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期中试卷(理科)
一、判断题(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号内写A,你认为错误的在题号内写C。每题1分,共10分)
1、因果联系的本质特征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3、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
4、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
5、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 )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7、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
8、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9、要发展就要变化,不变化就不发展,所以变化就是发展。( )
10、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二、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有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任何两个事物都无条件地联系着
A.(1)B.(1)(2) C.(1)(2)(3)D.(1)(2)(3)(4)
2、下列说法体现事物之具有普遍联系的是
(1)业精于勤荒于嬉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生产决定消费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A.(2)(3)(4) B.(1)(2)(3) C.(1)(2)(4)(5) D.(1)(2)(3)(4)(5)
3、啤酒瓶爆炸事件屡见不鲜,我国科学家下在开发纳米啤酒瓶。普通塑料易透气,耐热性、刚性也差,将纳米土按比例添加到塑料中,可以生产出高强度、高耐热、透气性低的纳米塑料,用纳米塑料做包装材料具有很好的保鲜作用,做啤酒瓶永远不会爆裂。纳米材料的出现说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C.人们可以根据联系的条件性改变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角度讲( )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5、大家给振兴东北“支招”:振兴东北重在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投入资金。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增加投入较为有效;当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缺的不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新的体制和机制。专家对东北地区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振兴东北要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
6、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是“洪水无情”,或者是“细水润田”。目前我国兴修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185米,水电站总装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件事说明了 ( )
A.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
B. 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水流动的规律,变有害为有利
D.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面对严重缺水的现实,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与此同时,国家计划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缺水的问题。回答
7、严重缺水,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这说明( )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予客观事物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克隆牛”、“克隆羊”等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人们可以复制生命。回答8、9题。
8、上述材料说明( )
A.物质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人可以根据物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自然物 D.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科技的发展
9、生物工程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于( )
①证明了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③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④证明了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耕地稀少的我国某地区,多年来,为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树被伐,草被毁,农民有了“饭碗”,山坡却没有“被子”。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回答
10、“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包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C.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D.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
11、“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
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 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D.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12、电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给台湾当权者指出了两条道路。何去何从,台湾当权者必须作出选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台湾的前途和命运系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只有统一,台湾才能与祖国大陆一道拥有广阔的国际空间,拥有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台湾同胞才能在国际上真正享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誉。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C.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D.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14、狐狸总是昼伏夜出,进行捕获措物的活动,它总盼望太阳别出来。当公鸡鸣叫时,白天就要降临,狐狸以为是公鸡把太阳叫出来的,就把公鸡咬死了。但是尽管没有公鸡报晓,太阳仍旧出来了。这则寓言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
C、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稳定的 D、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5、据俄《消息报》2004年9月3日报道,在发生客机坠毁、莫斯科地铁爆炸及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后,已有三分之一的外国人取消了原定的俄罗斯之行,旅游业界称这是1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旅游危机。主要体现了
A.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B.运动和物质辨证关系原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D.规律客观性原理
1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和静止区别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意识的静止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7、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于北京时间2004年1月4日12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当日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这一事实表明
A.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和意识不可分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联系
D.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者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影响逐渐加大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作出决定:,高考时间改在每年6月 7,8,9日。据此回答18-19题。
18、教育部调整高考时间这一举措说明
(1)有时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不断加深 (3)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4)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也可以不反映客观事物
A.(1)(2) B.(1)(4) C.(3)(4) D.(2)(3)
19、高考也要选个好大气。这一事例表明( )
A.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人的意志决定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D.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活动的科学性
20、下列选项中符合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8”会“发”,“4”会“死” ③乱砍森林,盲目生育 ④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⑤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⑥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④⑤
一年365天与世隔绝,完全依靠网络生活,这可能吗?米奇· 麦道克斯(MiCh
Maddox)以亲身经历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名27岁的美国人离开了达拉斯市郊的住处,在新世纪到来的那一刻结束了迄今为止历时最长的网络生存实验。据此回答
21、米奇·麦道克斯365天与世隔绝,完全依靠网络生活。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米奇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社会
B.人可以割断与其他人的联系而不受影响
C.网络生存已经是一种新事物
D.人可以完全不依赖他人而生存
22、“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
A、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瞭望》载文指出,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的思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人们在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中新的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在研究这些新变化,并在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取得的最新文明成果中,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据此回答23-25题。
23、事实充分说明( )
A.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C.人们对社会的根本看法
D.人们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5、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获得正确的认识
C.科学地解释世界
D.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据此回答。
26、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
A、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为此,有人得出结论: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规律。
27、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说明(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并不存在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它是多变的
2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9、下列说法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心外无物”(4)物质是运动的主题(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6)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1)(2)(3) B、(2)(3)(4)C、(1)(2)(4)D、(4)(5)(6)
3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主要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据此回答
31、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C、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3、有人在办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在你看来正确的是( )
A.无结果。因为原因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B.有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不可分,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C.无结果。因为相继出现的现象一定具有因果联系
D.有结果,因为相继出现的现象一定具有因果联系
34、下列说法中,属于规律的有( )
①万有引力 ②电视机的价格受供求影响时涨时落 ③水往低处流 ④昼夜更替 ⑤新陈代谢 ⑥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泱定
A.①③⑤⑦ B.①⑤⑦⑧
C.②③⑥⑧ D.①④⑤⑥
三、简答题(共39分)
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请回答:
(1)请写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各自的含义?(4分)
(2)“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是什么?(4分)
(3)如何做到与时俱进?(4分)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6分)
(2)运用辩证法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6分)
材料一: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也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理想总是在对他发生着作用。有的人终生为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而奋斗,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用,成为人生道路上匆匆来去的过客,有的人甚至阻碍历史的前进,成了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所有这些,都与人们奋斗目标不同有直接关系。
材料二: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向往和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的向往和追求都能变成现实。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备了客观条件的奋斗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9分)
(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6分)
高二思想政治期中试卷(理科)
答题卷
一、判断、选择题(共61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
答案 |
|
|
|
|
|
|
|
|
|
|
|
|
|
|
三、简答题(共39分)
1. 答:
2. 答:
3.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