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理科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疱丁解牛”事半功倍,“揠苗助长”则事与愿违。两则寓言所反映的结果不同,但它却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时也决定物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才能获得理性认 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否认了哲学和蜜蜂工作的差异
3、“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认识。”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
C、人脑是产生认识的基础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依赖于认识
4、江泽民在省部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各级干部和全党同志提出殷切希望:“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提出这一要求的认识依据是( )
A、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C、认识和实践必须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着认识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静止孤立的
D、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6、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里的“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指(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7、“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说明( )
A、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不一致的
B、现象和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不表现本质
C、现象和本质总是相反的,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8、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我们之所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①正确的意识能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序开展,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精神力量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
B、感生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
D、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来自人脑
10、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过程
B、制定学习计划、工作计划的过程
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D、实现“九五”计划的过程
1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否认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目的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13、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1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其中“由此及彼”指的是
A 感性材料中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需要筛选
B 感性材料中有假象和错觉,需分析和鉴别
C 感性材料往往是零散的、彼此分离的,需要综合起来思考
D 感性材料是表面的现象,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15、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叫做社会存在。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①科学知识 ②自然地理环境 ③经济思想 ④生产力 ⑤生产关系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16.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由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这一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 历史唯心主义
17.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先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
A 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B 社会存在的性质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差别
C 社会存在变化,社会意识不一定变化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8.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B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C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D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
19、.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哲学上“价值”概念的内涵是
A 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B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C 主体的存在对客体的适应与满足 D客体是指物质现象,主体是指精神现象
20、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
C、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创造精神财富
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21、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中老年人激动不已,说保尔精神伴随着他们青春的脚步,曾激励他们成长,为新中国做贡献,至今他们还能熟练背诵保尔的那段名言。青年人说,保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顽强拼搏、追求奋斗的一生,对肩负现代化重任的青年一代仍有教育意义。这说明
A、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巨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29~30题
22、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2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2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主要表明:
A、从认识过程的顺序看,理解在前,感觉在后
B、从认识的程度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C、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更大的指导作用
D、从认识的动机看,理解是为了更深刻地感觉事物
2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27、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是()
A强调集体主义 B具有蒙蔽性,迷惑性
C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D涣散人心,动摇社会稳定,防碍现代化建设
28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脑能反映客观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B人有感觉,动物则没有
C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动物则没有 D人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则没有
29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实践活动 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 科学试验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30、历史的创造者是
A革命领袖 B英雄人物 C人民群众 D革命队伍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分别是什么?
34、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分别指什么?
3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高二答案
一,选择题
1—5CBACB 6—10 DDCBD 11—15ABACC 16—20 DDDBD
21-25CBCBC 26—30DCDDC
3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3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者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人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去指导实践。
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再:实践时认识的来源,实践时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时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八单元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一、 一、最佳选择题
1、 牛顿曾说过“假如我能比别人望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话包含的哲理是
A、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
B、任何真知的获得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C、学习他人来自实践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D、任何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物质性 B、世界的可知性
C、世界的矛盾性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不能用主观认识范畴检验认识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4、“多一份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
B、实践对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只有事事实践,才能获得真本领
5、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指出:“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实处。”这一要求蕴涵的认识论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B、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实践是检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实践活动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2002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广东、海南两省10余个县市进行调研,并形成《关于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这表明: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是否正确有待实践来检验
C、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D、调查研究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7、从哲学上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由于
A、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 D、只要通过人的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能落到实处
国务院做出决定,取消第一批审批项目。这次先行公布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事务的62项。
