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政治试卷

2014-5-11 0:26:14 下载本试卷

高二期中政治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关于世界观、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用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是哲学,把哲学原理运用于观察事物即方法论

②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就是哲学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一观点说明(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B.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

C.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种观点(  )

①否认了自然现象的客观性     ②是客观唯心主义

③是“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    ④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 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共性是(  )

A.都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C.都是既唯物又辩证的看待客观世界  

D.都正确解释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6.“守株待兔”讽刺了(  )

  A.经验主义    B.本本主义    C.教条主义    D.实用主义

7.“眉毛胡子一把抓”违背了(  )

A.矛盾是同一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8.“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9. 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0. 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浅尝辄止  ⑦统筹兼顾   ⑧固步自封

A.①②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11~13题。

11. 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12. 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13. 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据此回答14~15题。

1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这是因为(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C.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D.客观规律性妨碍着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效果

15.要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体现了(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C.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里主要强调了(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过犹不及

科学家钱伟长有一句名言:“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据此回答17~18题

17.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句名言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

A.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B.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18.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这句话表明(  )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我们在行为选择上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D.维护国家的利益,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

19.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兼并后有的只是进行简单的组合,结果并没有改变亏损状况;而有的进行资产重组,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则扭亏为盈。这说明(  )

A.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B.局部必须服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C.只要把事物统一起来,就能发挥更大的功效

D.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0. 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    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这称之为“    ”。(  )

A.综合、由此及彼    B.分析、由此及彼

C.综合、由表及里    D.分析、由表及里

21. 据报道,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形势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过剩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先扩张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2. 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需要(  )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C.不断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3. 人“最为天下贵也”强调的是(  )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人能够发明和利用规律

C.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D.人具有体验生活的本能

2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主义观点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 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种观点(  )

  A.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B.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把具体物质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2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  )

A.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 花开花落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园师掌握了它们的生长习性,采取措施,可以控制它们开放的时间,使多种花卉在同时期争奇斗艳,供人们观赏。这说明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  )

A.改变物质的运动规律    B.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

C.消除规律的某些作用    D.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28.“善奕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  )

A.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局看问题  B.坚持发展的观点,预计事物发展的趋势

C.坚持全面的观点,分清主流与支流  D.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9. 下列说法和做法,能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C.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 

D.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30. 基因“身份证”是根据人类基因异性遗传标记制作而成的,可在器官移植、刑事侦察等方面提供方便。基因“身份证”的制作蕴涵的辩证法原理有(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1. 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32.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B.有了第二次飞跃就一定能够完成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只有第二次飞跃,才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33. 下面漫画说明(  )

A.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价值观具有差异性

B.不同的人的不同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决定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三、(第34小题)简答题:本题满分9分。

34.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四、(第35小题)简答题:本题满分9分。

35. 近年来,陈水扁纠集各种分裂势力大肆进行“台独”活动。他不遗余力鼓吹“一边一国”,为“台独”寻找“法理根据”;千方百计“去中国化”,蚕食和平统一的基础;极力推动“公投制宪”,竭力挑衅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公然制定“台独”时间表等等。对此,中国政府严正声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对不容许“台独”。

问题:从哲学上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台独”?

五、(第36小题)辨析题:本题满分1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6.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只“唯实”。

六、(第37小题)辨析题:本题满分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7.辨题:逆境是成功的阶梯,顺境是失败的温床。

七、(第38小题)论述题:本题满分16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96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等成果已在国外广泛应用,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重要意义。于是,他跳出了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不能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经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以及与全国各地科研人员的合作,1973年10月,袁隆平终于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如何发展创造性思维?

八、(第39小题)论述题:本题满分20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9.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总量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石油是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影响至关重大的重大能源,石油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据统计,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去年我国消耗的原油约34%依靠进口;同时,GDP每增加一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13倍;此外,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姓名      班级    学号       选择题得分      总成绩    

一.单选题: 1—5        6—10        11—15       

16—20       21—24      

二.不定项: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5.答:                                                                        

                                      

                                      

                                       

                                      

                                                                            

                                      

                                      

                                      

                                      

                                      

                                      

 

36.答:                                                                       

                                      

                                       

                                      

                                      

                                       

                                      

                                      

                                       

                                      

                                      

                                                                   

 

34.答:                                                                       

                                      

                                       

                                      

                                      

                                       

                                      

                                      

                                       

                                      

                                      

                                      

 

37.答:                                                                         

                                      

                                       

                                      

                                      

                                       

                                      

                                      

                                      

                                       

                                      

                                      

 

38.答:                                                                       

                                      

                                       

                                      

                                      

                                       

                                      

                                      

                                       

                                      

                                      

                                      

                                       

                                      

                                      

                                       

                                      

                                      

                                                                           

                                      

                                      

                                       

                                      

                                      

                                                                            

                                      

                                       

                                      

                                      

                                      

39.答:                                                                       

                                      

                                       

                                      

                                                                           

                                      

                                      

                                      

                                      

                                                                           

                                       

                                      

                                      

                                                                            

                                      

                                      

                                      

                                      

                                                                                                                 

                                      

                                       

                                      

                                      

                                       

                                                                          

                                      

                                       

                                      

                                      

                                       

                                    

 

安宜高级中学(西校区)高二期中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1—5 CCACB  6—10 ADCCB  11—15 BADCD  16—20 CACDA  21—24 DDAA

25 ACD  26 ABCD  27 BD  28 ABCD  29 ABC  30 BC  31 BD  32 AC  33 ABC

34.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3分)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3分)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⑵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3分)

35.⑴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台独”主张无视中国和台湾的客观历史事实,是错误的思想意识,不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和稳定发展。(3分)

⑵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部分离不开整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独”主张割裂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客观联系。(3分)

⑶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两岸的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台独”主张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3分)

36.⑴“求真务实”要求“唯实”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4分)

⑵“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态度和做法,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求真务实”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反对“唯书”也是正确的。(4分)

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3分)

37.⑴不论逆境或顺境,都是成功或失败发生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发展的条件,且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事物发展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辨题观点具有相当的片面性。(3分)

⑵逆境只是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给人以艰难、困苦。如果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与恶劣环境抗争,就能变不利为有利,促成人的成功。所以,逆境不一定是成功的阶梯。(3分)

⑶顺境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如果不充分利用它,不发挥内因作用;如果陶醉于顺境之中,不思进取,就会有利为不利,也可能使人失败。所以,顺境也不一定是失败的温床。(3分)

⑷其实,在人都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的前提下,顺境比逆境更易成功。(1分)

38.⑴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问题,抓住了正确解决问题并推动事物发展和创新的首要环节。(4分)

⑵要敢于突破和超越。创造性思维要求解放思想,善于打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袁隆平不迷信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和超越。(4分)

⑶要积累知识和把握科学规律。袁隆平利用前人提出的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进行杂交水稻实验。(4分)

⑷要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袁隆平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促进了新事物的成长。(4分)

39.⑴正确的意识对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4分)

⑵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4分)

⑶坚持发展、创新的观点。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分)

⑷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4分)

⑸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