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二单元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014-5-11 0:26:15 下载本试卷

高二政治第二单元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1 坚持联系的观点

知识结构

文本框: 坚持联系的观点


课堂导学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2)任何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联系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主观臆造客观联系

4、事物的联系是具有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认识新形势中的新矛盾和新联结。—— 毛泽东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事物的因果联系: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2)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和转化的关系。

(4)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1)区别:二者有严格界限;地位和功能不同。

(2)联系: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4、学习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重点、难点解析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4)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原有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有使联系的具体形式多样化。联系形式无论怎样多变,但终归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

    2、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

(1)二者的内容和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首先的、第一位的问题,“怎么样”是其次的、第二位的问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2)两个问题的联系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须要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形式和机能的联系。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因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关系问题。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与联系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事物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改变规律,这是规律的客观性的要求。但人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并利用这种客观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新的具体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京九铁路的建成,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这些都是新的具体联系,但都是客观的联系。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者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主观随意地蛮干,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例如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样必然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是提示客观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事物或现象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造成某种结果的条件。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原因发展的必然结局。

(2)因果联系的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二必须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思考“有人在办完某事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真是只有原因没有结果吗?”

(3)原因与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略);方法论(略)

(4)因果联系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或者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因果联系)。

5、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1)、整体是指由事物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体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注意思考“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另一方面,着重从地位和功能的不同之处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在理解这一问题时,注意与第四课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相比较,研究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3)、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在运用上十分广泛,在学习时要着重掌握。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

基本知识技能训练

一、选择题:

1、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和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这说明 (   )

A、 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联系是普遍的,没有联系,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联系是有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2、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桑——蚕——鱼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在这个食物链的外部,它们与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事物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表明 (   )

A、联系是无条件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C、事物的存在是外部条件在起决定作用  D、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淮南子·说山训》中说:“欲致鱼者先通水,欲通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此语说明                                  (   )

①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  ③原因与结果有着严格区别  ④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 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上述观点体现了(  )

   A.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

   C.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D.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在三峡库区,“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建新家”的标语随处可见。面对着截流的三峡大坝,有人这样说:“三峡工程是库区人民一次次搬家搬出来的。”三峡库区人民的举动说明   (   )

A、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就有全局  B、整体可以离开局部,但局部离不开整体

C、全局与局部相互依赖,同等重要      D、利用好局部,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功能

6、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这体现了                          (   )

A、事物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和建立事物的联系

C、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这体现了 (   )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B、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C、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8、张家界自然风景区由于近年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调控,致使许多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设施如补丁般漫山遍野,大煞风景。加之游人太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品位下降。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濒危名录,整改不力将摘牌。由此可见 (   )

A、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B、联系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C、联系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有条件的

9、台湾发生强烈地震。此前10分钟台南县归仁乡世界蛇王教育农场1000多只鳄鱼突然群起“狂吼”。据地震专家说,经研究,有些动物在地震前会有异常反应。在以往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时,震前也都出现过类似现象,因此人们应关注这些现象,做好防震工作以减轻灾难。从哲学上讲,这种认识                               (   )

①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否认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也是一种唯物主义  ④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0、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青海省西宁市市郊的一些村民把自家圈养的猪赶到附近的垃圾场上,用垃圾喂猪。这种垃圾猪被屠宰上市后,垃圾中的病毒将随猪肉进入人体,对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这表明                                (   )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人类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创造有利于自身的联系业务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④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9·11”事件不仅打击了美国经济,也给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物质的

12、下列说法中完全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

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全报  ②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④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⑥⑧      D、⑤⑥⑦⑧

由于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1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平稳健康,企业存款增长稳定,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加快。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3~15题。

13、公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是    (   )

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大量资金  ②储蓄存款的大量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家③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④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我国企业存款增长稳定,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加快,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

A、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控制更加严格    B、银行利率不断提高,存款比其他投资收益更高

