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07级高考考点百题训练系列之现代文阅读第六辑

2014-5-11 0:08:10 下载本试卷

高三2007级高考考点百题训练系列之

现代文阅读

第六辑

(五十一)

乐 水 贾祥伦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 ,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1、文章写水,生动活泼。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强调“水得精神是可贵得”以为人要像水那样有一点精神,作者借“水”写了哪些精神?(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语句“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要“守柔”,“守柔若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二)

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是创造作品意境的原则之一。而这一原则是诗歌美学家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一文中提出来的。我们读某一作品,感到其中的形象描军非常生动、具体,能不能说这就是意境的艺术形象呢?不能。因为它只是使读者感到有“象”,还没有使读者感到“象外有象”。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它能够使读者感到在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外,还可在自己想象中萌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新的形象境界,它远远地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的部分。“象外有象”中的第一个“象”,是作品已经描写到的切实的形象体;第二个“象”是借第一个“象”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由读者发挥想象力来获得的,它是没有直接描写的虚幻的形象体,是在已经描写出来的切实的形象体的指引下产生的。这便是刘禹锡在论到意境时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比如画云中飞腾的龙,画家画出露在云雾之外的一鳞半爪,使读者由局部的实象想象出腾跃舒卷的全龙整体的虚象。

不但如此,“象外有象”还可以由象征性的实象,萌生出指向性的虚象。如鲁迅的散文《秋夜》着重描写的是枣树的形象。枣树护着底下细小的粉红花,把果实奉献给孩子而默默护盖着他们用打枣的竹竿造成的伤痕,同时不屈地把铁似的枝干刺向黑暗的夜空。《秋夜》所刻画的枣树实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富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甚至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总之,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

(1)“象外有象”中,第二个“象”指什么?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 指读者根据作者的描军而想象出来的虚幻的形象体。

B. 指读者在作者描写的实象指引下产生的虚幻形象体。

C. 指在作者自己的想象中萌生出来的新的虚幻形象体。

D. 指在作品中实象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下,由读者发挥想象力产生的虚幻的形象体。

(2)要使创造的作品成为具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最根本的是(3分)         (  )

A. 实象必须非常生动、具体、形象。

B. 实象必须具有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的作用。

C. 实象必须具有指引人萌生虚象的作用。

D. 实象必须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画龙只画出云雾之外的一鳞半爪,就能使读者想象出全龙的形象,这是因为“一鳞半爪”的实象具有(3分)                          

   A.比喻作用    B.隐喻作用    C.象征作用     D.暗示作用

(4)联系第二段中对枣树这一实象的表述,选出与“‘象外有象’还可以由象征性的实象,萌生出指向性的虚象”一句的意思最相符的一项(3分)              (  )

A. 凭借具有象征性的枣树实象,可以幻化出与此相关的新形象。

B. 凭借描写得生动形象的枣树实象,可以想象出虚幻的新形象。

C. 凭借描写枣树的特征,可以想象出与此相关的新形象。

D. 凭借所刻划的枣树实象,可以幻化出一个高大的形象

(五十三)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啮,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在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3分)               (  )

A. 莫高窟招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

B. 莫高窟艺术创作背景生动、鲜活。

C. 莫高窟的雕塑衣饰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 莫高窟有足以将人裹卷、消融的艺术洪流。

(2)下列理解不符合第一段画线句子原意的一项是(3分)             (  )

A. 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 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 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 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E.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 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壮丽无比。

B. 彩塑雕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C. 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D. 魅力无穷,令人燥热、失态欲舞。

(五十四)

长期以来,将“装饰”单纯看成是一种“美化”的手段。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影响中国以后,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更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以为“无装饰”或者“反装饰”才是“现代设计”。这种狭隘的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为人所共知。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又肤浅地、表面地将装饰手段运用到创作和设计当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段,使作品呈现杂乱无章“非驴非马”的可笑面貌,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生吞活剥“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近些年那种不知所云的“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更是大行其道,造成了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重大失误。怎样创建和发展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已经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设计问题,而成为了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的面貌使之变化更新的活动,装饰艺术家追求的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装饰艺术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从这一立场出发,有艺术史学者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艺术史。”超越将装饰艺术仅仅看成“形式美”的观念,如何将装饰艺术与造型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注重装饰的传统工艺设计与注重结构和造型的、被称为“无饰之饰”的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未来世纪世界的变化、未来世纪中国的变化,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研究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变化,未来中国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包括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避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后现代思潮对我国装饰艺术影响的一项是(4分)     (  )

