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精选

2014-5-11 0:25:22 下载本试卷

主观题精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土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浙江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这一主题,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如下数据:

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860/8.5%

7703/13.4%

8472/9.0%

9422/7.7%

10317/9.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366/4.2%

2476/4.8%

2622/4.3%

2936/6.8%

3303/12.5%

注:从2004年起,浙江省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

表二:A县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社会事业

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

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产品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

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比重

患病就医率

30%

20%

6

10%

5%

60%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回答:

(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表一说明“十五”期间该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2004后由于国家一系列支农、帮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提高。(4分)

从表二可见,该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2分)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村委会建设有待提高。(4分)

(2)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结合背景材料,为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合理化建议

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每点2分,共8 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年国家采取的支农措施

中央财政

支  农

粮食补贴

良种补贴

农机补贴

取消农业特产税

降低农业税税率

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增  加

300亿元

116亿元

28.4亿元

4.7亿元

每年减负

48亿元

每年减负

70亿元

396亿元

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有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

材料二: 2004年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

粮食播种面积

全年产量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实际增长

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增加4000万亩左右

扭转连续四年减产局面

超过3877万吨

2936

6.8

 注: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9422元,实际增长7.7%

材料三:我国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就学等方面的困难,依然是制约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农民就医难而因病返贫,或者小孩上学难,因昂贵学费返贫等现象仍然存在。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的扩大有可能危及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材料一反映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采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材料二反映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种植面积和产量止降转升,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并且差距仍在扩大。(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4分)

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采用财政、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4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9分)

①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3分)

②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返贫现象严重,这些客观现实也要求政府充分履行经济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分)

③政府具有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3分)

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但目前有少数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城市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4个字。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说明,我们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答:(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这些客观情况来进行。(4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的观点,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不能把新农村片面地理解“村容整洁”。(4分)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树立全局观念,要实现20字新目标,必须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地看到“村容整洁”这一个问题。(4分)

(4)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不能搞一刀切。(4分)

4.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这成为制约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13分)

(1)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2分)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2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主要是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2分)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2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s市某校高三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就该市A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表一  A煤矿企业生产状况

年份

产值(万元)

 占该地区GDP

 的比重(%)

生产事

故(起)

该地区环境状况

轻度污染(天/月)

重度污染(天/月)

2002

 10628

   9.2

   5

3

2004

 23419

   12 4

   16

   15

 8

图表二A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与利润情况

注:2002年该地区原煤价格200元/吨,2004年该地区原煤价格300元/吨

 
文本框: 材料:针对A煤矿企业生产事故频发,某报社记者对A煤矿企业经营者进行专项采访。其间,该经营者说:“作为企业负责人,我只关心企业利润”。

(1)图表一、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图表一反映A煤矿企业产值逐年增长,对该地区GDP的贡献逐年加大,但生产安全有恶化的趋势,给该地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3分)

图表二反映随着该地区原煤价格上涨,A煤矿利润逐年增长,但企业安全投入较少,增长缓慢。(3分)

(2)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图表一、图表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2分)由于原煤价格上涨,A煤矿利润逐年增加,可是企业安全投入较少、增长缓慢,造成生产事故频发,给该地区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污染严重。(2分)

(3)请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评析A煤矿企业经营者的说法。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分)

企业重视利润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2分)但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分)

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2分)同时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分)

2.材料一:我国有13亿人口,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铜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2%、25%、16.5%、11%、4.5%、79%、42%、18%。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过量消耗资源,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不足4%,而这年消耗的煤、石油、电力、钢铁、水泥分别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1%、7.4%、13%、27%、40%。

  我国过量消耗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大气质量符合一级标准城市不足1%;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荒漠化土地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

材料二:《建议》提出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项任务,其中第四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共享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     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

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实际来制定方针政策。

②材料一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过量消耗和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客观实际决定材料二中我党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根据。

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建设这一社会是自然的客观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规律非客观性,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理的体现和要求。

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这一社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三者相协调。这是事物联系普遍性的体现和要求。

③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解决这一矛盾。建设这一社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和根本出路。

(3)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 。

①        能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材料一:据测算,一颗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合达到196000美元。

材料二:2005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我国所有矿产资源都紧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资源浪费、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国家应该采取的对策。

①国家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手段控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如植树造林)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4分)

②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公民知法、守法的意识。(3分)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民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3分)

4.2005年7月5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辨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靠政府制定方针政策,严格管理、依法行政。

(1)从政府角度来说,制定方针政策,严格管理、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题中观点的合理之处。(3分)

(2)但除了各级政府外,立法机关还必须加快立法,明确节约资源、能源的各项制度,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司法机关还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打击违法行为。(3分)

(3)从公民角度来说,公民必须自觉履行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3分)

(4)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靠政府制定方针政策,严格管理、依法行政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个人所得税改革

1.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于9月27日举行立法听证会,就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中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的首次立法听证会,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听证会。

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的知识,简要说明建立和完善法律听政制度有何意义?(10分)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

(2)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3)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促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保证所立之法的可行性。(2分)

(4)有利于提高法律的公信度和社会的知晓度,有利于实现立法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是保障公民对国家和社会重大立法事务知情权的重要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法律的顺利实施。(2分)

(5)使法律更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分)