8、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政府之所以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是因为
A、我国入世后不能有过多的法律、法规
B、我国的改革开放既面向全世界又是全方位的
C、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
D、行政手段的作用有时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
9、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材料表明: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人们的认识一个不断发展的辨证的过程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10、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尤其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不仅要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而且要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模范。这里强调要学以致用,敢于实践,是因为
A、实践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B、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参加实践
1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二者没有区别
B、寓改造客观世界于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
C、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改造客观世界
D、要先改造客观世界,然后改造主观世界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从历史唯物角度看,坚持执政为民实质上就是坚持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
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建学习型社会,而随着对我国教育的深刻反思,素质教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其中“研究性学习”列入国家课程计划,正在全国普遍推行,
回答下列问题:
13、研究性学习是对认识规律的回归,这里“认识规律”是指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在实践基础上,经由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
14、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好处
①培养学生意志 ②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③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④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⑤创建科学理论 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A、①③⑥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②⑥
15、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掌握现成的理论。这强调了认识活动是
A、改造世界的活动 B、学习科学知识的活动
C、主观性活动 D、不需要现成知识指导的
16、落实好研究性学习,关键是
A、确定好研究课题,瞄准世界前沿
B、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因为实践是知识的根本途径
C、发挥教师的作用
D、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因为科学理论对时间有重大指导作用
17、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必须做到两个务必是因为: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8、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勾画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提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表明: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
19、西气东输咽喉工程——延水关黄河隧道顺利贯通。在延水关黄河隧道建设中,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最终采用了双液灌浆法,攻克了堵水技术难题,为隧道顺利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
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创新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0、中国某些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对于SARS病毒较强的传染性,病毒的爆发,对人类健康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人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还需要科学家进行不懈的研究。这说明:
A、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C、世界上的事物并不能为人们所认识
D、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21、为更好的指导各地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在总结了广东、北京等地诊断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广泛征求了医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对4月14日下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部分病人最初不发烧。因还有可能随时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仍为试行标准。这说明:
①人们是无法准确认识客观事物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⑤
22、在治疗非典的过程中,人们对非典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了解它的一些变化规律,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对非典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决定认识
23、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之后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后来中国科学家又完成了水稻基因精细图。由此可见
A、 A、认识的根本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人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D、分析、综合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24、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完成,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将对改进水稻的营养,提高产量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不定向选择题
1、“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A、肯定了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承认了认识即是感性,又是理性的 D、否定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含有下列哲学道理
A、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取直接经验 B、读书和实践是每人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C、要把认真读书和积极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D、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3、朱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上述要求符合下列哲理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C、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4、“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意是指
A、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能停止 B、人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没有止境
C、人们应该不断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人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进自己思维方法
5、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认为,在过去5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有
A、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巨大的 B、看问题要看清主流
C、物在曲折中前进发展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在形容非典型肺炎病毒基因的破译速度时这样说到。因为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仅用十几天时间,就确定和破译了“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并开发出检测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处于上风,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完全有能力,最终战胜“非典”。材料表明
A、认识是无限的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信心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姜素椿,一位74岁的军队医学专家,投入“非典”防治工作时,白天查房,晚上查资料,力图找到抢救生命垂危患者的办法,很快提出了病愈“非典”患者血清治疗这种病的可行性报告。没想到,新疗法还没有尝试,恶魔就降临到姜素椿头上。患病中,姜素椿教授仍在考虑“非典”的有效治疗方法,在没有可借鉴病例的情况下,他提出在自己身上进行血清治疗实验。经过其他药物的配合治疗下,姜素椿奇迹般的康复了。姜素椿的行为,从哲学上看:
A、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B、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
在“五四”青年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看望广大青年学生。温家宝指出,纪念“五四”青年节,我们要坚持和发扬民主与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民主与科学精神,我们推翻了封建统治,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了新中国。坚持民主与科学精神,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在当前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我们也要发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群众,依靠科学,群防群控,群策群力,科学认识和掌握疾病的规律,攻克疾病防止的科学难关,最终战胜疾病。
8、温家宝的讲话体现的原理有:
A、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9、香港医生在治疗SARS患者时发现,在使用利巴韦林和类固醇时,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剂量的情况下,对病者的作用也不同,原来基本相同的患者,有些患者康复的很好,有些患者复发,有些患者不幸去世,这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B、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C、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问答题:
35、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民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说明:
(1)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能否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为什么?