A. 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

B.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在作品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手段。

C. 在设计中体现“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

D. “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成为装饰设计的流行时尚。

(2)下列各项中,对“装饰艺术”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  )

A. 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使之变化更新的一门艺术。

B. 从装饰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美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装饰史。

C. 长期以来,将装饰艺术单纯地看成是一种“美化”的艺术手段。

D. 装饰艺术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4分)(  )

A. 如何清除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B. 如何使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C. 如何使装饰艺术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避免其带来的种种弊病。

D. 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4)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要解决对于“装饰”的认识问题。

B. 艺术的发展、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C. 超越东西方的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的必由之路。

D. 中国的装饰艺术正处在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五十五)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的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中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象梦的美,痴的美、、、、、

慌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成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的《红楼梦启示录》)

(1)对文中加“Δ”的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的“写实”在文中指的是“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B.“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C.“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示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指的是“创作规律”。

D.“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大地”指的是“现实生活”。

(2)以下与“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一语相吻合的一项是(4分)       (  )A.有些朴素的的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的思想。

B.有些朴素的真寓于假、假寓于真的思想。

C.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变通的内容。

D.用浪漫的手法表达写实的内容。

(3)对在创作中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的作用,说明不当的一项是(4分)      (  )

A.能给作者留下创作的自由。

B.能给读者留下阅读欣赏罚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C.既能使作者避免介入之嫌,又能使作品具有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D.只有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才既具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

(4)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4分)                  (  )

A.写实的小说与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实与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容易犯错误,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犯错误。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往往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五十六)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 和不同的地或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 的出土言语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和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分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摘自《新华文摘》2002年6期,陈炎《“文明”与“文化”》)

(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明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直辖市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感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B. “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C.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 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

B.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C.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D. 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4)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问题。

B. 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

C.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互相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

D. 资本主义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五十七)

太阳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为地球提供着能量,它的能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催人探索的问题。在相对论出现之前,人们解释说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释放出能量。相对论诞生后,则解释为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

然而统一论发现,太阳是宇宙中大规模的统一场场级变化,使得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这可以用太阳灶来打比方,聚光镜把太阳能聚焦在某一点上,于是该焦点便产生了一个能量聚焦点。太阳便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这个能量点是来源于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不断变化使得太阳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其微观辐射模型,正是核外电子能级跃迁的现象,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对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从整个原子系统上表现出来的。太阳能源的统一论观点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也得到了完善的统一。

由此可见,太阳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圆球,而是宇宙运动中的一个闪光点,它闪光也不是因其自身能发光,而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所以我们毫无必要对地球产生菲薄之念,因为地球自身就是拯球自己的真正的“太阳”。

(1)对“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同时采用这两种解释,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B. 在这两种解释中游移不定,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C. 太阳能源变化规律符合这两种理论中任何一种,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D. 太阳按照这两种理论发展的结果,都会使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2)下面的说明不符合统一论的观点的一项是(4分)               (  )

A. 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巨大能量聚焦点,即宇宙中一种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

B. 太阳这个能量点,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作用下产生的。

C. 太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其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D. 太阳是宇宙中统一场场能的变化和太阳区域内能级跃迁共同产生的。

(3)第二段末“这一领域”指的是(4分)                    (  )

A.太阳和地球    B.统一论观点   C.宇宙系统   D.原子系统 

(4)为什么说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地球和太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太阳。

B. 太阳的辐射现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系统的运动产生的,离开了地球,太阳也就消失了。

C. 从统一论的观点看,太阳和地球的能量都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而地球永远处在宇宙中

D. 太阳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地球在运动就会有太阳,而地球的运动又是永恒的。

(五十八)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族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孝是宗法制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利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              (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而西方文化以则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和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西方人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A.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

B.西方文化与犹太教和基督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经常流动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所以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