2.(18分)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当时规定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为800元/月。那时,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在40元左右,能达到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的人很少。1993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78元,达到扣除费用标准的人占职工人数1%。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达到1340元,达到扣除费用标准的人上升到60%以上。同时,月收入800元在我国许多地方只够得上温饱的水平。200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立法听证会,与会代表对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的修改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个人所得税修改革案,在充分吸收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提高到1600元。据初步测算,提高扣除费用标准后,个人所得税一年要减少200多亿元。

  (1)依据税收的作用,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正确认识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的修订。(8分)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起到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2分)

  此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费用标准,可以使广大工薪阶层受益,税后个人收入增加,起到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2分)

  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财政收入大量减少,会影响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能力。所以,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修订要考虑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确定恰当的标准。(2分)

(2)有人认为: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越高越好。这种看法是否正确?请你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角度加以说明。(10分)

①   不正确。(2分)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我国,国家利益反映了人们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反映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既存在矛盾,又具有一致性。(4分)

国家通过税收取得财政收入,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过高,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对经济社会调控的能力,最终会影响到个人利益,所以,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不是越高越好。(4分)

3.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起征点从800元升至1600元。

辨题: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对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有利,而对高收入者不利。

(1)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遵循了个人所得税“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征税原则。(2分)

(2)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可以减轻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的负担。这体现了国家保护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4分)

(3)高收入者多交“个税”,是国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措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公平与正义。(4分)

(4)所以,不能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收入者不利。(1分)

4、材料一 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税文体专门举行立法听证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也是中国迄今为止级别最高的立法听证会。

材料二 在听证会上,围绕1500元减除额是否偏低、一刀切还是按地区区别对待、确定减除额是否应考虑家庭供养因素、是否应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等焦点,参与听证的28位代表各陈己见。阅读并回答: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税问题举行立法听证有什么政治意义?

立法听证体现了全国人大的性质、职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开门立法,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意志,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了广大公民的民族权利,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   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增加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主体人群的收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3)   材料二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听证代表的不同意见体现了人们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个税调整涉及诸多因素,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和谐世界

1、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呼吁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他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1)结合政治学知识和当今世界的现实,说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必然性。

①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是和平发展世界主题的要求,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②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④提出这一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是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的基本立足点的体现。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知识谈谈你对“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哲学理解。

答: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这是世界多姿多彩的根据,因此世界各国的文明具有多样性;

②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这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求同存异,协力构建和谐世界。

2.背景:2005年9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讲话,并在会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五大举措。对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实行零关税待遇,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多债穷国2004年底前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中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等。

辨题: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两者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基础和保障。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这两个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还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走自力更生道路。

(3)上述观点强调了一个方面的外部条件,而否定其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片面的。

3.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结合政治常识知识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的。(3分)

(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4分)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3分)

4.材料:建立和谐世界,中国政府承诺:第一,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 第二,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第三,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 第四,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 第五,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扩大援助规模,这是以外交方式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免除重债穷国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立本立足点。中国政府的承诺有利于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促进第三世界经济发展;

④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加强国际交往的具体体现。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多次听取党内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初稿,中央又将《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对《建议》作了350多处修改。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党外认识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人为文件稿符合国情,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大意见和建议。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1)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之制度。《建议》是在多次听取党内外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由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2)中共中央就《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发言拥护《建议》,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说明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这反映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议》把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了规划,凸显了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建议》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用学过的政治常识知识回答。

(1)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何要由党来提出?  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

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2)我党的执政方式是什么?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党的执政方式是: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体现:《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形成的。这些体现了党的民主执政。

《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这些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建议》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这些体现了党的依法执政。

自主创新能力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动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②实施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可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2、材料一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材料二:2006年1月9日—11日,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推进我国科技发展,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要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财税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10分)

  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分)

  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2分)

  ③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2分)

  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

  ⑤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10分)

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分)

  ②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将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分)

  ③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核心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就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3分)

  ④只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分)

3、温家宝总理在对十一五规划的说明中指出: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请用哲学有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性。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也要求我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维护经济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其他哲学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材料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由于产能过剩,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又缺乏自主品牌支撑,许多产品只能低价销售。为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常常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

  材料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贸易纠纷的解决。一方面,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我国出口额的16%;另一方面,纺织业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万人,相关就业人口超过1亿。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合理设限,必然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材料三:要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必须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的出口结构,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的竞争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说明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答: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的演变,利益相悖是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中国纺织品出口价格低廉,加上欧美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导致中欧、中美贸易摩擦

(2)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中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

答: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体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纺织品贸易的摩擦,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就业)。

(3)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答: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能有效地转变纺织行业的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行业的科学管理,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能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安全生产

(改编题)据统计,在中国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8%的高位增长的同时,每年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经济损失6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同时还夺去了20万人的宝贵生命。为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安全生产情况的报告。

结合材料从政治学角度谈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9分)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分)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而维护公共安全则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3分)

(3)公共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3分)

【解析及命题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政府与重视公共安全之间关系的政治学分析和理解。本题正确解答根据关键词“我国政府”,可以根据我国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以及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原则等角度结合本题材料进行解答。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讲话,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八荣八耻”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荣辱观的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不同性质社会的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在这里,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符合人民、集体、国家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是衡量荣辱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

但也要看到,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受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与消费文化的冲击,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社会上弥漫着金钱至上的荣辱取向。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我们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要从小事上做起,只有在行动上做到了八荣八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得以形成。

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青少年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美好的思想道德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