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印尼在海啸中死亡人数超过16.6万人。据专家预测,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猛烈程度可能摇动地球轴心,令部分海岛出现移位。因此可能会永久性改变世界地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 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发生说明
A.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B. 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 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共处。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专家们能对地震、海啸及海岛的移位做出科学预测说明;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当试题还没有做完,考试时间仅有几分钟时,有的学生会想“糟糕!只剩下几分钟。”有的会想“还好,还有好几分钟”前者会使学生心情紧张,本会做的题,却做不出或作错,后者会使学生思考的效率提高。 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现象说明
A.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C.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
D.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看法有可能不同。
4,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对同一事物应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B.看问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C.必须重视意识的决定作用。
D.看问题应尊重客观事实。
5,两种不同看法导致的不同结果表明;
A.物资决定意识。 B.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C.不同意识的反作用不同。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实际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那个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 D.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带动当地及有关地区的钢材、建材、交通等行业 的发展,并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共产生几百甚至几千亿元的扩张效果。
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实事求是地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8,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说明;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一切事物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人。
C.发展就是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
D.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矛盾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1,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指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这说明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2,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木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3,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出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运动和静止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清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 事物自身包含着对立关系。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
15,华佗“治之宜殊”的治病原则说明了;
A.只有坚持一点论,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B.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解刨麻雀”“落一叶而知秋”等成语中的哲学寓意是;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C. 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D.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下列哲理;
A.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不起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D.内因通过外因才能体现出来。
毛泽东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据此回答19、20题
19,毛泽东的话包含的哲理是
A,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不同。D,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20,根据毛泽东的教导,我们在做工作时;
A.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B.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与主流。
C.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D.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有个人吃了三个饼子依然觉得饿,于是他又买了一个,当他吃下时觉得肚子饱了,他很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何不直接买第四个呢?”这个笑话之所以可笑,主要是因为那个人不懂得;
A.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发生。
C、 坚持适度原则。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2,俄国寓言《杰米扬的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处理问题,必须;
A, 坚持联系观 。 B,坚持适度原则。
C、 注意量的积累。 D,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2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是否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会谈,历时15年,“黑发人变成白发人”终于在2001年11月实现了这一愿望。这表明;
A,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25,“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对立是;
A, 联系观和孤立观的对立。 B,发展观和静止观的对立。
B, 全面观和片面观的对立。 D,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对立。
二、辨析;(10分)
2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
请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其利弊。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2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四、分析论述:(每小题10分,共20分)
29,温家宝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号召:“年轻的同志要立志学习,赶上并超过年长的同志,年长的同志则要热情帮助,勉励并真诚提携年轻的同志。我相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什么是新事物?(5分)我们应如何看待新事物?(5分)
30,材料一:“祖国的花朵”“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个个美丽的比喻和形容寄托着人们对青少年一代的赞美和祝福,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为此,我国199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材料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最近颁布实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筑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大堤。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为了明天,我们别无选择。
运用哲学常识内外因关系说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10分)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终考试题答案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选项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选项 |
二、辨析:(10分)
26、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27、
28、
四、分析论述:(每小题10分,共20分)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