C、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 

D、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5、由于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而上半年金融运行平稳健康,企业、居民存款增加。这说明(    )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B、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从去年年底美国能源大公司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以来,美国华尔街似乎就一直没有太平过。上市公司欺诈的阴影挥之不去,此起彼伏,2002年6月25日,在美国长途电话市场位居第二世界通信公司又爆出了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7月21日晚,世界通信公司向纽约南区美国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创下了美国破产案的历史新纪录。据此回答16~17题。

 16.上题体现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7.曾几何时,美国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但一个接一个的财务丑闻,让“诚信”二字在华

  尔街蒙受耻辱。材料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              (  )

  A.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

  B.如果缺乏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D.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二、非选择题:

18、辨析: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9、近年来,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相伴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严重流失、沙漠化迅速发展、森林资源锐减、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严重等等。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2)请用这个哲学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20、有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请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1、中国需要WTO,WTO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也需要中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先后6次降低关税,并承诺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我们在开放市场、完善外贸体制等方面已作了巨大努力。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多哈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入世决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至此,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WTO?

(2)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必要性。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知识拓展与能力提高训练

一、 选择题:

1、近年来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日趋枯竭,水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在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年来,因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之掠夺式的盲目开发及过渡放牧等,导致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这段材料告诉我们    (   )

A、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要素和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2、2002年4月,贯穿我国东部的又一条钢铁大动脉新沂至长兴铁路开始铺轨,该铁路建成后,将对加快沿海资源开发,促进江浙两省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据《人民日报》报道,天津市蓟港铁路在征地拆迁补偿中,由于蓟县有关部门在评估中不讲原则,弄虚作假,慷国家之慨,使大笔拆迁补偿费落入个人腰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材料中的“弄虚作假”的错误做法违背的辩证法的哲理是                  (   )

①办事情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确良④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这一论断说明  (   )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B、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C、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5、《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西部大开发要避免一哄而起,要使有限的投资充分发挥效益。因此,必须尽快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思路和规划。上述论断说明          (   )

①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②只有对结果有科学预见,才能促进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③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的结果,必然会对社会带来危害    ④规划与投资建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不管是特大洪水,还是长江流域雨雪减少,都与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减少、土地耕作方式落后、水土流失、上游各支流调蓄洪水的水利工程太少等因素有关。”这说明 (   )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事物之间无条件地联系着  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集中研究了农业和农村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在总结农村改革20年经验的基础上,指明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这说明书                        (   )

①从实际出发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②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知识涉猎面广,专业宽泛,要求学生在校要侧重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开发。这说明         (   )

A、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B、任何事物内部都是互相联系的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周围事物得相互联系着的

9、“一些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同其他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并且引起另一些事物和现象的出现。”对这一论断的正确认识是                     (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引起另一些事物和现象的出现的事物和现象,叫做原因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果联系  ④被某事物和现象引起的事物和现象,叫做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领导干部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而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如何,又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跨世纪目标能否实现。”这段话体现了         (   )

①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性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  ③因果联系的观点 ④客观决定主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多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时,常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         (   )

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不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④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陕西省针对本地区面积大、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资源较为丰富的省情,打破传统僵化的观点,提出“以资源换技术、以资产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以存量换增量”的思想,这符合东西部地区双方的利益,体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这种战略决策所体现的哲理是     (   )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一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必须打破封闭,实行对外开放 ③只有正确处理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④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善于扬长避短、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注意引导群众、地方和部门,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如果发生根本利益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   )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地位 ③没有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 ④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朱鎔基总理在2002年2月13—14日举行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我国粮食丰收有余,库存大量积压,而农民仍大量生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造成社会浪费,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这段话说明                                (   )

①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  ②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③先行后续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④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活动的预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5、寒冬腊月,一股寒潮袭来,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冻冻后,引起天气下雪。一些害虫遇雪不免死亡,农作物不受虫害,水分充足,茁壮成长,从而导致五谷丰收,这表明    (   )

A、认识事物的联系,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近年来,随看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   )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17、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新事物比旧事物力量强大    

C、新事物比旧事物更加成熟和完善

   D、事物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都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据此回答18~19题:

18.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了     (   )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19.思古看今,草原专家如是说:“在草原效益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草原专家的说法                     (   )

