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第Ⅰ卷)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并填入相应空格中):
1、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绝,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
①人们在每一 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③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
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 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被称为“两弹一星”精神。这一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表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3、文坛元老萧乾一生的座右铭是“事在人为”。他说:“我认为条件主要靠自己来创造,如果把感叹客观条件差的时间用在加强发挥主观能动力上的话,那么一旦时机到来时,就不会辜负那份机遇,不会辜负自己。人一辈子就象是在同社会及自己的环境对局,每走一步棋,就得承其后果,生活这本书没有止境,但心里要有追求,要有境界。”这其中的哲理有:( )
①要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②只要努力奋斗,就必然会成功
③理想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据此回答4-6题:
4.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属于:( )
①最高理想 ②社会理想 ③科学的理想 ④生活理想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④
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最好检验。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从基本解决温饱,到总体达到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奋斗目标上的与时俱进,推动这一次次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是:( )
A.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
B.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D.人们价值取向的日趋明确
7、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的是( )
①学生听课 ②教师讲课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⑤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⑦某同学思考一道数学题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是:( )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工作报告 ③自然地理环境 ④邓小平理论 ⑤三步走战略 ⑥文学艺术 ⑦人口因素 ⑧生产关系
A.②④⑤⑥ B.①②⑦⑧ C.①②③④ D.⑤⑥⑦⑧
9.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马克思的话表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
B.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多端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规范文化市场,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这说明了:( )
A.符合人的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
B.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C.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11.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 )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坚持适度原则和发展的观点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在家庭中对父母而言自己是子女;在学校中对教师而言自己是学生;对同班同学来说,你又是同学;法律上你是国家公民;汽车上你是乘客。这些现象表明:( )
A.人是社会的产物 B.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C.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13.全国优秀公务员吴天祥为人民群众办了许多事情,从就业、福利、户口、住房、上学、婚姻、直到下水道等等,只要是该办的,他都尽心竭力,只要是能办的,就一定能办成。吴天祥同志的事迹说明:( )
①他具有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有大公无私的思想
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影响
④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这里所说的“性质”是指:( )
A.我国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志式关系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我国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D.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11月8日,袁隆平院士荣获2004年世界粮食奖,湖南省人民政府举行庆功会,并对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给予50万元配套奖励。袁隆平院士将自己获得的世界粮食奖奖金12.5万美元捐献给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据此回答15-16题:
15.中国超级稻第二期目标研究于2001年正式启动。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水稻科研人员,通过4年协作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次实现长江流域百亩示范平均亩产过800公斤。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
C.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主观能动性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十分重要作用
16.上述材料反映的人生观道理是:( )
①集体主义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②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价值观对个人活动起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人们曾对火星有过种种猜测,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称有明确证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还存在过生命。这段材料表明:( )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政绩的尺子,是因为实践是:(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强调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坚持投身实践的重要性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20.“人生仅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只看今天,他不属于未来;只爱明天,他永远悬在空间;只爱昨天,无异于生命停滞不前。”这段名言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是:( )
A.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B.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C.理想与奋斗的辩证关系
D.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21.从人生观的角度看,我们必须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在于:( )
A.只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我们的事业就能成功
B.理想要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C.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积极作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2.以下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①世道变则观念变 ②历史是沿着伟人划出的轨道谱写的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④英雄造时势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3.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2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某校学生自发组织的“爱心社”提出:“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表明:( )
①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2004年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但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说明:( )
A.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B.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D.我们即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Ⅱ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2`×26=52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
|
二、主观题
27、辨析: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充分,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无效
28、材料一:在用电的初始阶段,用直流输电,但输送电压不能太高(绝缘性能限制)于是发明了交流电机。交流输电又遇到了新困难,一是发电机并网同步困难,二是地下跨海输电送不出去,于是人们又在研究使用直流输电。
材料二:2002年12月21日,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系统送电成功。该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送电电流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蕴涵了哪些哲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则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据此回答(1)----(3)
(1)请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说明坚持新的发展观的正确性。(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试说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辨析: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无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D | D | B | C | A | B | A | B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D | D | B | C | D | A | D | B | B | A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
B | C | A | C | B | D |
|
27、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题中观点看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实现人生简直的关系。(2分)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遵循客观规律,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基本保证。在遵循客观规律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就越大。(4分)
③人生价值在于贡献,对社会贡献越多,价值越大。(2分)
④人生价值实现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否则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1分)
28、(1)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分)②、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③、认识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1分)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分)
(2)说明:人们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界、为人类造福;(1分)
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1分)
(3)积极参加时间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1分)
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1分)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1分)
29、(1)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社会意识。(2分)
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符合我国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1分)新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1分)
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树立和全面落实新的发展观,(1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分)
(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1分)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1分)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1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1分)
②所以,必须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1分),以人为本,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正、政策的贯彻,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1分)
(3)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2分)②发挥人的饿主观能动性,要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2分)③坚持科学的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分)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3分)(用上册哲学知识回答的,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3分)
②仅仅从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分)
③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实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