36、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
四、辨析题
36、背景材料:甲:“生命有涯,知识无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就是教条”。
丙:“读书万卷 行万里路。”
以上观点正确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37、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五、论述题
38、胡锦涛同志在《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一定要相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运用有关的哲学知识,分析当代青年为什么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39、汇智中学的学生与解放军某连队官兵共同学习十五大文件,围绕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战士甲:过去,我们村吃粮靠返销,花针靠救济,多年的大锅饭使我们始终未能摆脱贫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积极倡导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才过上了富裕的日子。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符合老百姓的心愿。
学生甲: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是这样。邓小平总是从中国的实际的时代的发展来考虑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战士乙:的确如此,当兵前,我是个搞个体运输的,赚了些钱,但总怕政策会变,因为那时个体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和十五大文件后,心里踏实多了。
学生乙:我记得有位科学家说过。牛顿的科学发现是伟大的,但认识他的研究方法更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也应如此。。。。。。
运用所哲学常识,结合上述发言,说明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八单元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C 2.D 3.A 4.B 5.B 6.C 7.A 8.C 9.C 10.B 11.C 12.C 13.D 14.A
15.C 16.B 17.C 18.C 19.D 20.D 21.B 22.D 23.C 24.C
二、 不定项选择题
25.BD 26.ABC 27.ABD 28.CD 29.ABCD 30.BD 31.AD 32.C 33.ABCD
34、答:(1)、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不能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
第一、认识对象和认识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因而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第二、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而且只有实践能如此,因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5.(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虽然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36、 答:(1)、一个人的知识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个人投身社会实践就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重视书本知识,又重视实际知识。
(2)、书本知识是前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的实践条件也受到制约,如果轻视书本知识,只相信实际知识是非常愚蠢可笑的。甲看到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是正确的,乙贬低书本知识的有用行,是片面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只埋头“书本”,不重视与实践结合,甚至否认了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是十分错误的。乙强调“躬行”的价值是正确的,甲无视实践的重要是有失偏颇的。
(4)、正确处理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的关系,就是既重视间接经验,又重视直接经验。“读万卷书”就是学习间接经验,“行万里路”就是获得直接经验。丙正确全面的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37. (1)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2分)
(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6分)
(3)知识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3分)
注: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答出"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
38、答:(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可许可文化素质等。可见,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2)、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就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就的加强思想修养,所以,当代青年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的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3)、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只有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工农群众服务。总之,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是当代青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要求。
39. (1)要掌握科学理论。(1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战士甲的家乡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战士乙在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十五大文件后消除思想顾虑的经历,都说明了掌握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学生甲则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用邓小平
理论武装头脑。(3分)
掌握理论重在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乙说牛顿的研究方法比牛顿的发现更重要,正是为了说明掌握邓小平理论要着眼于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分)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1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甲强调邓小平总是从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从道理上指出了这点。战士甲的家乡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发生的变化则从实践上证明了这点。(4分)
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学生甲强调邓小平总是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考虑问题,是对这个问题的很好说明。战士乙的发言则体现了党的十五大根据新的实际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3分)
高二哲学下册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据此回答1-2题
1.要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青年学生就必须( )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②、确立为社会服
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③、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实现个人自我价值 ④、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
A.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B.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目的是( )
①、发挥书本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
③、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书本知识 ④、在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化为具体的物质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只讲需要,不讲可能;只讲干劲,不讲条件;只讲热情,不讲科学”的想法和做法,错在
( )
A.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客观规律性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片面强调辩证法
C.否认了主观能动性,其实也就否认了客观规律性
D.否认了规律和条件的客观性,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5、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冼星海的话说明( )
A.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
B.崇高的利益出发点有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6、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 “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背景: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勇气”号科学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并开始进行预期的科学探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类已经对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这些了解还是很初步的,揭开火星之谜还需要人类不懈的努力。据此回答
7、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勇气”号科学探测器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成功抵达火星。这从哲学上表明(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类已经对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这些了解还是很初步的,揭开火星之谜还需要人类不懈的努力。这说明( )
A.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世界上存在人无法认识的事物
C.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无条件的
D.人类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9、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A.人是实践的主体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背景: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据此回答
10、、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工作,是因为( )
