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命题人:李树文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2、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使美国的公众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活力的中国,也推动了中美全面伙伴关系迈上了新台阶。这说明
①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 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上转化物质力量
③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其意义是
① 文化力量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② 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③ 文化建设是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④ 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中国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D.区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5、我国的许多成功企业,经常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经营智慧、形成并发展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这说明
A.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6、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 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③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④ 文化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7、《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这主要表明
A.优秀文化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C.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D.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
A.潜移默化的影响 B.深远持久的影响
C.积极向上的影响 D.精神世界的影响
9、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学历 B.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
C.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在我国掀起热播狂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
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
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1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 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12、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是指
A.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B.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3、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A. 该国家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D.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14、“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尊敬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C.尊敬文化的多样性是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
15、生活中被视为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是
A.商业活动 B.人口迁徒
C.教育活动 D.各国之间互派学生和访问学者
16、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能够进一步传播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向各国人民发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邀请,共享北京奥运会的欢乐和荣耀。这表明
A.体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C.火炬接力直接的文化传播 D.体育发展对经济有极大影响
200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网络阅读已成为读者的第二阅读方式,仅次于读书,超过报纸和杂志。据此回答17-18题。
17、上述材料表明
A.旧的文化传播方式将彻底消失 B.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传媒开始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D.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8、下列对网络这种传媒形式认识正确的是
A.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手段
B.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的传播现象
C.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D.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19、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文字艺术 D.传统思想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中华民族
A.民族文化的广泛认同感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1、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社会制度的更潜 B.思想运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教育方式的变革
22、既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的是
A.文化多样性 B.文化的融合、借鉴
C.文化的排斥 D.文化之间竞争
23、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我国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通流露出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① 传统礼仪道德应得到继承、发展
② 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 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④ 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
A.外来文化是脱离实际的
B.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是无法融合的
C.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先进
D.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25、“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A.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B.普通学习,专题学习
C.教育学习,自我学习 D.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26、自称“思想狂徒”的某学者在博客文章中称,“《论语》中国人的宿命之书”,“孔夫子”,中国人的人格分裂之祖,“孔夫子”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上述观点
A.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B.能促使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是“封闭主义”的表现 D.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27、统一的汉文字
①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②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 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居功至伟 ④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是
A.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远河 B.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C.汉字和史学典籍 D.中国瓷器和中医学
29、在中国,佛教是外来文化,在我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可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
B.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和谐相处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区别
30、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对中国早期文明都作出了贡献
B.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主观题(40分)
1、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发行。《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对于我们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学习《江泽民文选》的意义。(10分)
2、2006年9月21日,韩国总统卢武铉在为“感知中国·韩国行”活动所致的贺信中说,建交14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和投资对象国,两国的人员来往已由建交时的每年20余万人次增加到现在每日1万多人次。不仅如此,影视交流在内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对上述材料作简要说明。(10分)
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风俗、信仰,一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0分)
⑴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你是如何理解我国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
4、作为享誉全世界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办学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特色——中西合璧。目前,学院有150多位教师拥有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著名学校的博士学位,这是相当大的数目,他们非常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和西方的企业管理方法。同时,有不少教师熟悉东方文化和亚洲市场,像学院有一位教师长期研究《孙子兵法》,并尝试将兵法中的一些原理用诸商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西合璧意味着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在当前,我们应怎样进行中外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10分)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B | D | A | D | A | C | C | B | D | B | B | C | B | A | D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B | C | C | A | A | A | A | D | A | D | C | C | C | A |
二、主观题(40分)
1、(10分)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思想实际。
⑵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习《江泽民文选》,可以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⑶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对于我们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0分)⑴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商业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和投资对象国,两国的人员来往人次增加,有利于文化传播。
⑶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韩两国包括影视交流在内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10分)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10分)⑴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不能因文化竞争而排斥文化合作。
⑵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特色,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⑶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