A、只看到了生态效益,却忽视了经济效益

B、只是理论上的认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C、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0.近年来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的航空业受到了巨大打击,雪上加霜。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宣布.将把长期的航班数目减少约20%,并裁员1.2万人。从经济学角度看,该公司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   )

   A、该公司信誉下降,旅客减少  B、美国经济急剧转变,出现负增长

   C、价直规律起了作用       D、航空领域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21.上题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客观必然的联系

   B、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二、非选择题:

22、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严重污染。1997年全区工业废水7。9亿吨,而排放达标率只有60%;城市生活污水19。4亿吨,处理率只有18%。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专门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制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2000个新建设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1991年至1997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28个,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新增治理废气65。5万标立方米/时,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达到86。8%,市区空气的检测质量为优。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

23、材料一: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要支持东部的发展;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东部要支援西部。

材料二:西部开发规划涉及自然、社会、民族、科学等各个方面,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在各个专业部门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宏观规划。

这两则材料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24、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境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剧烈发展,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响应江主席“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伟大号召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在履行国家职能时,是如何坚持联系观点的?

25、材料一: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降雨集中,也就是说,主要是天灾造成的。当然,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江湖淤积、水利设施薄弱等存在的问题。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水位连连超过历史纪录,但长江洪水流量并不是最大。以宜昌为例,1998年通过的最大洪峰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水文纪录中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至少有23年。这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长期遭到人为破坏有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的30%—40%降到现在的10%。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涌入江中,抬高了河床。人们盲目围湖造田,扩建城市,使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影响长江泄洪能力,这样,即使水量不大也会形成较高的水位。

材料二:我国取得1998年抗洪抢险决定性胜利之后,开始启动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35个重点森工企业和长江、黄河上游重点地区地方森工企业近百万职工转产。国务院发出“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村地”紧急通知。从1999年起,我国亿万青少年将在长江、黄河等江河流域100万亩的荒山坡上开展植树种草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

2•2 坚持发展的观点

文本框: 坚持发展的观点知识结构

 

课堂导学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3、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静止的含义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2、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

(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必须掌握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2)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不能简单地以时间的先后、暂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旗号等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

重点、难点解析

1、“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区别: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发展则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它们各自的含义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联系:由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也离不开运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有后退的,而发展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变化。

   2、正确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

(3)世界上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以一定物质为主体的运动。思维运动的主体也是物质的(人脑)。因此,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这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表现。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物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物质的。

(5)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哪还谈得上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它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趋势。

(2)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见1)。

(3)发展的实质是指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是以事物出现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事物的名称及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想一想: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算命。这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5)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要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要将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4、 物质的惟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这个惟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来说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自身内部存在着的矛盾。事物的自身矛盾,是促使事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的内在根源。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3)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基本知识技能训练

一、选择题:

1、寓言《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         (   )

A、否定了物质的客观性    B、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看到了相对静止

2、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两种观点                   (   )

A、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C、前者正确,它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D、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我国将继续采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C、生产和消费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   D、物质决定意识

4、目前冰天雪地的南极曾是温暖的地方。从南极钻探出来的7000万年前的泥土资料分析,南极在4000万年前曾有热带雨林生长,并且同澳大利亚是连在一起的。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B、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C、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利用规律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他的观点属于  (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        D、神创论观点

6、“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A、世界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离不开物质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7、“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哲学依据是                (   )

A、事物之间存在先行后续的因果关系    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向前向上的     D、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途

8、运动和静止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止,静中有动”。其中的“静”是指  (   )

①运动的特殊形式  ②事物的绝对静止  ③事物质的稳定性  ④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化状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10、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   )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客观事物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1、“刻舟求剑”中刻舟者的错误在于                 (   )

①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②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③片面夸大了相对静止   ④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2、“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白居易的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A、发展就是新事物完全否定旧事物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C、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D、旧事物对新事物是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的

13、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实国情,就必须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这是因为 (   )

A、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B、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D、必须弄清事物在现阶段的地位

1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名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

B、“夕阳”比喻一事物由新事物发展为旧事物,“黄昏”比喻旧事物已经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C、表明地球自转,由昼要转变为夜了  

