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五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学习提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三农”问题的总体状况是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7年再次回归农业,再次凸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取材的主要对象,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先后考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的基础地位”(200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002)、“农村城市化”(2003)。今后再考“三农”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基于以上考虑,这里把“三农”问题分三个专题介绍。
[专题介绍]
“三农”问题之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农业的地位、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弱质产业。
二、“三农”的基本现状
(一)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发生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取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问题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表现在:
(1)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2)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3)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1。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源不足,如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市场需求不足。
3.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
三、“三农”问题的成因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业的生产力落后造成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技与管理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它们通过对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发生影响而起作用。因此,要认清楚“三农”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尽管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来讲,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小农业阶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机械化大农业。可以说,入世后,我国农业与美国的竞争将是“牛VS飞机”的较量。
2.从劳动对象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各类农作物的技术含量总体上较低。我国农业科技有很大发展,水稻育种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但更多的农作物的育种技术比较落后。比如,原产于我国大豆,我国还是传统的育种技术,单位面积产量低,含油量低。现在美国大豆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单位面积产量高,含油量高。
(2)农作物结构不合理。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随着我国实现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全国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吃饱”转向“吃好”,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滞后,我国农作物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
(3)农作物加工滞后。对农作物进行加工,既能开拓新的市场,又能增加农村经济产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然而,我国很多地方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加工或很少加工,仍然停留在出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上。
3.从劳动者(市场主体)来看,在农村,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现代意识和能力。乡镇企业素质不高,有一定规模又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寥若晨星。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还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经营。
4.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分散经营有余,统一经营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一谈到统一经营,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越俎代庖,忽视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造成的问题是: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5.从上层建筑角度来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以下几个方面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是基层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改革的滞后,乱收费现象存在,农民负担沉重。二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例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在世界上占有比较优势,但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这些产品农药残留较高,达不到绿色产品的标准,无法挤入国际市场。三是有些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制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2.基本目标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或“两高一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3.基本措施有:一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二靠科教,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1)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在稳定中不断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承包政策,二是减轻农民负担。
中国土地问题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可以流转,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这个保障,必须有别的保障予以补偿;三是法律规定属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随便侵犯和剥夺。
为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明确提出了税费改革的方案。税费改革,首先是砍掉政策和法律都不允许征收的部分;二是把政策允许征收的部分转为有法律依据的税收,即“费改税”。实行税费改革,在砍掉政策和法律都不许征收的部分后,至少可以使农民减少300亿到400亿元的负担。
(2)战略性结构调整有几个大的方向。(见“农业结构调整”专题)
五、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经济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5.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6.坚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小康建设的动力。农民的创造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合,小康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
7.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公共财政。
[精题导引]
材料一:
表1: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长表
产 业 | 国内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增长率 | 7.3% | 2.8% | 8.7% | 7.4% |
表2 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和消费水平对照表
收入比上年增长 | 消费水平(恩格斯系数) | |
农村居民 | 4.2% | 47.8%,比上年下降1 .3% |
城镇居民 | 8.5% | 37.9%,比上年下降1.3% |
注:恩格斯系数是食品支出和整个消费支出的比值,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系数越小,消费水平越高。
材料二:皖西一山村,本来山青水秀,盛产竹木、草药、蘑菇等,村民引泉水进门,用的是“自来水”。但这里迷信盛行,村民孩子生得多。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村民开始毁林开荒,砍树种粮。渐渐地,青山变秃岭,“自来水”断流了,村民的生活困难了。
2001年春天,市里派来了工作组,与农民一起生活、劳动,带领群众学习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移风易俗。工作组紧紧抓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问题,引导村民退耕还林,加强环境保护,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草药、山菇、果树,办起了土特产加工厂,与几家公司签订协议,帮助村民解决市场、贷款、技术、种苗问题。工作组还带来了市里提供的两万元扶贫开发资金,落实了退耕减税的政策,并进行了费税改革的试点,为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在城里联系打工。短短一年的时间,山村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们说:“三个代表进山村,农民致富记党恩。”
(1)表1、表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二,谈谈保护环境的哲学意义。
(3)工作组是怎样实践“三个代表”的?
(4)结合材料说明应怎样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解析:此题材料抓住了“三农问题”中的几个典型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坚持“三个代表”、农民增收、费税改革等。围绕典型问题做文章,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
答案:(1)表1反映2001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农业增长缓慢。
表2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长,但农民居民收入增长率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农民消费水平较低。
(2)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该村破坏了原本优美的自然环境,结果村民的生活困难了。后来他们退耕还林,加强了环境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作组帮助村民发展经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作组带领村民学知识、学技术,移风易俗,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工作组进行费税改革实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从根本上说,要调整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进行费税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因地制宜,发挥区城区较优势;落实好农村的各项政策;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