A.丰富和发展理论是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对事物的推动作用更大
C.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1、“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着重强调了( )
A.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认识世界比改造世界更重要 D.思考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
1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 D.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3、历史唯心主义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实质都是( )
A.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否认了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D.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的两重性
14、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革命,每一个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
A、经过奋斗,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15、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B.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
D.规律的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受物质条件制约
16、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因此,理想之树必须植根十现实之中,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段话的意思是指(
)
A.理想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理想 B.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现实是理想的需要
D.理想是现实的前提,现实是理想的结果
17、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 本质总表现为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B 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 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 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做到( )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开动脑筋
A① B ①②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我国“神舟”六号飞船成功飞天,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这一成功是( )
①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②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结果
③在实践基础上使认识不断反复并最终完成的结果
④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科学实践的结果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0、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强调的是( )
A.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B.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离不开社会
C.一切个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
D.没有每个个人及其集体的努力,就不会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1、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句话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A.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活动
C.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D.社会比个人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
二、不定项选择(4*6=24)
22.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产生现实中不存在的新事物的人类活动,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哲学角度看( )
A. 创新就是摆脱一切束缚
B. 创新就是摆脱一切已有的观念,树立全新的观念
C. 创新就是把敢想敢干的精神和科学的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D.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
23.“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偏离了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这一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C. 社会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手段 D.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背景:全国“两会”在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体现“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的七个时间表。
24.“执政为民”从哲学角度讲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 )
A.集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就是集体利益
B.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谁也离不开谁
C.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D.集体利益体现为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体现为集体利益
26、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意味着( )
A、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B、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不存在矛盾 C、 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D、为人类造福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27、中学生要注意提高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 )
A.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
B.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其身心潜在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C、心理素质差,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工作,而且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D.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较为活跃的时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简答题
28、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分)
(1) 什么叫改造主观世界?(4分)
(2) 简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4分)
(3)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何意义?(2分)
29、材料一:江苏省吴江市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吴江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自我。他们提出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材料二: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之一的吴江青年王平,几年来带领伙伴们疏浚河流100多条,复垦造田近5000亩。这位“精卫填海我挖河,愚公移山我造田”的青年农民,正是把做“挖泥大王”当做自己的理想。
运用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①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②王平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选择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哪些重要启示?
30、材料一:南京钨钼材料厂的下岗工人周光裕,于2001年11月12日傍晚,骑车途经南京火车站对面时,遇见劫匪抢劫一位妇女的钱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冲了过去死死抓住歹徒不放,后不幸被歹徒连砍五六刀,光荣牺牲。
材料二:江苏省政府追认周光裕为革命烈士,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的光荣称号,全国总工会为他破例追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们无不为他英勇的行为、高尚的品格所折服。说起周光裕,大家就一句话:“好人老周”。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道理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四、辨析题:(每题11分,计22分)
31、辨题: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都是科学的,应当保持不变。
32、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取决于中国人的艰苦奋斗。
五、论述题
33、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频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又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34、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尤其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1)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 这些哲理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高二政治试题
一.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远大理想”是指:
A.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B.共产主义理想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集体主义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任何理想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理想总是高于现实
C.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是可以存在的 D.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 B.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发展
