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最佳选择题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 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题肢的D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A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不属辩证法。C项讲的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不应选。
[题例2]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 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 故应选D项。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 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 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意思不一致, 不是最佳选项, 故A.B.C不选。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的规定性。服从自然就是指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要服从客观的自然规律, 体现了唯物论;命令自然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因此,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及其规律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 体现了辩证法。A项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故应选A项。B项的动与静关系主要体现辩证法思想, C项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体现外因的巨大作用,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体现唯物论思想, 它们均不符合题中规定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的规定性, 所以, B.C.D项不应选。
(二)辨析题
[题例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分歧。
[破译思路]
该题属正误混杂型试题。要答好该题关键在于:其一, 正确理解题目中的两句古文的含义,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强调“变”即发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强调“不变”即静止的观点。其二, 要注意题目中“概括”的意思, 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仅归纳为“发展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是片面的。其三, 要从理论上明确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除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外, 还包括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和 片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答案要点]
(1)、这个概括不全面,它只概括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2)、二者的分歧还包括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题例2] 有人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 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 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破译思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事物的发展和过程,它告诉我们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结论,近朱者必然赤,近墨者必然黑,将朱与赤,墨与黑看成必然的因果联系,则是具有片面性和绝对化。因为它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否认了内部因素,从而也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外因是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外因必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进朱者未必赤,进墨者未必黑,关键在内因。
[答案要点]
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人们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