D、“夕阳”喻指时间不多,因此,无所作为

 15、哲学上的发展是指                  (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先出现的事物代替后出现的事物

C、力量大的事物代替力量小的事物 D、发达的事物代替不发达的事物

16、下列观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是概念的运动

17、下列观点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是              (   )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绝对静止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意识不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概念的运动

18、在社会上常常见到一些人利用电脑进行所谓的“科学算命”。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这是事物的发展,我们应当支持    B、这是旧事物,电脑不能用来算命

C、这是旧事物,我们应当坚决取缔    D、这是新事物,我们应当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

二、非选择题:

19、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道理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0、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确立了这样的思路:以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请运用发展观点来谈谈对十五计划思路的理解。

21、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2、材料一:1996年,长虹彩电集团针对洋品牌,降价30%。在全国挑起价格战。一些中小彩电企业被挤垮,注品牌靠边站,长虹受益匪浅。1998年康佳、TCL两集团推出几种特价机型,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9年4月,长虹又以30%—33%的幅度(与成本持平)全面降价。随后各厂家纷纷应战,均不同程度的降了价,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旺销场面。

材料二:各厂家因价格之争打得不可开交时,北京兆维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首家开发成功代表未来发展潮流的数字高清晰度背投式彩电,现已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该公司零辐射的彩电投影机和节能电脑首家荣获彩电类和电脑类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该公司负责人说,不管是传统电视还是数字电视,面对全球的绿色浪潮,如不考虑环保问题,在未来市场将难有立足之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经济现象。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

知识拓展与能力提高训练

一、 选择题: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历史上已被无数次宣判死刑,但是它仍然生存下来,并且得到发展。”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

A、与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比旧事物的力量强大

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D、新事物比旧事物更加成熟和完善

3、《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指出:“现代世界是从历史上的世界发展而来的,是世界历史在现时代的继续,要认识今天的世界,就不能不知道它的过去。”这说明          (   )

①事物存在着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 ②事物存在着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③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观察问题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   )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如今,农业已不再是农民的专利了,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城里人都纷纷投入农业,兴起了一股“都市农业”的热潮。全国不少大城市已建成了一大批融休闲、旅游、科普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基地。据此回答5~6题。

5、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表明                    (   )

A、传统意义上农业的特点已不存在了     B、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在不断缩小

C、三大产业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十分严格的   D、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

6、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体现了                   (   )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B、认识的真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C、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观念的变化影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可见,慧能认为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8、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   )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吐故纳新  ③唇亡齿寒  ④邯郸学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农作物品种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产量降低,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   )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10、“善奕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善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 (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局看问题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预计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注意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03年1月13 ,俄罗斯以保护其国家利益为由,决定派遣战舰到海湾执行任务,这标志着美俄两国在海湾地区维护各自战略利益的较量在升级。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与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正围绕石油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俄美围绕石油在海湾地区的激烈角逐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世界石油价格的未来走势。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主要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B.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D.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13、“企业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保持优势,才能保住名牌。”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   )

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④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  (   )

①一个民族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开辟新境界   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   ④创新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搞重复建设,投资方向趋同化,一种产品有销路,全国就一哄而上,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比如VCD生产线,仅广告就有20多个“名牌”,随着DVD的面世,VCD的销路成了大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             (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道理      B、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变化发展的道理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相结合的道理   D、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道理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据此回答16~17题。

16.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称之为“时代的发展”的观点 (  )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的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17.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二、非选择题:

18、材料一:《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

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1)什么是新事物?如何判断新旧事物?

