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4-5-11 0:08:08 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80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语文是盐  胡展奋

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 20505.7.16)

1.题目“语文是盐”,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的“盐”,其含义是什么?(3分)

修辞:____________。“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忘恩负义”一词,与文中的□□□□一词的意思是一致的。(2分)

3.“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柳、三苏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写出人名) (3分)

4.本文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用类比方法说理,请你举出文中的两个例子,并说明它的作用。

  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你对语文是否有兴趣?为什么?说说你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二点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第612题。(22分)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之争,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入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6.第②段中加点词“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作者和台湾摄影家等到“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除了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外,还有什么深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指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找两个关键词)(4分)

9.第④段中作者提到 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例,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11.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是否同意文中的观点?不同意,要说出你的理由;如同意,请再补充一、二点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忽闻水上琵琶声,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往者不可谏,________。(《论语·徽子》)

  (3)而庭阶寂寂,________,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4)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6)好风凭借力,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7)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8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从词的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1分)

15.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一心报国,却遭到统治集团里主和派的排挤打击,一生不得志。

  B.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词。作者借梅花隐喻自己所遭不幸,但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虽粉身碎骨也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C.“寂寞断桥”、“黄昏风雨”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愁苦悲凉的氛围,这一客观环境与下片的“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的主观精神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梅”的不屈斗争精神。

  D.作品语言含蓄,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16.在这首词的下片还有环境描写,也很重要。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等到嵇康被陷害这件事发生),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帝寻悟而恨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故往造焉(      )   (2)而锻不辍(      )

  (3)不可起(       )   (4)害时乱教(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精练有才辩               B.康、安等言论放荡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以淳风俗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2)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20.从上文可看出,钟会“以此憾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1.从上文中可看出嵇康的为人______,钟会的为人______,文帝的为人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谴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 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分)

23.下列有关柳子厚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柳子厚少有才学,考取进士。常写文章发表见识高远的议论。

  B.在柳州刺史任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受到百姓拥戴。

  C.设法改变柳州居民用子女作抵押借钱的做法,并被观察史推广实行。

  D.同情刘禹锡处境,冒险为他说情,愿意自己替他而改任播州。

2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柳子厚的为人风范?

25.从表达方式看,文章的特点是□□□□。(2分)

26.你对文中“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 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70

27.作文

  以“下雨了,这真奇妙……”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 (16)

1.修辞:比喻(暗喻)(1分) ;“盐”的含义:语文是“母本性”的,所有的人,所有的知识、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达,它的通用性为所有人服务(从低端到高端的人)(2分) 

 2.过河拆桥(2分) 

 3.欧阳修、王安石、曾巩(3分) 

  4. 例一,牙好,胃口才好;例二,对水的认识;例三,厨师用盐调味(答出两个例子即可)(共2分) 作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能把不易说清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2分) 

5.略 (4分)

() (22)

6.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2分) 

 7.具有象征义(比喻义也可)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2分)。

  8.(1)圆月情结(2)假凤虚凰心态(共4分) 

9.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1分);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1分); 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2分)

10.C (2分) 

11.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共4分) 

 12.略(4分)

(三)(5分)

13.(1)别时茫茫江浸月  主人忘归客不发 

  (2)来者犹可追  

(3)小鸟时来啄食

(4)衣带渐宽终不悔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送我上青云

(7)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8分)

14.小令 

15.D

16.“春”字隐喻得意的官场,“群芳”则隐喻统治者中的主和派,两者构成了一个险恶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在此环境下,虽遭不幸却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意近即可)

五)(17分)

17.(1)造访,拜访 (2)停止 

(3)起用,任用 (4)扰乱,使……混乱

18.D

19.(1)您不必忧虑天下,但要对嵇康感到忧虑了。

  (2)嵇康回头看看日影(还没有到行刑的时间),便要来琴弹了一曲《广陵散》。

20.“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21.刚烈不屈;阴险残酷;缺乏主见。(意近即可)

(六)(12分)

22.才学出众,名声大振;担任刺史,执政为民。

23.A

24.博学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

25.先叙后议(或叙议结合)

26.作者以当时势利小人互相倾轧,反衬出柳子厚急人之难的高尚品格;但也流露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视,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7.作文(70分)  评分标准与2006年高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