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
命题人、校对人:吴满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B、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树欲静而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3、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表明:
A、事物的发展是前因后果的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4、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水往低处流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月亮绕地球转
⑤红灯停,绿灯行
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④ B、②③④⑤ C、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近20年来,约有8000条新名词产生。如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网友、软件……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D、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在渴望它。据此回答6—7题。
6、目前,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足以养活整个人类,但是,由于浪费和污染,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些都促使了水危机的产生,这一事实说明:
A、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人的活动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D、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7、由于浪费和污染,加上分布不均,促使水危机的产生,因此,我们要解决水资源危机,从哲学角度看,就必须:
A、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
B、努力寻找新的水源
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
D、承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8、“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指的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C、部分制约着整体
D、部分可以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
9、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哲学依据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D、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0、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生了:
A、不显著的量变 B、显著的现象变化
C、根本性质的变化 D、矛盾主次方面尚未转化的变动
11、“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说明: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C、运动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
D、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
13、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双方:
A、立场不同 B、知识构成不同
C、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D、思维方法不同
14、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近年来,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我国某省气象部门每年便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这表明:
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
D、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据此回答15—16题。
15、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6、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17、据报道:龙年农历二月初二,一些医院产妇盈门,为的是赶在“龙抬头”的日子产下龙子。这种观点:
A、尊重客观的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以想象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为割裂事物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D、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静”指:
①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②事物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
③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④事物运动的特殊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调研时强调,我们必须适应实践和时代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19、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原因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物质的世界的本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20、上述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1、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
A、出现时间的先后,后出现的就是新事物
B、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新颖的表现形式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23、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D、前者错误,它夸大的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4、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后,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不会改变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
A、由事物的主要矛盾规定的
B、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规定的
D、不受矛盾次要方面的影响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
25、专家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取来的99瓶水排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演示了黄河水的颜色由清—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该示意图生动地表明:
A、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
C、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
D、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2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C、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27、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之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A、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C、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28、我国古代哲学家说过:“万物莫不有对”,“万物莫不相异”。这两句古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9、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30、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心外无物”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1、“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党内发生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而看不到党的主流是好的,更不能因为党的主流是好的,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掉以轻心。”这段话体现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B、实事求是的观点
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
3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A、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有限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C、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3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答案 |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
题号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答案 |
三、简答题(每题9分)
3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强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持型社会。
请你从哲学角度来说明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5、一位专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1)上述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运用(1)的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才能把垃圾变成资源?
四、辨析题(每题11分)
36、背景:在诸如沙漠、废墟等许多绝望的地方,我都见过一些驼背弯腰、步履蹒跚,气喘如牛的负重行走之人。在他们那被苦难压塌的眼皮下面分明有两道光芒直视前方,而在光芒的尽头,本是绝望之地,你却突然发现希望之光正冉冉升起。
可我却认定,这是一种被称为信念的物质,是可以观望而不可触摸的物质存在。
辨题:信念是一种物质。
37、“无风不起浪”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客观的,它们都体现了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五、论述题(38题17分,39题18分)
38、“对于差异很大的事物,要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对于极其相似的事物,要善于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运用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理论,并联系自己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论上述观点。
39、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