(2)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

19、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吕氏春秋·察今》

请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角度说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20、现在我国钢铁产量已达1。2亿吨,但99%是“大路货”,且严重过剩,目前每年又需进口1000万吨优质钢材。过去短缺经济年代只要有钢材就有销路,如今市场择优面广。随着我国加入WTO,取消钢材进口额度限制,将对钢铁行业带来更大的冲击。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过去十多年增产增效,但近几年陷入增产滞销减效的困境。企业领导人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普通钢材、板材的生产量,增加镀锌板、硅钢板等高档优质钢材的生产,总产量减少了10%,利润总量却增加了10%。

(1)用经济学有关道理分析,该企业为什么要对钢铁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2)用发展的道理分析该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21、山东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在1986年时还是个小油坊,尽管当时生产不错,可领头人孙孟全已意识到这样的小作坊和油的“传统质量”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于是,孙孟全就上北京、下广州,遍访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中国粮油总公司、中科院食品研究所,请专家、买技术。公司又投入上百万元的试验经费,反复试验、论证,整整6年,生产出世界一流质量的花生油,并于1996年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4年与新加坡合资,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量由1994年3258吨上升到1999年的24024吨,且10万吨生产线已在2000年10月建成。现在,“鲁花”已成为食用油中国第一品牌,并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1)“鲁花”经营者为什么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身的追求?

(2)“鲁花”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苟子》

2•3 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结构

文本框: 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导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任何事物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性质不同。

(2)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3)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重点、难点解析

   1、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所以说,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②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二者的联系: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规律办事。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放;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二者都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②二者也有区别:A、二者含义不同(略)。B、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解放思想侧重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正确理解和把握规律应注意几个问题:

(1)哲学家上的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征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决不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与现象的关系:规律总是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但规律决不等于它的现象。正如万有引力不等于苹果落地一样。因而理解规律概念一定人正确把握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3)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二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者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以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定律也不是规律,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4)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5)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4、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存在、就不起作用了。且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基本知识技能训练

一、选择题:

1、在物质运动规律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是           (   )

A、认为事物的运动无规律可言    B、认为规律是不可认识的

C、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认为规律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一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1999年5月4日公布的预测报告中说,世界经济将出现适度增长,全年增长率约为2%左右,2000年和2001年将继续增长。这材料说明      (   )

A、人们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B、规律具有客观性

C、人的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                   (   )

A、规律是永恒的         B、规律是不可认识的

C、规律是不可违抗的       D、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4、《人民日报》报道,日本森冲产业开发出利用磁场提高无土栽培蔬菜产量的新技术,并试制出成套设备。这一事例说明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们的悟性规定,“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                                (   )

A、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人们制定规律  

B、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6、有人说:“航天飞机可以摆脱地球引力漫游太空,自由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这表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种说法                            (   )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③把利用规律夸大为可以改变规律 ④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2002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社会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变化着的,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只有尊重它、依循它,才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否则,就会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后面,甚至被历史所淘汰。”这说明                 (   )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羊。还有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携人血清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                          (   )

A、自然界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种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9、从哲学上看“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         (   )

①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②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③把事物之间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④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指出下列所列举的观点都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

 ①依法纳税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 ④生物体新陈代谢 ⑤商品的价格随供求关系时涨时落 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⑦太阳东升西落 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⑨作用力大小等于反作用力的大小 ⑩红灯停,绿灯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⑨   C、⑤⑥⑦⑧⑨    D、②③⑥⑦⑧⑩

  11、清晨,公鸡为什么会打鸣?人为什么会按时醒来?这似乎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新兴的生物科学证明,正是“头部时钟”在准确地掌握着醒——睡的规律。一旦运动不正常,就会出现早睡、迟睡、嗜睡、失眠、多梦、头晕等诸多问题。这个材料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

12、“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这句话表明    (   )

A、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提示规律  

B、规律是通过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认识了现象就认识了规律

D、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感觉不到,可以凭主观想象而得到

13、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

A、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    B、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C、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D、发展就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14、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1998年开始,厄尔尼诺又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

①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与几千年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时出现在我国黑龙江漠河上空,由于天文学家的准确预测,很多人亲赴漠河,目睹了这一世纪性天文奇观。这说明  (   )

A、许多天体现象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有密切联系    B、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们通过努力可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D、人们通过努力已完全认识了自然规律

二、非选择题:

16、2002年10月,《人民日报》社会指出,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请简要回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7、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律一直延续到死亡。这个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观点?

18、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自然界的主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怎样才能使我们由“奴隶”变为“主人”?

