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末考试卷

2014-5-11 0:26:17 下载本试卷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第I卷 选择题(6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2分)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下列属于方法论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迪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6年欧洲物理实验室发现并产生了反物质,1998年中美科学家合作到宇宙中探寻反物质,并发现了反质子。据此回答2—4题

2、这里的“反物质”

A、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

C、其实就是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

D、其实就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只是结构、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

3、从唯物论角度思考,反物质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证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世界是由各式各样的物体组成的

C、人们能够利用自然物          

D、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4、科学家们从对物质相关知识的掌握到对反物质的成功研究和发现证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人们的主观意识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一现象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   D.客观规律性

7、美国国家地质观测中心的地质学家哈德纳特12月27日表示,这次地震影响苏门答腊周边岛屿,小岛可能产生多达20公尺的位移,此外,也有学者表示,强震威力也把苏门答腊往西南移动了30多公尺,哈德纳特说,“地震已经改变了地图样貌。”可见

A.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B.事物之间先行后续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8.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曾对“红灯停、绿灯行”这一交通规则提出质疑,一些地方改为“红灯行、绿灯停”,结果造成交通事故剧增。这表明

A.改变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任意修改它

C.任何规则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D.规则的修订应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进行

9.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制约

10、找出与上述诗中意思相近的选项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包含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发挥意识能动性要以事实为根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12.正确认识自己,弄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非常重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认为自己十全十美,因而固步自封,或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因而自暴自弃都是不对的。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要重视事物的变化发展   

B.要全面地看问题

C.要坚持重点论       

D.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

13.“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其他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C.不分主次,没有抓住关键

D.忽视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

14.古人云:“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玉。”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D.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15.“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诗中的“你”既是看风景的人,又是被看的风景;既被装饰,也装饰别人。这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物质是不灭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17、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的总的原则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在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这段话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A.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原理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18.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指的是

A.矛盾分析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辩证唯物主义

19.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共同要求是

A、看本质抓主流          

B、抓关键抓中心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抓重点抓关键

20.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必须控制在社会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必须能够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B.是否承认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2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A.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2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C.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4、在对待黄河泥沙问题上,以往把它看成一种害。因为它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水库及河道淤积:防洪问题加重。但正是黄河泥沙造就了黄河大平原,近百年的淤积成了土地资源的来源。这说明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C.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

25.下列属于或符合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观点有

A.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26、当前一些报纸、刊物发表的某些报导夸大其词,严重失真现象屡有发生。这些报导或出于某些领导人的好大喜功,或出于记者个别用意,往往带来极坏影响,给宣传工作带来危害。这种情况说明

A.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相信某些报导,必须亲自调查

B.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从主观出发、脱离实际的问题

C.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D.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可低估,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7、“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16分,每小题8分)

28.现在许多人喜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为老百姓谋福利,但也有人在“造福一方”时,不惜采用地方保护主义,到头来还是危害一方;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功绩专搞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4分)

(2)对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进行评析。(4分)

29.简述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8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10分)

3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实际出发

五、论述题(本题14分)

31.露天焚烧秸秆,不但污染严重,而且引发大量不安全事故。因此,国家明确规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各级政府也纷纷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禁烧的政策措施。但是,不少农民仍要顶风违禁,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二是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图省事;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缺乏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综合评价2分)

(1)指出部分农民顶风违禁的错误。(4分)

(2)分析部分农民顶风违禁的原因。(4分)

(3)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出一些建议。(4分)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非)答卷

三、简答题(本大题16分,每小题8分)

28.答:(1)                              

                                      

                                    

                                    

                                      

                                    

(2)                                  

                                    

                                    

                                      

                                    

29.答:                                

                                    

                                    

                                    

                                    

                                     

                                    

四、辨析题(本大题10分)

30.答:                                

                                    

                                    

                                     

                                    

                                    

                                     

                                    

                                    

                                    

                                     

                                     

五、论述题(本题14分)

31.答:(1)                                

                                     

                                    

                                    

                                      

(2)                                  

                                     

                                    

                                      

                                    

                                    

                                      

(3)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2分)

1、C 2、B 3、A 4、D 5、C 6、C 7、A 8、D 9、D 10、C 11、A 12、B 13、D 14、D

15、B 16、C 17、D18、B19、C 20、D 21、A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22、AB C23、ACD 24、C D 25、ABCD  26、BCD 27、BC 

三、简答题(本大题16,每小题8分)

28.答、(1)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所以我们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2分)如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在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关系的前提下为百姓谋福利,则应提倡与发扬;(3分)如果只讲“一方”而忽略全局,造成对全局的危害,从长远看还会对地方产生危害。(2分)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分)“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加以制止和纠正。(2分)

29.(略)

四、辩析题(本大题10分)

30答:(1)区别: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分)

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分)

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唯物主义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中矛盾观点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认识和解决问题,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1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者是相统一(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都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都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要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离开对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这个前提,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难以抓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

(3)题中观点看到了二者的一致性,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片面的。(1分)

五、论述题(本题14分)

31.答:(1)一些农民不顾国家政策、法令,顶风违禁,焚烧秸秆,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4分)

(2)第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对于一些农民的顶风违禁行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缺乏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外因,是造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图省事是内因,是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4分)

(3)一要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二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企业投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4分)

综合评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