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常识·下册》复习提要
河北(特级教师) 刘泽民
【复习要点】
一、财政的作用。
上册第二课在讲宏观调控时说,我们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而财政就是实现这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就是想方设法解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价值规律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决定了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国家通过制定和实行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例如,从1998年开始,我国针对市场不景气,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增加赤字、增加国债和增加政府投资。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从教材上看,围绕税收着重讲了三点: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它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公民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的权利,所以,必须承担纳税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三,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仅占总量的不到10%。富人纳税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焦点,2004年高考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要增强依法治税、依法纳税的意识。从以德治国的角度看,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偷税等行为不仅是违法的,而且是不道德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从知识的重要性,还是从现实的关注程度看,税收都是备考的重点。
三、银行的作用。
银行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银行是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例如:近3年来中国农业银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近1000亿元。其中2002年发放277亿元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农业部等8部委公布的386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已有300多家与农行建立了直接的业务联系。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倾斜,扶持起了如山东鲁花集团、山东龙大集团、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河南华英集团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充分体现了银行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是金融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很大风险,主要是不良资产太多,现在我们的金融资产有20多万亿,70%由国有银行控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比例非常高,一年以上的贷款占总贷款比例的60%以上。截至2003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21.4%,政策性银行18.1%,股份制商业银行8.4%。相比之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则要小得多,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只有2.7%和3%。
根据WTO有关协议,再过3年,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将直接危及四大国有银行的生存。在现代信用经济中,金融活动的影响力最大,如果金融系统出现偿付危机就会立即引发全社会的经济振动,甚至会危及政治安定。这一点从世界近20年来所出现的历次金融危机中已经看得很清楚。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温总理明确指出“金融体制改革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存在很大的金融隐患。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必须加快对银行体制的改革。”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一)设立银监会。为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制订的银监法明确规定了新组建的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机构设置以及监管职责和措施,并同时规定了违反有关监管法规的法律责任。
(二)调整央行职责。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人民银行职责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加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金融债券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依法监测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宏观调控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第二,转换职能,即由过去主要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直接监管的职能转换为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人民银行将在国务院的领导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
第三,增加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三)改造四大银行。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人民日报》 2004年1月6日 报道,国务院日前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这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核心是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约束和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要进行相应的财务重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建立良好的财务基础和严格的财务标准。通过股份制改造,使试点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上一专题已经讲到,中国银行已于2004年8月26日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名称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行”。
四、关于家庭理财。
这个问题在十几年前还提不到日程上来,现在,随着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人们越来越开始关心自己的余钱究竟放到哪里好。今年的高考题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生活风险更多地还是要由每个家庭自己承担。再加上中国传统理财观念的作用,目前我国居民仍然倾向于利用储蓄来防范风险。到2003年底,我国居民存款储蓄余额已达110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当于我国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2月21日起第八次降息,这次利率调整后,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利率由2.25%下调为1.98%,是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从投资理财的角度看,银行储蓄应该是收益最小的了。
股票、债券、商业保险,风险有大小,收益有高低,投资哪个都没有对错之分。有人说,“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这也仅仅是为了保险起见,不至于赔个精光。所以,准备这类问题,不应该追求对不对,而应该考虑值不值,关键是你要说得出理由,即能够论证。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生存,将来要融入这个商品经济社会,必须要懂得理财。
五、市场交易原则。
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其中的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我们时代最美的追求。从早年温州的劣质皮鞋到新世纪之初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从山西假酒到河南黑米,人们对假冒伪劣深恶痛绝的同时,大声疾呼“诚信”的回归。
讲诚信究竟有什么意义?首先,对买者而言,可以买到信得过的商品和得到周到的服务,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次,对卖者而言,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通过信誉这个无形资产为自己带来效益;再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反之,买卖双方都不讲诚信,正常的交易活动将无法进行,最终,买卖双方都会成为受害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市场交易原则的实现,首先,需要法律的保障。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我国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对于那些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发不义之财者,要依法给予制裁。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道德规范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了,就会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个别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或事,就会成为过街老鼠。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认识水平提高了,才会把诚信变为自觉的行动。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需要我们搞清楚。一方面。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讲,生产与消费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作为国家,追求的是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有些人因为要准备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费用,需要把钱存起来,暂时不消费。就有可能造成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出现产品积压,生产萎缩,近几年就是这种状况。所以,国家在近几年一直实行的是鼓励人们消费的政策。
基于这个矛盾,再讲消费观时也应与时俱进,一方面,正确的观点还要坚持,比如,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等,这都是不会过时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提倡适度消费,甚至是适度超前消费。总之,要全面地分析,不要只讲一面的道理。
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1.“走出去”战略。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最初阶段是以“引进来”为主,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央适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003年,我国进一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克服英美对伊战争、“非典”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走出去”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全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7%和112.3%。对欧洲国家投资额达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2.6%,首次超过亚洲国家(23%)和港澳地区(14%)。
同时,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改革和完善“走出去”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服务和保障体系等措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于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写进党的代表大会的文献中,这是第一次。
什么是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