C.集体利益不能离开个人利益存在 D.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离不开集体利益
4.个人正当利益是指:
A. 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条件 B.个人才能的发挥与发展
C.个人的身体健康 D.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
“康泰克”等15种含有“PPA”复方制剂的商品被撤下柜台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此回答5--7题。
5.“不含PPA”成了药厂厂家争打的招牌。一些药厂在闹市区摆开咨询台。请来医药专家为市民解释“PPA”对人体有何危害等,同时宣传自己的“安全感冒药”。这些药厂之所以宣传,是因为:
A.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B.人们的买药行动受意识支配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程度
6.“PPA”走了,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 B.人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D.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停使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这说明: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国家坚持符合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价值观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搞好局部,必须从整体着眼
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大楼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恐怖分子的罪行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美英等国表示要严厉打击恐怖活动。据此回答8--9题。
8.恐怖活动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实施恐怖活动这一错误的价值观违背了人类的根本利益
B.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决定性影响
C.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 D.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9.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全球经济受损。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的经济发展决定全球的经济发展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江泽民同志指出:“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 据此回答10--13题。
10.从哲学上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违背了:
A.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
C.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1.“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2.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①是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属于感性认识 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③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属于真判断
④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属于演绎推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这表明:
A.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坚持,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静止不动的。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行不通。”据此回答14--17题。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要坚持,是因为:
A.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B.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C.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理性认识
15.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静止不变的,这是因为:
A.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 B.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C.客观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通性 D.理性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6.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行不通。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是:
A.客观条件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7.“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18--19题。
18.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1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读漫画《弯与曲》。据此回答20--21题。
20.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21.这幅漫画同时也告诉我们:
A.任何现象都有因果关系
B.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C.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D.应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据此回答22--23题。
22.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不能指导实践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发展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事物的变化是无限的,而发展是有限的
C.必须坚持走曲折的道路 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据报道:新年前夕,南方某省城出现了一幕,一位从大西北来的民工在街头看见几名歹徒正在抢劫两位青年男女,遂上前与歹徒搏斗并受了重伤,后被巡警送往医院抢救。有关部门在了解此事时,需两位当事的青年男女出来作证,但几十天过去了,两位青年却一直未露面。据此回答24--25题。
24.上述材料中,那位从大西北来的民工的行为体现了: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觉遵守纪律
25.上述事例中两位青年男女的行为表明:
A.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他人的帮助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极端个人主义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D.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你从小就见到一种现象:电灯、导线、开关以及它们的外部联系,启动开关,电灯或亮或熄。后来,你懂了电的本质,电同热的内部联系、热同光的内部联系,理解了电流运动、光运动的一些规律。比较一下两个阶段的认识,它们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 (8分)
27.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公布,基因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基因研究越深入,人们对基因成果的解释也越来越多,而且观点和结论迥然不同。
有些人认为,基因可以用来医治顽症,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无疑是人类的福音,意义不可估量。有些人认为,基因研究将带来法律、伦理的一系列问题,基因技术会使社会陷入混乱。
结合所学哲学常识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对基因技术的发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4分)
(2)运用矛盾的观点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6分)
(3)对基因技术的发展前途,你有何认识?(4分)
28.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疗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2分)
29.汪洋湖同志是吉林省水利厅厅长,他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的领导干部。他从政40年来,始终践诺入党誓言—“为党为民奉献一切”。他一生恪守的廉政座右铭是:“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他一生的奋斗座右铭是:“争分夺秒,与时俱进”;他一生恪守的勤政座右铭是:“人生在世,奉献二字”。因此他不愧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共16分)
(1)汪洋湖同志一生的座右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8分)
(2)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向汪洋湖同志那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分)
高二政治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D A B C B A C A D D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A B B C C D B A A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1)前一阶段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后一阶段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2分)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4分)
(3)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2分)
27.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制约。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点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4分)
(2)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基因技术的发展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是科学发展中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忽视。(6分)
(3)基因技术是一种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运大的发展前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经历曲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4分)
28.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分)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分)
29.
