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专题二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2014-5-11 0:25:25 下载本试卷

高考政治专题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会议指出:健康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粮食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第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使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材料二: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召开的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分析点拨】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向经济效益好、生产成本低、资源环境利用率高、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先进的产业和企业集中,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将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的高度和法制化的轨道,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加强管理、提高排污和资源浪费的成本等。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手段。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够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三高一低)为特征的工业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4、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循环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符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而有效的根本途径。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知识分析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意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注意污染物的超常排放。

  (4)、运用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分析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5)、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道理分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国家组织经济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反映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