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政 治 试 题(选修)
第Ⅰ卷(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B.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揭示了哲学的本义
D.真正的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2.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C.康德的《自然史和天体论》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
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④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理论创新
11.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
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13~14题: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14.“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6.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7.其实,人的任何想象
A.都来自于客观世界 B.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都取决于人的大脑 D.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8.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
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9.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之为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0.“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则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21.实践是
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 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
C.客观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2.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这说明
A.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放首位
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应该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既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3.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2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不定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均不得分,少选得1分。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5.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C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是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则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6.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是 ABC
A.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B.原子是宇宙之砖
C.天地生而万物起,阴阳接而变化起 D.存在就是被感知
27.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B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28.“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哲学寓意是
A.人的意识和客观事物不可能相一致
B.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本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不起任何作用
D.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
29.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选择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3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31.下列现象中属于意识现象的有
A.原子 B.自然科学 C.“十五”计划 D.和平与发展
32.马克思主义哲学
A.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C.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33.客观实际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政策也要随着相应地变化,拒绝变化,就会墨守陈规,就不可能进步。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世界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主观认识要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5分)
|
34.材料一:小清河是山东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济南。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泄洪渠道,也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60年代的济南人都记得,那时的小清河河水清澈,水草茂盛,水中的游鱼自由嬉戏,河的两岸垂柳成行,树木与河水相映成趣,小清河和泉水一起,被济南人视为骄傲。但是后来,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清河成了许多工业企业废水的排放渠道。加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脏水也大量排入小清河,小清河逐渐成为公共下水道,慢慢地人们再也看不到小清河往日的清丽景象,小清河成了一条又脏又臭的河。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环境,也给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材料二: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工程是全面建对于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35.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某班组织学生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次 别 | 时 间 | 增加的主要内容 |
第一次 | 1988 |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
第二次 | 199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第三次 | 1999 |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
第四次 | 2004 | 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 |
研究 结论 | 修宪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行宪法的4次修改可以看到,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
运用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何体现实践的观点的?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10分。
36.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7.材料一: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未成年人自身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良信息诱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同时,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此,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运用辨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当前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3)请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设计一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方案。(提示:活动方案应包括活动名称、指导思想、活动过程等)
答 案
1-5 DCCDB 6-10 BCAAC 11-15 DACBB 16-20 CADAA 21-24 DDBA
25.AC 26.ABC 27.B 28.BD 29.ABD 30.AB 31.BC 32.ABCD 3.3BCD
34.(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界中生态规律也是客观的,小清河由清变臭,对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这正是人们无视自然规律,污染环境的结果。
(2)规律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认识,趋利避害,并造福于人类。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只要我们按自然规律办事,就能利用规律,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
35.(1)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宪法的修改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宪法增加的主要内容是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宪法的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①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说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非常不正确的。(3分)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5分)③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
37.(1)正是因为出现了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些道德失范、腐败现象,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二中的党和国家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未成年人人数多,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尽管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存在问题也十分严峻。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