19、材料一:日月星辰总是按一定轨道运转,电子总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布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运动。

材料二: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青蛙冬眠春晓,南北极动物按季换毛。

材料三:人类社会的运动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以上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谈谈你对回答问题(2)时所得出的结论的理解。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吕氏春秋》

知识拓展与能力提高训练

一、 选择题:

1、有句谚语说:“断了线的风筝虽然不受束缚,但一定翻跟头,摔下地来。”如果把“线”比作规律,把“风筝”比作人的活动,那么,这个观点                (   )

A、是正确的。因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C、是正确的。因为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是错误的。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云南省的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湖水原本洁净、清澈。然而,近年来一些人随意围湖建房,并向湖中倾倒垃圾废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抚仙湖形成致命打击。这一事例说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②无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必然受到惩罚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办事情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如果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即使霸气,也会成功,否则,再储蓄、再隐蔽也会失败。”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  )

A、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B、人们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C、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D、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4、为便于水果包装运输,不少国家都在从事让水果生长成长方形的研究,并取得成功。这一事实说明

                                  (   )

①人认识了水果的生长规律,就可以改造水果生产规律 ②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们能够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逐步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发展生产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事实说明:          (   )

①只要解放思想,就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④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一度对大多数商品实行计划价格,结果出现有的商品积压,有的商品紧缺,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表明        (   )

A、规律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不可驾驭   B、 规律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D、人们可以创造为人类谋利益的规律,消灭有害于人类的规律

   7、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以科学态度尊重它,认识上的规律是主观的,要发挥革命精神来把握它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8、我国科学家成功地破译了一种嗜热菌的遗传密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首次破译微生物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                            (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认识规律

C、人们可以利用条件创造规律            D、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某些地方的领导人对于植树造林,求声势、求数量、求政绩、求轰动效应,却不追求成活率,把植树变为植“数”,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近几年连续多次沙尘暴,彻底揭穿了植“数”的“政绩”。这说明                             (   )

A、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B、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要受到惩罚

C、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D、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这些话说明                               (  )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1、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这是中科院组织的院士专家组经过15天实地考察得出的初步结论。在1999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据此提出了治理黄河的议案。由此可见                             (  )

①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无法摆脱规律的制约,人们对黄河断流无可奈何  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  ④当人们还未认识规律时,人们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已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   )

①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②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事实说明            (   )

①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④人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   )

A、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   B、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这样做的

C、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D、实事求是被确定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

1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种异种克隆技术可以使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大熊猫走出濒危的困境。这体现出(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认识规律

C、人们可以利用条件创造规律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扭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持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驾驶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抗洪和防洪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

(2)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生态环境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7、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年 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万亩)

年降水量(毫米)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总产量(亿公斤)

1965

19

50

420

38

10

1.025

1977

10

65

350

42

35

0.975

1997

34

40

500

30

7

1.525

(1)运用经济常识,指出1977~1997年该地区植树造林的经济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

18、某乡政府发现反季节蔬菜日益走俏,为了农民早日致富,政府给各村下达任务,要求短期内发展日光温室大棚100个。结果,任务完成了,农民因不懂栽培技术和市场风险太大而不愿承包,农民仍种常规蔬菜。这使乡政府认识到,靠政府逼农民致富是不行的,必须因势利导提供帮助。后来,乡政府借鉴外乡经验,积极研究当地市场需求,教给农民种植技术,针对当地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等特点,引导部分农民种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粮食,并建立绿色食品加工工业。同时,又积极提供市场信息,搞好市场建设,使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如今,该乡绿色食品远销海外,为国家赚得大量外汇。

请论述该乡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富裕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19、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特别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个必须”。首先,就是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请运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我们党为什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第二单元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下列要求回答1~2题。

1.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C.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加深在扩展

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创造的

   ④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据此回答3~4题。

3、从哲学上看,“新事物“是指                   (  )

A、新出现的力量强大的事物  B、发展速度快的事物

C、比较成熟和完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4、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①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③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 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企业要树立忧患意识,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保持优势,才能保住名牌。”据此回答5~7题。

5.上述材料观点告诉我们                       (  )

