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学期全套教学资料

2014-5-20 6:01:17 下载本试卷



编 稿:彭 艳  审 稿:闫云仙  责 编:唐开武

高一经济常识期中测试题(四、五课)

  一、单向选择题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之所以要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原因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粮食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C、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D、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

  2、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农业正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这种可供观光的农场完全是自然景色,空气新鲜,布局艺术,游人除观景赏奇外,还能尽情品尝各种奇瓜异果。下列说法没有表明的是
  A、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B、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D、农业资源得到了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是
  A、加大投入
  B、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C、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D、依靠科技,农科教相结合

  4、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不同,下列属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范围是
  A、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B、中国境内的所有居民
  C、中国境内和境外的中国公民的经济活动
  D、在我国国内的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5、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A、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B、工业的发展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
  C、工业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标志
  D、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

  6、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城镇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有1.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常年失业下岗人员也越有1500万人左右。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经济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B、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C、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D、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7、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仅占30%左右,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都达40%以上,因此我国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因为
  A、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部门
  B、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C、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D、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8、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根本区别是
  A、后者指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前者指为生活服务的部门
  B、后者为社会创造财富,前者不为社会创造财富
  C、后者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前者是次要的生产部门
  D、后者的劳动创造有形的物质产品,前者主要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劳动部门

  9、在我国,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劳动者权利
  C、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D、社会保障制度

  10、劳动合同制度是指
  A、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B、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
  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D、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11、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是
  A、协商一致的原则
  B、平等自愿的原则
  C、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
  D、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鉴证

  12、今年“两会”上一个重要的议程是讨论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宪法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建立健全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
  C、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D、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13、载人航天工程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工程,我国十年航天历程,使用资金只有18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属于
  A、社会物资储备
  B、扩大再生产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公共消费

  14、积累和消费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之一,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它能否
  A、兼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B、恰当处理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C、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D、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15、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是指
  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B、工业和农业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D、国内和国民生产总值

  16、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是凭借
  A、经济权利
  B、政治权力
  C、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地位
  D、国家的分配政策

  17、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是
  A、预算和决算  B、预算
  C、决算     D、积极的财政政策

  18、国家通过财政这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中的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监督手段

  19、通常情况下,在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况,这是因为
  ①收支平衡,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②如果支出过多,社会会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
  ③如果出现财政赤字,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④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一定会得到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是
  A、调整分配政策,国家多留一些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21、税收的基本特征是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权威性  ④固定性  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④

  22、2003年“非典”期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将餐饮、旅店、旅游、娱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暂时界定为“SARS灾难行业”,并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①在特殊时期税收具有不固定性
  ②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③税收可以由国家任意加以调整 
  ④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3、马克思说:“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表明
  A、税收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
  B、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C、没有税收就无法行使国家的职能
  D、税收是国家强制征收的

  24、强化税收征管,打击各种偷税、骗税行为,
  A、可以杜绝这些违反税法现象的出现
  B、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税收增长缓慢的原因
  C、有利于维护税收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有利于培养纳税人权利意识

  25、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B、税收国家无偿取得的
  C、税收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联系在一起
  D、税收具有权威性

  二、辨析题
  26、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而财政支出越少越好。

  三、论述题
  27、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据报道,从2004年起,安徽、北京等省市纷纷宣布免征农业税计其特产税。实现农业生产“零赋税”,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表现,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其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件大好事。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三农”问题是什么?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农业问题?
  (2)、根据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谈谈如何发展农业?
  (3)、请简单谈谈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实现生产环节“零赋税”的意义。

  高一经济常识期中测试题(四、五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B

C

C

D

A

C

D

C

B

B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B

B

A

D

D

D

C

C

B

 


  二、辨析题
  26、答: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来源于税、利、债、费,财政支出用于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国防费用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及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等等。财政收入如果大于支出,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如果财政支大于收,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但连年收大于支、略有节余也不好,最终会形成过多结余,财政资金仍然没有很好利用。财政收支最理想的状态是收支相抵,但收支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国从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通货紧缩,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就是赤字政策,或者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若干年后积极的财政政策会逐渐淡出,国家追求的还是收支相抵这个财政收支最理想的状态。总之,题干说法不正确。

  三、论述题
  27、
  (1)、“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国家之所以重视农业问题,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进步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意见》强调,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把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下来,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2)、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就要走“两高一优”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质就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靠政策,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十六大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这是对土地政策的又一完善。
  二靠科技,关键是科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科技,科技又以教育为本,因此要农科教相结合。
  三靠投入,即加大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四靠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模式之一就是公司加农户,即订单农业。
  五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3)、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让农民增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
  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零赋税”,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现“零赋税”能彻底杜绝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乡村两级腐败。只有农民负担减轻了,才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还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