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最佳选择题
⒈ 两位民警为抢救违规穿越铁路遇险的人而不幸牺牲, 被救者都逃之夭夭。在这一事例中, 两位民警的行为体现了
A.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 精神价值可转化为物质价值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觉遵守纪律
[破译思路]
主要考查人生观及其实现的知识。两位民警的救人行为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故应选A项。题目并没有涉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故B项不应选。C项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不科学,故不应选。
⒉ 上述事例中,被救者的行为表明
A、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他人的帮助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极端个人主义会社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D、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破译思路]
考查个人与社会及人生观知识。被救者的行为,一是违规行为(违规穿越铁路),二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民警遇难后逃之夭夭),损害了社会利益(给列车行驶构成安全危险),故应选C项。A、D项均与题干无关,B项本身错误,故 A、D、B项不选。
[解题反思]
高考命题虽然在不断强调能力考查,但并不是不考查基础知识,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原则并没有改变。从以上两题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中学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点及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应掌握的理想知识体系。一些学校过早地抓重点,热点问题而忽视“双基”训练是错误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⒈易卜生在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 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A. 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B. 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C. 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破译思路]
该题A项表述不科学, 人生价值的实现并非一定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且题干没有涉及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内容, 故A项不应选。C项观点错误, 不选。B项符合题干“莫如把你自已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的要求, D项包含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思想。所从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D。
[解题反思]
此题难度为O.52, 区分度为0.374。可以说是一道较成功的命题。当年高考第一次考查“人生观”内容, 从知识的角度, 这部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难懂的知识点, 但考生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 却应引起我们注意。有5%的考生多选A项, 7%的考生漏选B项, 33%的考生多选C项, 14%的考生漏选D项, 说明学生对人生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没有弄清。
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个方面前者居于首位,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 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争取对社会多作贡献, 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⒉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这意味着
A.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B.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不存在矛盾
C.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D.为人类造福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指的是要正确处理“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关系, 也就是要处理好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故A.C应选。要为人类造福, 实现自我价值, 就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社会多作贡献, 故D也应选。B项本身错误, 因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它自然存在矛盾关系, 所以B项不选。本题正确的答案是ACD。
[解题反思]
此题难度中等(0.57), 区分度良好(0.35)。抽样统计表明A. C项容易选对, 但有23%的考生漏选D项,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理解和挖掘题干的深层次含义, 题干中“自身的完美”实际上不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且也强调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社会多作贡献, 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由此可见, 我们在答题时务必要审清题意,对选顶和题干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切忌蜻蜒点水、马虎了事。
(三) 简答题
⒈“将自已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得到的收入, 用于自己的合理消费和社会公益事业, 既能显示生活的潇洒, 又能体现人生意义。”简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破译思路]
解题思路是自己用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收入, 既用于个人消费, 又回报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题目的内容正确认识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分的。个人活动对社会起着一定作用, 同时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1) 主张在人与人, 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 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 主张将自己的劳动收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个人的合理消费, 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解题反思]
该题抽样调查, 平均得分率只有44%。是当年主观性试题得分率最低的一道试题。其主要原因有:第一, 在体现的原理上判断有误。不少考生从试题中既有经济现象, 又有哲学现象, 就误认为既用哲学观点分析, 又用经济观点分析。第二,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 由于教材突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所以不少考生只片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制约,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而忽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辩证的观点, 准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四) 辨析题
⒈某市有尊雷锋塑像, 是当地的教育基地。某公司为建加油站要拆除此像。对此事, 有人说:“建加油站, 便民利民应拆。”有人说:“雷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不应拆。”拆像建站值不值?请运用哲学常识有关原理辨析之。
[破译思路]
雷锋像不应拆, 其理由是, 作为教育基地, 是每个人形成良好人生价值的环境。学习雷锋, 可以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而精神动力又可转化为物质财富。认为拆雷锋像的理由是建加油站, 便民利民。由此可见, 不拆利大于拆之弊。
[ 答案要点]
(1) 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
(2) 雷锋精神是全国学习的榜样, 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用雷锋精神去激励人民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3) 拆像建加油站是不值得的, 它不利于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油站虽可便民利民, 但可另择地建造。
[解题反思]
此题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要正确把握辨题的合理成分及不合理成分, 评析要全面。其次, 在评析雷锋像该不该拆这件事时, 注意抓住雷锋像是一个教育基地这一特定情景, 并合理运用社会环境对人生价值的实现,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去展开评析, 使评析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五) 论述题
⒈ 德国诗人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 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场悲剧, 一场梦, 充满痛苦。解除痛苦唯一可行的就是实行禁欲主义。”
我国道家思想家杨朱认为:“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 为声色”, 他主张“为我”,“重己”,以“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为人生处世的原则。
请运用有关知识对上述三人的主张进行评析。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 首先要准确理解三人的原话意思。歌德认为要实现自已的价值, 首先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 要解决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欲,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而杨朱则认为“为我”“重己”不会为天下“拔一毛”,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其次, 要准确运用所学人生观的知识去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
(1) 歌德的主张是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正确地回答了人生目的、人生意义, 科学地指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 为社会创造价值。
(2). 叔本华的主张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认为人生意义, 人生价值是虚无、痛苦的, 因而是错误、消极的。他的禁欲主张和做法是不可能正确解决人生价值的问题。
(3). 杨朱的主张是代表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以吃喝玩乐和个人享受视为人生唯一追求的目的, 剥削阶级图一己私利的反映。
[解题反思]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上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以及对他们的正确评价。考查的能力涉及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批判能力。这几种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培养, 特别是批判能力, 考生往往容易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