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考试
高 二 政 治 模 拟 试 卷
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填在第Ⅱ卷的答题栏内,共50分。
3、第Ⅱ卷为主观性试题,请把答案写在相应的位置上,共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进入2001年以来,欧洲一些科学家计划进行人类克隆,他们认为克隆人技术是人工生育技术的一大进步,将给人类带来福音。而另外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宗教观点和对社会伦理可能出现混乱的担忧,反对进行克隆人类。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说明 ( B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差别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观原因是 ( D )
①立场不同 ②世界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③所处环境不同 ④知识构成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克隆牛”、“克隆羊”等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人们可以复制生命。这说明:(C )
A.物质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人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D.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科技的发展
4.2005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在距开幕1000天倒计时之后不久降生了。5个“福娃”的造型设计融人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和奥林匹克圣火形象,与中国多个地区的文化密切相联。这表明:( D )
A. 我国独特的文化是“福娃”的造型设计的源泉
B.“福娃”的造型设计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福娃”的造型设计是对鱼、大熊猫等形象的机械反映
D.“福娃”的造型设计是对鱼、大熊猫等形象的能动反映
5.200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宣布,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已由我国科学家正式完成。这是全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这一事实说明 ( B )
A.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6.古生物学家可以根据恐龙化石复制出恐龙的雄姿,艺术家则把恐龙搬上了银幕,《侏罗纪公园》的上映激发了人们对恐龙的狂热。这体现的哲理是( C )
A.人们可以复活恐龙 B.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C.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根据下列要求回答7-8题。
7.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C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加深、在扩展
8.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④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D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在发展”。据此回答9-10题
9.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称之为“时代在发展”的观点是 ( C )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10.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B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中与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0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从人与自然和诣相处的角度讲,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据此回答12-13题。
12.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这是因为 ( B )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13.人类能够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这说明( A )
A.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为人类服务。
B.规律随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2006年10月22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主席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据此回答14-16题。
14.长征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转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说明( D )
A.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5.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错误路线占统治地位到正确路线占统治地位的伟大转折。这反映出的哲理是( B )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长征的全过程中,同时存在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对敌斗争,这是最主要的,是贯穿始终的;二是同自然界的斗争;三是党内斗争。这主要表明( A )
A.复杂事物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B.矛盾双方地位不同,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既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又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
17.大作家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说明( A )
①内部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主要依据 ②事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外部具有不同的特征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22.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A)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避之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 ④⑤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三峡工程最关键、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是移民,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库区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工程得以如期进行。这表明,我们做事情要学会 (A)
A.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C.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性质 D.坚持两点论
20.据《半月谈》载文: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它的兴起使美国出现了经济增长高潮,股市高涨,失业减少,但新经济也为美国经济衰退埋了祸根。总之,新经济仍在发展,但它不能一步登天,肯定会经历一些曲折。 新经济的兴起使美国出现经济增长高潮同时也埋了祸根,这说明(B)
A.事物总在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上述材料中的“新经济不能一步登天,肯定会经历一些曲折”,这说明(B)
A.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2.科学测定,音量在45分贝时,人的感觉是安静的,可以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如果长期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下生活,就会有一种压迫感,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害。反过来,如果人们生活在绝对没有声音的环境中也是不能忍受的,甚至会神经失常,这表明(A)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A.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23.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引用了西楚霸王(项羽)本可以凭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落下“不义”之名而丧失机会的典故,告诫人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这一典故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24.在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仍有一些人把企业改革成败的希望寄托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单一思考上,不重视做好加强内部管理这篇大文章,认为政企分开是企业脱困的唯一条件。这种认识违背了(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起作用的道理
B.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C.正确地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道理
D.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的道理
25.下列各项符合辩证法的观点有 (B)
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④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 ⑤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⑥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⑤⑥
政 治 模 拟 试 卷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评卷人 |
一、选择题(答题栏)(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答案 | |||||||||
题号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答案 | |||||||||
题号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答案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其中最主要、是紧迫的任务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惟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
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根据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一实际提出的.(或者答从具体的实际出发)
②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③作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
④反对主观主义。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
27.“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试从桉树引种的事件,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把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结合起来。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同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按客观规律办事;云贵高原等地在种按树时,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8.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阅读上述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对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看问题应一分为二,对互联网要做全面客观地分析,既看到其利,又注意其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第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影响,是新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29.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需求急剧扩大。但同时我省的能源项目建设明显滞后,供给相对不足;能源结构单一,油品价格飙升,电力供应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再度成为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的“瓶颈”。
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谈谈如何解决我省的能源短缺问题。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针对我省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应树立节能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减少浪费。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应调整我省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坚持适度原则。应把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要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经济过热,带来能源紧张。
30.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等都要坚持“五个统筹”。
试论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①事物是普通联系的,要坚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的,只有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兼顾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起来,逐渐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诸如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矛盾等。我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时,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必须把两个方面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