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四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内因是 ( )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事物的外部矛盾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④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为 (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表明 ( )
A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田忌赛马的哲学寓意是 (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能引起质变 B事物在数量上的减少能引起质变
C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5、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符合 (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6、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同一 B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D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
A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8、下列表述,属于辩证法的是 ,属于形而上学的是 ( )
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满招损,谦受益
A ①②③ ④⑤⑥ B ①③⑤ ②④⑥ C ①②④ ③⑤⑥ D ④⑤⑥ ①②③
9、中央的决策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这里的“机遇”从哲学上看是指 ( )
①主要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外部联系 ④外部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某经济学家虚构的“索洛维亚寓言”:“联合国”决定向“索洛维亚”岛国提供不受限制的一次性赠款,用以帮助其形成一种经济增长的格局。但多年以后,“联合国”项目官员发现,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依然如故,人们的消费又回到援助前的水平,“索洛维亚”岛国依然处于经济贫国行列。
10、“索洛维亚寓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改造主观世界比改造客观世界更重要
D、良好的主观愿望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愿望与现实不可能达到一致
11、根据寓言的启示,我国对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根本着眼点应在于( )
A、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趋势,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B、根据贫困地区自身内部的特点,增强其自我更新能力
C、总结贫困地区群众实践经验,提供有效的扶贫办法
D、根据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帮助贫困地区重视量的积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回答12-----14题
1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表明的哲理是
( )
A、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B、矛盾双方是统一的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D、矛盾双方是没有区别的
14、上述材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
A、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B、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D、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西部地区正在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回答15-----16题
15、从辩证法角度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
A、体现了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C、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6、之所以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还林还草,是因为 ( )
A、要保持事物的性质,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B、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实现
C、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D、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20年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而今,这里的牲畜超载至少50%,辽阔的草原成了满目赤野,草色难觅。为生活所迫的牧民,不惜花费按一公斤干草要破坏8—10亩土地的代价,向自然近乎毁灭性地索取。回答17----20题
17、20年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由于为生活所迫的牧民向自然界近乎毁灭性地索取,变成了满目赤野,草色难觅,可见 (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人们的意识总是来源于物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增加牲畜数量是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牲畜严重超载,就会造成满目赤野,这说明 ( )
A、只要有量变,就必然会引起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是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9、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办事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必须把握适度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最近当地借鉴外旗经验,号召牧民圈养牲畜,退牧还草,这样不仅缩短了牲畜饲养周期,提高了牧民收入,而且也使牧场休养生息,生态改善。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联系是有条件的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传广州附近有一口“贪泉”,饮之贪得无厌。东晋吴隐之受命赴任广州,对此确不已为然,大胆饮之。到任后,他整肃贪腐,为民称颂。回答21--23
21、饮“贪泉”则必贪得无厌的传言,从哲学上看,这 ( )
A、是一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是一种事物先行后续的联系
C、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D、是一种人为臆造的主观联系
22、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说明一个人贪与不贪主要取决于( )
A、当时的整肃贪腐的力度 B、自身的廉法意识及政治体制完善程度
C、一个人的胆魄大小 D、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23、上题体现的哲理是 ( )
A、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规律是客观的
24、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 ( )
A、主要矛盾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局部影响整体,应该重视局部的作用
25、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从哲学上表明( )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②事物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状况会影响事物整体的功能
③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成效。这是因为 ( )
A、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7.“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这句话说明了
A.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B. 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 质变是量变的基础和前提
28.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是因为
(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C.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D.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9.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因此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以此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
A.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B.意识由物质决定并反作用于物质
C.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因素制约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0.在当今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和善于运用WTO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
C.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31.下列判断中,能够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话体现了以下哲理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量变和质变是有机统一的,没有量变,不可能有质变
④做工作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3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词蕴含的哲理是 ( )
A.事物的联系有普遍性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必然要向前发展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4、上题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要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 D.要做新事物的促进派,满腔热情的支持新事物
35、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认为:“事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却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反映了 ( )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
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 ||||
答案 |
|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2004年7月7日东方网报道,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下半年内需有望稳步扩大。我们应该把握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内需不松劲。
对此,有人认为,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只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我国经济就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观点对吗?请简要分析。
(10分)
2、“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五年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学教育有较大发展。”
(1)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6分)
(2)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14
3、(选作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国家,由于过度开垦放牧、乱砍滥伐,再加上气候干旱,荒漠化速度在加快,每年土地沙化面积相当于损失两个中等规模的县,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越来越重,特别是频繁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3)事物的发展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CBDDB BADDB BCBCD CABDB
DBBDA BADBB AACDB
二、非选择题
1、(1)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之所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其原因就在于此。上述观点看到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由其正确的一面。(4分)
(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所以,事物发展离不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题中观点没有看到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全面的。(4分)
(3)事物的发展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分)
2、(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符合西部实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3分)
(2)第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4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带动全局,使这项工作获得成功。(3分)
第二,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质变。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其开发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奋斗。(4分)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分步实施,搞好量的积累,促成突破性发展。(3)
3、(1)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必须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承罚。
(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与博爱生态平衡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着眼于长远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类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降低这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