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2、人们在市场上看到商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又反过来影响供求,从而经过分析思考,发现了价值规律。这件事说明
A、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有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D、现象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3、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毛泽东所说的“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是指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理论联系实际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4、感性认识在数量上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B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能动的飞跃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需要实践检验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A矛盾分析法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
A获取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的过程
B对事物分析的思考过程
C对事物进行综合的思考过程
D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7、上题中的“由此及彼”是指
A感性材料中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需要筛选,
B感性材料中有假象和错觉,需要分析和鉴别
C感性材料往往是零散的,彼此分离的,需要综合起来思考
D感性材料是表面的现象,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8、我们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过程是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的反作用 D认识的反复过程
9、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加强。这说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新的社会意识来源于新的社会思想观念
C社会意识的变化先于社会条件的变化 D新的社会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10、“只有在集体利益中,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这说明
A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
B离开个人利益,社会集体利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C个人利益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靠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
11、徐虎是一名上海市的电工,“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受到人们赞誉。这说明
A个人只有存在于社会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每个人的贡献
C人的价值应以他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多少为标准
D通过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在人生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
12、下列选项中,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正确认识有
①它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②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 ③它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④它是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 ⑤它是人类最科学、最进步、最崇高的理想
⑥它属于生活理想 ⑦它对人生、对社会有促进作用 ⑧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A①③④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⑤⑦⑧
13、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
A揭示了认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表明了只要懂得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能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
C说明了只要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D重点指出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
14、“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种社会关系里进行,就是在那种社会关系里进行,孤立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表明
A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B实践是客观性活动
C实践是集体性活动 D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
1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C办大学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变化发展的结果
1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论述强调的是
A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17、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人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段话说明的哲理是
A生产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劳动群众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物质前提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D认识世界离不开改造世界
18、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阶级斗争实践
C生产活动的实践 D科学实验的实践
19、近年来,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不断组织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青年学生走
A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 B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
C与工农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D自我奋斗,自学成才的道路
20、江泽民同志号召:“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体现的哲理是①要理论联系实际②学习第一,实践第二③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活动④学习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21、《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A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C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
A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3、“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等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A相同的现象只能表现同一个本质 B同一个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是不可捉摸的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刻认识事物
24、下列判断中,在思维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有
A马克思主认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B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
C世界在本质上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D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25、对创造性思维的正确认识有
A创造性思维就是敢想敢干,求新求异
B创造性思维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创造性思维必须面对实际,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D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21世纪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2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在指导
A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们世界观的形成
C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D人们价值观的形成
27、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是我们历来所倡导的,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实惠,追求实惠,下列选项中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有
A提供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即不能提高生活水平
B在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前提下是可以讲究实惠的
C片面追求个人实惠,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是必须反对的
D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中谋取正当的实惠,是合法的
28、“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艰苦创业,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为油田开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王启民的事迹告诉我们
A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B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C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 D人生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9、根据上题材料中王启民的事迹说明的哲理有
A内因是第一性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B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事情都可以实现
C科学理论能推动实践活动,促进事物发展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0、《列子·杨朱》篇说:“人之生也奚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这句话
A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一定的物质需要
B强调不能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唯一目的
C表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
D阐明要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1、战国时期韩非子说过,如果大家都在睡觉,就无法知道谁是盲人: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哑巴也无从发现。只有大家在看东西,回答问题时,才能分清谁是盲人和哑巴。这说明
A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生产活动可以代替其它活动,因为它是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
32、关于对实践三种基本形式认识正确的有
A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生产斗争、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B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C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科学技术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对此,正确的认识有
A人民群众是指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脑力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4、“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既勇于和善于实践,又勤于和善于思考的人”这一论断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间接经验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和抽象思维能力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5、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
A照搬照抄,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B从党的基本路线出发,搞好本单位的工作
C使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符合党的路线、政策 D把党的基本路线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简答题(6分)
36、《人民日报》以《二十岁的生命礼赞》为题刊发长篇通讯报道,追忆了“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李向群在九八抗洪抢险中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在抗洪抢险形势最严峻的时刻,这时他正在海南老家探亲,他并没有接到归队的电报,是他从电视中看到长江告急的消息,提前结束假期火速赶回部队;本来,突击队员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是他4次递上决心书,6次出现在堵管涌、制滑坡的突击队里:本来,连日发烧的他已被连队强行送进团卫生队,是他悄悄溜出病房投入了新的战斗……。8月20日,南坪镇钟楼村出现一条攻十多米的滑坡,正在医院输液的李向群闻讯后拔掉针头又赶赴大提。由于过度劳累,他累倒了。8月22日上午10时,李向群走完他二十个春秋的人生里程,用他年轻的生命实现了“抗洪抢险,全力以赴”的铮铮誓言。
(1)李向群的英雄壮举说明什么?
(2)结合人生观谈谈你的认识。
四、辨析题(7分)
37、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五、论述题(12分)
38、材料一:二十年前的今天,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扭转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其中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经过了社会实践的检验的,但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真理性认识(观点、思想、理论等)的确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看到马克思主义未能涉及的新问题,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在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要靠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解决。
材料二:和二十年前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推进,交相呼应,不同力量、不同集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竞争将呈现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扎扎实实作好工作。
(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这些道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新形势下,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高二政治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C | D | D | D | A | D | C | A | A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D | B | D | A | B | A | B | C | C | C |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BC | CD | BD | C | ABCD | AC | BCD | AD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
ACD | AC | AC | A | CD | BD | DB |
|
三、简答题
(1)李向群的英雄壮举,突出体现在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洪精神在他身上突出地反映了出来。
(2)在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大小作为唯一尺度。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高尚思想品德,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意义更大,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李向群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教育鼓舞着我们,他的榜样力量将成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前进的力量。
四、辨析题
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人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经过大脑的科学分析综合之后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即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但是人类的活动并不单纯的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题中说“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是完成的认识的根本任务,“离开实践的理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这种认识还必须用于指导实践,从而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所以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混淆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
五、论述题
(1)材料一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许多观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是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体现了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真理性认识的确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这要靠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观点。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理论,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基础上破除陈规,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要求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