   A.事物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6.上述材料中的“忧患意识”,从哲学的角度看是            (  )

   A.消极的错误的意识 B.积极的正确的意识

   C.客观存在的物质             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7.企业保住名牌是                                (  )

   ①重视产品质量的表现 ②树立企业形象的表现

   ③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④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自古以来,也给华夏大地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深重灾难,所以治理江河成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如今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的顺利建成,是治理江河的重要里程碑。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材料体现的唯物论原理有                    (   )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客观的,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D、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要从中国人民的愿望出发

   9、上述材料中两大工程的截流成功说明了              (   )

①人定胜天,人可以改变规律  ②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造自然  ④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据2002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为了保护本地的低质化肥,重庆市所属的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在公路上设卡对入境的化肥进行封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0~12题。

10、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地区在公路上设卡对入境的化肥进行封锁的做法   (  )

A、违背了价值决定价格的道理     B、违背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道理

C、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  D、属于地方保护主义,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11、对外地产品进行封锁的做法                   (   )

A、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B、说明市场经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C、说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D、说明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12、从哲学上看,对外地产品进行封锁的做法             (   )

A、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否认了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据2002年6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由于气候干旱特别是过度开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我国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土地沙化面积每年达3436平方公里。由此造成的危害越来越重,损失越来越大。据此回答13~15题。

13、由于气候干旱特别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我国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这一事实说明 (   )

A、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B、相继出现的现象具有因果联系

C、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原因和结果是凝固不变的

14、我国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是由于人们        (   )

A、没有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否认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结果   D、否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5、上述材料中的事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必须正确认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②必须承认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③必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④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具有全局观念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

16、要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就必须        (   )

A、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B、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看到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7、能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这是因为                               (   )

A、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预期的目的

B、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C、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工作方针和优良传统     D、解放思想越彻底,越能做到实事求是

2002年4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企业要保持其竞争力,要随市场之变而变。任何企业对这个问题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就可能发达于一时,却不能兴旺于久远。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企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经济组织 

B、企业是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C、企业是向社会提供消费品的经济组织  D、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19、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C、商品生产者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D、商品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20、上述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必须承认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C、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D、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二、非选择题:

21、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简要说明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2、材料一:毛泽东说:“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

材料二: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靠实事求是。”

材料三:江泽民说:“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组材料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以上三组材料的共同思想是什么?现阶段强调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3、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朱鎔基同志在会议上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同时,要认真搞好配套工程规划和建设。并且还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有东线、西线和中线三套方案。东线主要是在江苏扬州通过泵站逐级提高水位,然后通过     运河,调水至天津。中线则通过修建    大坝,引水至    水库,分别调水至

         和北京等大城市。西线通过凿穿大山隧道把         的水引至黄河源头。

(2)我国最早的大运河是于公元605年    下令开通的。它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以东都    为中心。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3)材料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

(5)南水北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4、材料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创新的辩证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5、材料一:1996年IVCN红色名录列出的灭绝和受威胁动物物种:

类群

1600年以来证明灭绝种数

受威胁的物种数

已记录的现存物种大约数(千)

大约灭绝率(%)

大约受威胁率(%)

哺乳动物

89

1096

4.5

2.0

24

鸟类

108

1107

9.5

1.1

12

爬行类

21

253

6

0.4

4

鱼类

92

734

24

0.4

3

昆虫

73

537

1000

0.007

0.05

软体类

239

920

100

0.2

0.4

甲壳类

10

407

40

0.03

1.0

                (摘自1999年11月8日《光明日报•世纪话题》

材料二:据2000年《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报道,位于河北省境内的一片数公里长的沙漠,离北京市境界仅有70多公里,而且它正在日益向南移动。

材料三: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1)材料一中所列类群出现最早的是软体类和    ,最晚进化而成的是    ,当时处于    代。第   纪时出现了人类。这一时代被子植物繁茂,爬行类盛行于中生代,其代表动物    盛行。这一时期    地带地壳运动激烈。

(2)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知识,指出二者的关系。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道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结合上述材料,结合实际,运用有关哲学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应当怎样才能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