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
政 治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5分)
一.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其关键在于
A.是否为别人所消费 B.是否在社会分工中产生
C.是否与别人进行交换 D.是否出现剩余劳动产品
2.商品交换的实质是
A.物与物相交换的关系 B.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C.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D.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3.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是因为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C.货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保存 D.货币的价值能够通过其他商品体现出来
4.历史上黄金曾担负流通于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等货币职能。上述职能中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来执行的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张同学花60元在某商店购买了一台复读机,商店将其中的若干元用于纳税。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先后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D.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6.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国家能够决定
A.纸币的发行数量 B.纸币的购买力 C.纸币的发行时间 D.纸币的面值
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07年是考验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年,既要防上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
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共性是
A.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符 B.表现为物价长期低水平状态
C.表现为市场销售不振 D.表现为居民购买力下降
9.国庆节期间,南通的王先生一家准备到桂林去旅游。最适合王先生携带的信用工具是
A.现金 B.外汇 C.信用卡 D.支票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转账结算方法是指
A.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账目核算清楚 B.用支票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C.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D.用纸币来完成的货币支付行为
11.汇率是指
A.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B.以100单位的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
C.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D.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偿还对外债务的纸币
12.在目前汽车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度非常大的时候,卖方市场早已经被买方市场所代替。同时人们要根据自己的职业、个性等来选择适合自已的车,如果哪个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符合其要求,那么即使是企业单方面定义的“好产品",在消费者看来也并没有意义。 上述材料说明
A.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过于求 B.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
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过于求 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
13.上题材料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是
A.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B.应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C.应注重产品质量 D.应注重生产市场短缺的产品
14.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A.扩大商品房需求 B.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C.规定商品房价格 D.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15.对右图(2002—2007年世界黄金价格走势图)判断正确的是
A.世界黄金总体供不应求
B.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C.购买黄金一定能够保值增值
D.黄金市场被人为操纵
16.考察某种商品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主要应看
A.生产该种商品的大多数人的生产条件 B.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
C.大多数人的劳动时间 D.社会上最先进的生产条件
17.甲乙丙三人生产同样的犁。生产一架犁,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只要8小时。综合分析可知,生产一架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不能确定
18.2006年11月下旬,我国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截至12月21日,国家根据市场需求,共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竞价销售6次,累计成交86.8亿斤。国家的这一举措
①有利于稳定粮价 ②能确保农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
③能使农产品价值量降低 ④是利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市场上2双鞋可以换1件衣服,假设生产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衣服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现在1双鞋可以换 件衣服。
A.1 B.2 C.3 D.4
2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本来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购买的高档商品,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会逐渐降低,成为寻常百姓都买得起的普通商品。这是由于
A.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
B.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
C.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
D.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得分.
21.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22.在经济往来中结算中经常使用到的信用工具有
A.外汇 B.现金 C.信用卡 D.支票
23.下列对商品流通的认识正确的是
A.商品流通是指物物的直接交换 B.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商品流通的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 D.商品流通的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24.右图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表明
A.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是由供求关系不平衡引起的
B.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 价值
C.价格会无限上涨或下跌 价格
D.等价交换只存在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25.随着国际油价走高,电动汽车代替烧油汽车。这说明
A.石油和电动汽车是互为替代品 B.烧油汽车和电动汽车是互为替代品
C.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可能增加 D.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可能减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45分)
三.简答题:扣紧材料,简要回答。
26.(12分)2007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7403元,再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上是在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左右。
根据材料和图表回答:
(1)美元汇率和人民币的币值会发生什么变化?
(2)简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四.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27.(15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五.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
28.(18分)由于近几年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部分地区发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下降。今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猪肉价格一涨,苦了居民,喜了农民。农民有了按劳等值的收获,当然高兴。但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富了的城市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城市居民还是低收入者,面对十几元一斤的猪肉实在尴尬。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2)请你谈谈猪肉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 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 案 | C | C | A | A | B | B | A | A | C | C |
题 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 案 | C | C | A | B | A | B | D | C | B | C |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题 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答 案 | AB | CD | BD | AD | BC |
三.简答题
26.(12分)
(1)美元汇率下跌(3分);人民币升值(3分)。
(2)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分),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分)。
四.辨析题
27.(15分)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中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使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4分)
(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4分)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分),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较高。(3分)
(4)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五.综合探究题
28.(18分)
(1)①价值决定价格(2分)。由于猪饲料等价格的上涨,饲养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2分)
②供求影响价格(2分)。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并且许多地区疫情严重,极大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扬。(2分)
(2)①从生产上看会调节生产规模(2分)。肉价上涨,养猪有利可图,会刺激农民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逐步增加生猪和猪肉的供应量(2分);②从生活上看,会减少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水平(3分)。同时会增加人们消费一些与猪肉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如其它副食品、蔬菜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