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4-5-11 0:26:12 下载本试卷

高二政治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治(选修)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6页,第Ⅱ卷7—10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第Ⅰ卷答案一律写在第Ⅱ卷前面的答题表(第7页)上,答题时注意答题表上题号与试卷上题号相一致。

3、第Ⅱ卷上试题答案请答在试题下面的空白处。

4、答题前请将第7页左边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字母编号填写在第7页答题卡的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选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哲学的含义,其中错误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即意识)和存在(即物质)的关系问题。”据此回答2-3题

2、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因为它是

A. 唯物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 唯心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 区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标志

D. 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3、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A. 心外无物                 B. 存在即被感知

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 理生万物

4、“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这个比喻是说

A.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B. 意识是地球上的人才有的

C.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D.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有人在办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在你看来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A. 有结果,因为相继出现的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B. 有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是密不可分,有其因,必有其果

C. 无结果,因为事实表明,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

D. 无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6、坚持综合治理,努力寻求一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其哲学依据是

A.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 联系和发展相辅相成

C. 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D.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7、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

A. 规律是不能被消灭的            B. 规律是人们可以认识的

C. 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D.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8、右面漫画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

B.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下降

D.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9、“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体现了

A. 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区别是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对事物的性质不起决定作用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都是讲矛盾或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

C.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中的“多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某一种矛盾的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D. 主要矛盾是指首先出现,急于解决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决定事物的性质的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当天全球外汇市场亚洲货币以及欧元等对美元汇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行情。这次调整人民币对美元仅升值2%,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将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

1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③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 坚持适度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农村税费改革先试行后推广的哲学依据是

A.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B.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

D.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

13、股份合作制作为改革中的新事物,现在已经被人们理解并予以接受,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 人们支持它的发展

C. 它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 它已经很完善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 联系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 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对立

C. 发展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D. 全面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15、中俄关系从50年代的互助同盟关系,到60年代的敌对摩擦,直到今天“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在两国人民之间得到巩固发展。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有

① 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发展的看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A. 指导实践                 B. 获得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C. 把认识向前推移              D.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典故、俗语、成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据此回答17—18题

17、“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反映的哲理是

A.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 创新可以突破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 创新思维有利于实践的成功

18、 从哲学角度分析,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正确理解是

A. 得到中原就可以永远得到天下

B.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C. 没有注意到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D. 把握住部分就能搞好整体

19、 下面关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离不开本质

B.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

C. 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D. 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

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

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 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2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利 ③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④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

A. 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D.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3、“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语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A. 坚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珍惜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C.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D. 让人民群众追求终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

24、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和人生观境界是

①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③ 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④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编号填写在第7页答题卡的相应空格内。(错选,多选,该题不得分,少选且对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做到“求真务实”,就要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

C.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6、右面这幅漫画中的人所犯的错误是

A.忽视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不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D.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7、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蕴涵的哲理是 

A.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重视量的积累

D. 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一切

28、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A. 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B. 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C. 互联网本来就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D. 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29、“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说法 

A. 是正确的,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B. 是正确的,因为做有些事情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 是错误的,因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看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3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 感性认识是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31、中日两国应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善谋大局,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的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述原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 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必然产生

 “神六”飞船的发射比起“神五”显得更加成熟,发射飞船的“长征”2号F火箭的可靠性在六次发射中是最高的,飞船飞行时间是“神五”的5倍多,飞行员也由1人增至2人,从“神五”到“神六”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32、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科学实验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

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3、有人认为“个人渊博的知识,一是来源于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A. 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B. 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 承认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D. 体现了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秋学期高中期末考试试卷

  治(选修)答题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答题卡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得分

评卷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得分

评卷人

34、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此,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请运用辨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得分

评卷人

35、“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试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这个观点的合理因素。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共2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得分

评卷人

36、“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要重视内因。

得分

评卷人

37、掌握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

得分

评卷人

38、中央决定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9.1%调低为7%。这一调整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又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同时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项改革要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各项改革为什么要“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

得分

评卷人

 

39、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能力。请结合哲学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为什么要不断增强自主技术创新?

(3)青年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