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学年高二文科政治期末考试卷

2014-5-11 0:26:17 下载本试卷

高二(上)文科政治期末考试卷

命题人:温荣元  审核:赖 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C、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段话告诉我们(  )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4、“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为(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识依赖于物质

我国古代“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目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中了一匹马。据此回答5-6题。

5、伯乐的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6、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

C、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D、严格按照书本的观点来行动

7、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是说(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C、指纹、手相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D、联系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变的社会。”恩格斯这句话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没有本质区别

B、社会义不可能走向成熟和完善

C、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

9、张三即将上考场,父亲在他的帽子里放几只蝉,意思是蝉在头上鸣叫,儿子就可以中头名状元了。结果由于蝉鸣影响了考试纪律,张三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联系具有普遍性

B、人们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人们不能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1、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和企业带来严峻挑战。这一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

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有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朝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  )

A、难与易因人而异        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C、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13、有人喜欢自由,却厌烦纪律,认为纪律是对自由的约束。这种观点(  )

A、夸大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否认矛盾双方的对立

B、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看到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D、否认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14、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抓”方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下列道理(  )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③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④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句话共同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具有客观性        D、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6、下列表述,能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牵牛要牵牛鼻子

1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有(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C、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8、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取得战略决战全面、彻底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并将辽沈战役的首攻点,定为锦州——这个通向关内的咽喉。毛泽东的这种战略思想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9、“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决定的。我国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就不会变。”这一论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是(  )

A、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B、事物的性质是一成不变的

C、事物的性质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次方面共同决定的

20、评价一个人,一项工作,也要分清功和过,成绩和缺点。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解决矛盾有轻重缓急之分    D、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

2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增强西部的“造血”功能,而不能仅仅依靠“输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B、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C、只是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D、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22、从哲学上看,“怨天尤人”的错误主要在于(  )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只强调内因,而忽视了外因

D、只强调外因,不重视内因的作用

23、古人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古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

A、不注意次要矛盾的解决,就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B、不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C、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不可能有发展

D、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改变

24、据专家介绍,毒品能使人产生身体上、精神上的双重依赖,第一次吸毒是终生吸毒的开始。保护自己不受毒害的惟一有效方法是:永远不尝试第一次。这是因为(  )

A、事物是绝对运动的,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惟一方式

B、意识具有反作用,错误的意思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任何事物的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25、“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②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③它不懂得前进性是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在于(  )

①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是否承认对立统一 ③是否承认矛盾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27、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  )

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④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

A、办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B、办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29、“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的学习态度之所以可贵,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

B、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思考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

D、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30、2004年1月1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勇气”号科学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人类对火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这些了解还是很初步的,揭开火星之谜还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这说明(  )

A、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世界上存在着人们无法认识的事物

C、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无条件的

D、人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二、问答题:(共40分)

3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8分)

32、列宁指出:“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谁见了困难就悲观起来,或惊慌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1)列宁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4分)

(2)这段话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有何启示?(4分)

33、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高寒贫困山区,“挂起来的田,竖起来的路”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村支部一班人以“务实苦干、超前争先、负重创新、加压发展”的精神,带领广大群众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人定胜天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矿修路,筑坝发电,确立了“开发小水电、改造咱家园;建园调结构、植树满山川”的长远发展目标,实施“磷矿富村、水电强村、农业稳村、科技兴村、依法治村、文明新村”的六村战略,他们依托本村资源优势滚动发展,2001年不足600人的小山村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30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51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比1998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上升了17倍,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尧治河村已成为湖北省的明星村。

从哲学角度说明该村是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12分)

34、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培养创新精神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6分)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民族创新能力。(6分)


高二文科政治期末考试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问答题:(共40分)

31、(8分)答:

32、(8分)(1)答:

(2)答:

33、(12分)答:

34、(12分)(1)答:

(2)答:


高二文科政治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C

D

A

B

D

B

C

B

C

D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C

A

A

D

D

C

B

D

A

A

C

D

二、问答题:(共40分)

31、答:(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32、答:(1)列宁的这段话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2)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第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既要反对只看到光明前途而盲目乐观的观点,又要反对只看到曲折困难而悲观失望的观点。

33、答:(1)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该村开山修路、筑坝发电、调整结构,实施“六村”战略,经济发展的种种举措都是建立在对实际的了解基础之上。(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村支部一班人,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各种条件,把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今日湖北省的经济强村、文明新村。(3)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用创新的思想提出“六村”战略和长远发展目标,用创新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持相结合,使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34、答:(1)创新精神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创新精神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创新精神符合了认识是发展的原理,体现了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移的道理。

(2)第一,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必须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第三,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