: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3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亟趋视之 (2)若笙箫之间作
(3)请终乐之 (4)山民乃筑当之
36、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2分)
A、楚越之交恒多山 B、师之三年,早晚不辍
C、若燕赵美人之善讴 D、吾不知子琴之为筑
E、山民乃筑当之
3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2)向之告者偶过焉。
38、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作何感想?请展开想象,拟写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动。
39、从文中可见,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3分)
(九)阅读下文,完成40—45题。(17分)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①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 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参军:官名,州府长官的佐吏,掌管刑狱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写作的古文。 ④迂阔:拘泥守旧,不切实际。 ⑤ 庸讵:岂,难道。
40、本文作者和其同时代的苏轼、 等人,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坚。(1分)
41、作者在第三段中说 “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42、作者认为自己的“迂阔”具体表现在 。(4分)
43、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与时文、 与 之间做出选择。(2分)
44、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第三段的议论是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45、你能否从上文的论述中大致判断出“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试简要概括如下:
(1) ;(2分)
(2) 。(2分)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51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给下列文段断句(用“/”划分开即可)
其 下 有 人 兮 黄 冠 草 履 葛 衣 而 鼓 琴 躬 耕 而 食 兮 其 余 以 汝 饱 归来 归 来 兮 西 山 不 可 以 久 留。
文言文参考答案
(六)《淮南子·人间训》
25、答案A(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26、答案B(两个“乃”都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两个“以”字,前一个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介词,相当于 “把,拿”;两个“则”字,前者是连词,相当于“那么”,后者表转折关系。)
27、答案B(“先……再……”内容颠倒;“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28、(1)译文: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潜”,偷偷地,悄悄地;“约”,商议,约定,二词各1分,文意1分)
(2)译文:到现在如果再不想办法,灾难很快要降临到你们两家头上了。
(“而”,表假设,“及”,降临,牵扯意,二词各1分,文意1分)
(3)译文: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约定举事日期。(“阴谋”,暗中谋划,“期”约定日期,二词各1分,文意1分)
29、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参考译文及答案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到现在如果再不想办法,灾难很快要降临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约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人员,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七)《丰乐亭记》
30.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31.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2.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33.(9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3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幸”各1分)
34.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八)《琴谕》
35、(1)赶紧,赶快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4分)
36、C D(2分)
37、(1)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悦,是 2分)
(2)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向,焉,省略句 3分)
38、可围绕齐氏的短识、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3分)
39、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
附[参考译文]
有客人跟我说,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全都是山。有个姓齐的山民,不认识琴。问别人:“什么是琴啊?”有人回答他说:“琴的形状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装上丝弦,就能发出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一天,(他)来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看见一个背着筑的人,赶紧走上前去看,惊异地说:“这不像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的样子吗?”颠来倒去地看那筑,很长时间又说:“这不像是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的样子吗?”用手指横着拨弄它,也会有声音从丝弦之间发出,又说:“这不像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吗?”(他)就竭力让那人和他一起回家,向他学了三年,从早到晚不停顿,自认为把他的技艺都学到了。
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听到他演奏的筑声就惊讶地说:“您学的是筑,不是琴啊。要不然,怎么会是这么嘈杂难听啊?”