B.在中外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关于“孝”在维系家族上的作用,文章是从“延续”和“团结”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的家庭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中世纪,虽然以上帝为中心,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利曾受到损害,但中世纪并没有中断西方文化的发展。

五十九

祝勇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是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恬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tx(选自《精美散文》)

1.请根据作者对《寒江独钓图》的解读,结合上下文中的句子,写出“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的“闹”字的几种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常有“片言据要”的关键句,有人称之为“文眼”。如果你认为本文有这样的关键句,则请抄下来;如果没有,则请谈谈你对“文眼”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赏雪时联想到哪些东西?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条概括。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雪”为线索,由雪景写到柳诗,再写到国画,最后回到雪景,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作者眼中的雪景纯粹,正像国画中的留白,意境深远。

C.作者看雪,不是单纯看雪景的美丽,而主要是想像、体味、回忆和领略,表现出作者赏雪的独特体验。

D.文章最后一句写雪花落下,“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是写实。因为人的体温高,雪花落下自然就融化了。

E.这篇散文的语言整散相间,雅中有俗,优美流畅,又有节奏,有如诗如画一般的感染力。

(六十)

拓荒先锋——地衣

地衣是植物界中结构奇特、与众不同的一个大家族,它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开拓作用,堪称不毛之地的“拓荒先锋”。

长期以来,地衣的结构都是不解之迷。直到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西蒙·释义德奈尔才揭示了它的奇特结构——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藻类和真菌)高度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内,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包围藻类,夺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使藻类与外界隔绝,只能靠真菌供给水分、CO2和无机盐。有些地衣中的真菌还可以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释放出地衣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物。若二者分离,藻类能生长、繁殖,而真菌就会饿死。可见,它们是在弱寄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益不均等的特殊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了近7000万年,是目前生物界共生关系最成功的典范。但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共生原因。

众所周知,乌龟长寿的秘诀在于新陈代谢缓慢。同样的,地衣长寿的诀窍也是生长极其缓慢。据观察,地衣在一年中也许只有一天的活跃生长期。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南极那些直径已经长到13厘米的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为古老的生物!而在离南极点只有483千米的一些山峰上,人们也发现了生长得很好的地衣,也就是说,地衣是地球上生长的最靠南的植物。

地衣在全世界有500余属2万多种。地衣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周围的树干和土壤上,或者是裸岩悬壁中,甚至是高山、极地和沙漠里都有地衣的踪迹。实验证明,地衣能忍受70℃左右的高温而不死亡,在-268℃的低温下放几个小时仍能恢复正常生长。因此,地衣恐怕也是地球上最为耐寒的植物。甚至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放了15年的地衣,沾上水之后,居然还能“死”而复生。

地衣靠孢子来繁殖。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而藻类不参与生殖。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另一种繁殖方式是地衣上出现“芽体”,这种芽体实际上是几个藻细胞被菌丝裹住,随风飘散,到达适宜的环境里,又可长出新的地衣体。地衣的生长慢得惊人,但寿命很长。人们发现北极岩石上的一小块地衣已有数百岁,而且还将长期存活。

  在大城市虽然很少见到地衣,但它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或“石蕊试纸”就是从地衣中提取的。此外,地衣还应用于许多方面:①药用,②食用,动物饲料,③配制化妆品、香水、香皂等,也可用于卷烟;有的可作染料、指示剂等。

不过地衣也有害处。它能寄生在经济树木,特别是柑橘、茶树上,是寄生虫的藏身地;森林中的云杉、冷杉也挂满地衣,因为它的覆盖影响了光照和呼吸。某些壳状地衣还会生长在古老的玻璃窗上,影响室内光线。因此,我们在利用地衣的同时,还要防止它的危害。

(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8期,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地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称地衣为“拓荒先锋”,是因为它对土壤的形成具有开拓作用。

  B. 地衣是一种结构特殊的单一植物,它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

   C. 地衣内的藻类和真菌之间的利益不均等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已存在了许多年。

D. 地衣生长极其缓慢,这是它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地衣中藻类和真菌互相依存,真菌获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藻类靠真菌供给水分、C02和无机盐。如果将它们分离,藻类依然存活,而真菌就会死亡。