(1)①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2分)
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认识人生。(3分)
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3分)
(2)①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分)
②实践“三个代表”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分)
③在自己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2分)
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克已奉公。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2分)
〔检测内容〕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2分。
1.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个体性 D.人的贪婪性
2.邓小平同志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投索更长的时间。”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是
A.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关系原理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原理
C.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D.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的原理
3.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指
A.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B.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个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社会对个人的保障作用
D.个人对社会的索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4。全国劳动模范、水电修理工徐虎说,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不能平庸。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B.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大于物质贡献
C.平凡的工作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做平凡的工作
5.人生价值的源泉是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B.一定社会的生产力
C.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 D.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
6.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
A、一定的生产力 B.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一定的人际关系 D.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
7.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要
A.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B.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
C.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D.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加强自身修养
8.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
A.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B.为人民服务
C.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D.先人后已
9.1963年扬州医专毕业的吴登云,一头扎进了帕米尔高原。30年来,他曾无偿献血30多次,累计7000毫升。儿乎是一个人身上的所有血液;为治疗一名烧伤的幼儿,他从腿上4处割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他治愈的病人已难以汁数……可见
A.吴登云已丢掉了“自私”的本性
B.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奉献社会、奉献他人
C.立足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要求
D.奉献社会。未必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10.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C.贡献与索取 D.有无精神贡献
11.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
A.艰苦奋斗 B.勤俭节约 C.人情关系 D.知识学历
12.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由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三名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
B.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C.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D.个人活动摆脱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程度
12.按理想的_______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别;按理想的______ 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其中,_______ 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按理想的时间_______分。还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的理想。
A.性质 内容 社会理想 长短 B。内容 性质 道德理想 远近
C.内容 性质 职业理想 长短 D.性质 内容 生活理想 远近
11.理想属于______,是_______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______和其他______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A.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经济关系 社会条件
B.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政治关系 历史条件
C.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文化关系 社会条件
D.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经济关系 社会条件
1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消灭贫穷,实现小康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土义现代化国家
C.集中全力搞好经济建设,使我国经济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使人民生活再上几个台阶,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
D.实现现代化,脐身世界强国之列
16.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因此,理想之树必须植根十现实之中,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段话的意思是指
A.理想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理想 B.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现实是理想的需要
D.理想是现实的前提,现实是理想的结果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7.以下各项。哪些体现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点
A.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金钱和财富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地位和荣誉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C.自觉地把人生活动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联系起来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8.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包括
A.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B.社会制度
C.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 D.生存条件、工作条件
19.有利条件是个人发展的沃土,它有利于个人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不利条件也是磨炼意志,催人奋进的战场。这段话从哲学上讲
A.符合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符合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原理
C.要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顺境,又要敢于克服逆境中的困难
D.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道路平直还是道路曲折,都要勇注直前
20.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是
A.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B.获得个人利益的根本途径
C.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D.人生的精神支柱
2l,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社会理想,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科学结论,表现在
A.它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B.它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规律
C.它符合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规律
D.它符合质变必然引起量变的规律
22.中学生要注意提高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
A.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
B.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其身心潜在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C、心理素质差,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工作,而且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D.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较为活跃的时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3.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24.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秦文贵、范玉恕等先进模范人物,各群众团体还分别评选出十大杰出职工、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妇女、敬老好儿女、老有所为模范、见义勇为代表人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领导干部等先进典型。
请用人生观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25.凡是现实的东西都不是理想的东西,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26.某班同学在讨论“金钱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这一问题时,甲同学认为:“金钱对实现人生价值没有实际意义,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乙同学认为:“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钱,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请简要评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
五、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14分)
27.材料一:江苏省吴江市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吴江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自我。他们提出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材料二: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之一的吴江青年王平,几年来带领伙伴们疏浚河流100多条,复垦造田近5000亩。这位“精卫填海我挖河,愚公移山我造田”的青年农民,正是把做“挖泥大王”当做自己的理想。
运用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①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要有‘远大理想’”?