那人于是拿出琴来演奏。姓齐的听了,皱着眉头说:“您骗我啊!您骗我啊!(这音乐)淡得如同没放调料的肉汤和兑了水的酒,简单得就象土鼓草棒,不能算是音乐。我所喜好的和这完全不同,那就像鸾凤的鸣叫,就像笙箫交响,又仿佛是燕赵的善于歌唱的美女歌声。我不知道您的琴是筑呢,还是我的筑是琴。请你停止您的音乐吧。”
唉!琴作为一种乐器,人很容易识别的。山民却把筑当做它。就如同硬要说伪善的老好人是君子,天天爱戴着他们而不知厌倦的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有感于此,便作了这篇琴谕。
(九)《赠黎安二生序》
40.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洵(写出一人即可 1分)
41.认为黎安二生的“迂阔”尚不如自己,都还要受到乡里的嘲笑,自己这个世上最“迂阔”的人,若向他们赠言,非但不能解除家乡人对他们的错误认识,反而会更加得罪家乡人,所以不知道能向他们说什么。
4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 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4分)
43、道 世俗(2分)
44、D(2分)
45.(1)文以载道(合乎古训、文章内容力求充实、穷尽事理等内容方面的特点);
(2)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作者有自由驰骋的笔力。(写出一条2分,两条4分)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十)《放鹤亭记》 (苏轼)
4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47、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4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
50、答案:
(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乐”是意动用去,要解释为“以之为乐”。
(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
51、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涨大水。(别号)“云龙山人”的张先生的草屋,水淹到了它门的一半高。第二年春天,水退了,他把家搬到旧居(草屋)的东边,东山的脚下。登上高处眺望,发现一个景色很好的地方,就在那上面建了一个亭子。
彭城的山,山脊和山岭四面连接,隐隐约约地好像一个大玉环,单单缺了它朝西的一面,张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缺口。三、四月间,草木长得跟天相接;秋冬两季,下雪和月出时,四处一片白色;平时,刮风、下雨、天阴、天晴的时候,景色变化得很快。
张山人有两只鹤,养得很熟了,善于高飞。(每天)早上(张山人)就向着西山的缺口放它们,任凭它们去哪儿。它们有时站在堤下的田里,有时盘旋在云天外,到了傍晚就向着东山飞回来,所以,(他)给这亭子取名为“放鹤亭”。
(彭城郡)太守苏轼,时常带了大小官吏,到张山人的家里去访问,在这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有次,很高兴)便敬张山人一杯酒,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乐趣吗?即使是一国之君的富贵,也不能跟它交换的。《易经》上说:‘叫着的白鹤站在阴暗的地方,它的小白鹤也叫着来应和它。’《诗经》上说:‘白鹤在最低洼的地方叫,声音竟传到天上去了。’因为白鹤这种鸟清高闲适,完全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所以,《易经》作者和那位诗人用它来比作贤人君子。隐居而有道德的人,亲近他,欣赏他,应该好像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卫懿公喜欢养白鹤,竟因此被人灭了他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诗来警戒(自己)。(他们俩)都以为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的,没有(任何东西)有像酒这样厉害的;可是刘伶、阮籍这类人,因为沉醉在酒里,反而保全了他们的本性,从而传名后世。哎,做君主的,即使是清高闲适得象白鹤这样的玩物,都还不能喜好,喜好了就会招致亡国之祸;而隐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象酒这样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的东西,都还不能起破坏作用,何况白鹤呢!由这看来隐居的乐趣和做君主的富贵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啊。”张山人高兴地笑到:“居然有这样的事呀!”
我于是作放鹤、招鹤的歌: 白鹤飞走啊到西山的山口,高高地飞,仔细往下啊选择可以去的地方。飞回来收拢翅膀,好象准备落下来啊,突然看见了什么,昂起头来又再用力拍着翅膀飞上天去。独自整天在山沟中间(飞来飞去)啊,啄着青苔,踩着白石。
白鹤回来啊,回到东山的北边。山下有一个人啊,把吃下的米来喂你。回来,回来啊,西山是不能长久停留的。
赏析:这是被誉为全才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类似于这篇散文的,苏轼有一个系列,如《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观其名,便可感受到一股空灵、飘逸、清新之气。本文是苏轼在做徐州太守时为隐士张天骥(云龙山人)写的。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同张天骥有着一样的精神追求,希望遗世独立、躬耕而食。“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实在让人艳羡不已!作者如此描写大自然的恬静、美好,自然是寄寓了对隐居生活的无比羡慕。而文中表达的那种生活哲理更是发人深省。品此文,我们还应知道,那时(作此文前)黄河决口,水漫徐州,城墙将倒,苏轼发誓道:“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果真他“过家不入”“卒全其城”。尽管作者也希望让疲惫的身心在静谧、自由的山中放飞一番,然而,那种深入骨髓的忧国忧民之情却始终也消解不掉,一个满脸书卷气的封建时代爱国文士正是这样挟着几分悲壮、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了后人的心中,成为百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