B. 地衣中的真菌能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使岩石释放出无机物,以满足地衣生长所需。

C. 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也是地球上最靠南方生长的植物。

D. 地衣的繁殖靠孢子,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适当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已发现在离南极极点只有483千米的山峰上有地衣,地衣是极地植物,因此,北极也可能有地衣存在。

B. 地衣是地球上最耐寒冷、最耐高温的植物。

C. 一些地衣里含有淀粉、酒精、芳香油等物质。

D.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也能腐蚀玻璃。

参考答案

五十一

1、(6分)一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即有排比句,又有排比段,具体赞美了水的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感情的表达。二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读者对水的各方面品态和象征着人的精神,产生了鲜明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写水表达出来的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答出排比和作用,拟人和作用各3分,其中两种修辞手法各1分)

2、(6分)安分随时的精神,有极强的适应性;随机应变的精神,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变化;不甘寂寞的精神,朝着一个目标,永不休止,永不歇脚;柔能克刚的精神,守柔若强。(每一点1.5分,共4点)

3、(4分)人需要随机应变,但要坚持做人的宗旨。(意思对就给分)

4、(4分)①做到了“柔”,就如同坚强②因为柔能克刚,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答出第①点给2分,第②点给2分,意思就给分。)

五十二

(1)C(第二个“象”是读者头脑中产生的。)(2)B(应抓住“最根本”三个字。“比喻”“暗示”“象征”是实象必须具备的具体特征)(3)D(用排除法,既非比喻,也非象征)(4)A(扣住“象征性”来理解。)

五十三.

(1)B(ACD都不是强调的对象)(2)C(3)B(4)C(“莫深高测”不对)

五十四

(1)A(是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2)B(是讲装饰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美术的发展)(3)A(不是清除整个影响,只是消除负面影响)(4)D(不能从文中得出此信息)

五十五

(1)C(“命运”指世俗人生)(2)D(实为作者声明,却由“石头”说出)(3)D(“只有……才”不当,“可读性”说法不当)(4)B(不能说“写实的作品易犯错误”,“只要……就”用得不对)

五十六

(1)D(把“价值标准”和“衡量尺度”混淆了)(2)D(各文化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3)A(弄反了应是“文明决定文化,文化体现文明”)(4)C(A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明问题,吃中餐、西餐是文化问题;B衣衫褴褛不整是不文明,穿西装、中装是文化问题;D资本主义文明程度高于封建主义)

五十七

(1)C(要从全文整体感知。根据这两种解释,太阳的结果都是毁灭;而“统一论”的观点是:太阳是天体运动的结果,只要天体在运动,太阳就是永恒的)(2)D(“和”字将两者并列是错的)(3)B(4)D(地球是天体的一部分,地球在运动就会有太阳)

五十八

1C 2D  3C  4A

五十九

1.表层的意思是溪泉正在漾动,芭蕉正在挺立,舟子正在垂钓,鱼儿正在流动。总之,雪天的凄冷,反衬人心的温热,雪野的空旷,凸显生命的充实。深层意思是虽然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寂寥,然而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哀苦,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2.文眼: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理解:文眼有时是点破主旨的句子,有时是确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有时是内容集中概括的句子,有时是蕴涵文章哲理的句子,有时是承上启下或者总起总结的句子。

3.(1)分条概括:国画里的留白;柳宗元的《江雪》;有人说的原话;北宋书院的画作;《寒江独钓图》;明人胡应鳞的点评。(2)作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赏雪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的诗情哲理。

4.A、D

六十

1.B 原文:“地衣不是单一的植物”

2.A B原文:“有些地衣中……”。扩大范围。C原文:“活着的最古老的生物” ,缺必要限制。D以偏概全。原文:“另一种繁殖方式……”

3.C 从地衣可以“食用”、作饲料、作香水等推出C项的论断。A由“地衣是最靠南的植物”推断出“北极也有”,错。B“最耐高温”,原文无依据。D由“某些壳状地衣会生长在古老的玻璃上”不能推出“地衣会腐蚀玻璃”,因为岩石与玻璃化学成分不同,地衣能腐蚀岩石,不一定能“腐蚀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