②王平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选择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B 2.D 3.B 4.C 5.C 6.B 7.B 8.B 9.B 10.A 11.A 12.A 13.A 14.D 15.B 16.B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7.ACD 18.ABCD 19.ABCD 20.CD 21,AB 22.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3.评价一个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从作用性质和作用大小来考察,前者是从质的方面,后者是从量的方面。
(1)从性质上看,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个人活动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从大小上看,由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等主观条件,及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等客观条件,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大小也就会不同。
当一个人的活动不但推动社会发展,而且这种作用越大时,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就越大。
24.(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开展宣传秦文贵事迹等一系列活动,有助于人们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属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开展宣传秦文贵事迹等一系列活动,有助于提倡人们的奉献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实,才需要有理想。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比现实更美好,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一种追求,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因此,它能激发人们去追求,去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不是理想的东西。
(2)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说,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3)题中观点,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区别与联系,因而是正确的。
26.(1)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没有全面认识金钱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是片面的认识。
(2)甲同学的观点承认金钱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这是正确的。但完全否认金钱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则是错误的。
(3)乙同学的观点看到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正确的。但把金钱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夸大金钱对人生价值的作用则是错误的。
(4)在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时,我们既要看到金钱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又要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要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使自己健康成长。
五、论述题(14分)
27.(1)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一个人树立了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奋斗方向,就能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崇高的理想,也就能激发起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2)我们青年学生在选择理想时,必须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最终取得成功。青年王平的事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lesson 6 高二政治测试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这段话指出了
A 蜜蜂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B 蜜蜂具有创造能力而人具有认识的能力
C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蜜蜂所进行的只是一种本能
D 人具有创造能力而蜜蜂具有认识能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3.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这意味着科学家朝着控制这种疾病又前进了一步。这说明
A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
C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限制其破坏作用,为人类谋福利
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大基本活动
4.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其思想的可贵之处是
A看到了客观条件对人的有利的一面 B意识到规律是客观的
C意识到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利用的
D科学地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5.“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6.我国有“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感觉反映活生生的现象是可靠的;理解是抽象的不可靠的
B理解反映了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是稳定的可靠的,感觉是多变的,不可靠的
C 理解比感觉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D人们不必追求感觉,理解可以代替感觉
8.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大中小学校先后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这件事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 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据此回答9—11题
9.对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 分析与综合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过程
B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过程,二者没有区别
C 认识事物首先要对事物各要素进行综合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D 在综合指导下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二者应该有机联系
10.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它要求
①对相互联系的不同事物的矛盾既分析又综合
②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既分析又综合
③对矛盾每一个侧面既分析又综合
④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A ①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总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这说明
A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B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方法
C综合离不开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D分析离不开综合,是“连结”中的“分析”
我国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了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由上进行喷灌,从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据此回答12——13题
12.上述材料说明
A 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
B 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 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D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A 人在实践基础上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B 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14.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 本质总表现为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B 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 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 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的国诗人辛莱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6.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凡理性认识都是真理 ②凡真理都是认识
③凡真理都是科学理论④凡科学理论都是理性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此回答17—18题:
17.江泽民的这一讲话主要强调了
A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B 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18.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
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②突破一切成规,一切制约,超常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③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但前提是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位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说:“我们现在是在打仗,市场经济是一场战争。虽然没有枪炮,表面上是吃饭,喝酒,握手,但实际上是进行着残酷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方面的战争。”
据此回答19—20题:
19.由此可见
A 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可以使人们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 要获得正确认识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做到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开动脑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问答题
21.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请回答:
①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②为什么“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高二思想政治第五课测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因为( )
A、人有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丰富经验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经过实践,能够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有大脑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2、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形而上学否认( )
A、 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可靠性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只有在同感性认识的斗争中才能获得
5、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详细记录了行星运转过程中的位置的变化。这些资料既丰富又准确,达到了肉眼所能及的限度。但他并没有发现行星运行规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是毫无意义的; ②第谷的工作为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创造了前提;③说明第谷没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第谷缺少的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6、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这说明(
)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7、“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 )
A、获取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的过程 B、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思考过程
C、对事物进行综合的思考过程 D、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8、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个层次上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 )
A、扩展认识 B、深化认识 C、把认识向前推移 D、把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9、“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这意味着( )
A、感性认识是没有用的
B、真理和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C、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不大
D、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理论可以决定人们的行动
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当地大部分居民就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但当地的狒狒却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人们于是用“连环计”,先喂狒狒盐腌食物,再借狒狒当向导,找到救命的水源。据此回答10~12题。
10、这种连环思维的特点是( )
A、去粗取精 B、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11、通过人们的观察,获得狒狒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的材料,这应是( )
A、感性材料 B、理性思维 C、科学思维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12、人们利用“连环计”,找到救命的水源。体现(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需要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
有一人的春联上下联是:“天高翼高鸿鹄意;地大心大志士情。”横批:“年年奋进。”一个心志不高的人,一个没有远大目标的人,连一张蓝图也没的人,是不可能创造辉煌业绩的。据此回答13~16题。
13、春联是强调人的( )
A、主观能动性 B、本能适应活动 C、想象能力 D、思维形式
14、“年年奋进”侧重讲( )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性 D、人的精神状态
15、一个人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 )
①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③用正确的认识作指导;④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看待客观形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6、从哲学角度看,这幅春联好在( )
A、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C、承认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富于进取和永不自满的精神
D、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本质
传统教育的手段和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探究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继承性学习将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探究性学习要求具有发明特征的创造性指导,许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仍然对“创造”十分陌生。据此回答17~18题。
17、“学富五车”与“创造”的正确关系应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B、学习积累与创新实践
C、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D、分析与综合
18、实现由传统教育到探究性学习转变的目的在于( )
A、形成正确的认识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更好地改造世界 D、实现教育体制的创新
1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0、党的十六大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哲学上看,创新()
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②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是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④就是发展,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得1分。)
21、“我们认识万有引力规律和机械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兴修水利,利用水来灌溉农田和发电,就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船准确送上月球。”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有( )
A、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 规律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人的主观运动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
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两者都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D、两者都来自实践
2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B、有了第二次飞跃就一定能够完成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只有第二次飞跃,才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24、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只看部分现象就下结论,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B、全面地把握了事物的现象,自然就得出了关于事物本质的正确结论
C、感觉到了的东西,就能够理解它
D、随着感觉和印象的增多,认识就上升到了本质阶段
25、资本主义发达国家50~60年代,对我国采取的军事封锁,全面禁运,政治挤压等手段失败以后,80~90年代一改旧态,千方百计接近我国,热情地提供资金,发展贸易,输入他们的文化观念。它证明了(
)
A、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现象会变化,事物的本质也会随之变化
B、现象是多变的,不同的现象可能反映的同一本质
C、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6、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
A、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
C、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提出的崭新课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前进。这个观点体现的哲理有( )
A、分析与综合必须相结合 B、认识总是需要发展的
C、创造性思维具有重大意义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8、下列属于创造性思维的有(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重量与下落速度成正比
B、高斯创造性用一种新的程序做级数连加
C、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假说
三、简答题(8分)
29、怎样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
四、辨析题(12分)
30、创造性思维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这所未见。
五、论述题(16分)
31、材料一: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材料二:列宁说,本质由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6分)
(3)从两个材料我们应得出什么结论?(4分)
高二思想政治第五课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D 7.D 8.B 9.B 10.C
11.A 12.B 13.A 14.D 15.A 16.C 17.B 18.C 19.B 20.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ABC 22.ABCD 23.AC 24.A 25.BCD 26.A 27.BCD 28.BCD
三、简答题
29、(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四、辨析题
30、(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伴随着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
(3)进行创造性思维确实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
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论述题
31、(1)材料一说明现象和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第一,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第三,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材料二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无论是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3)看待任何事物既要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现象和本质;又要把握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不能将二者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