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班第一次模考政治试卷

2014-5-11 0:26:48 下载本试卷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模考

政  治  试  卷

第一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入答案卡的想对应的空格内。)

1、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它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口号相应相合,共同表达着中国人民对________向往,传递着“北京欢迎你”的心声 

A.和平、友谊、进步、和谐   B.和平、友谊、合作、和谐

C.更高、更快、更强、更好   D.友谊、竞争、进取、合作

2、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青藏铁路是                            

①世界上海拔最高(5072米)的高原铁路   ②世界最长(1142公里)的高原铁路   ③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550公里)最长的高原铁路   ④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这三大“世界性难题”而建成的高原铁路。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其表面轰出“弹坑”,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并以此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进行更多了解。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类已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 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通过改革开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表明

A、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新事物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过程  D、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同等作用的结果

5、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建议》在原提出的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目标。更高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这一更高目标的提出,从认识论上表明  

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和发展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

6、上述更高目标的内容从哲学上表明  

A、事物是普通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事物的矛盾是对立统一

C、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速度和质量,效益是绝对的统一

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够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8、木里藏族自治县紧接青藏高原,全县不通公路和电话,以马驮人送信送饭。20多年来,王顺友冒着生命危险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里跋涉了53万里,为乡亲送邮件,相当于走了21趟长征。王顺友一个人长征的事迹,激励全国人民。国家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这表明   

A、衡量人生价值主要看精神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标志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有价值观的导向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据此回答9—10题

9、创新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          

 A、严格按常规办事   B、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C、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D、敢于发明创造规律和打破规律的制约

10、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要求人们要具有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作用是

A、追求新发展,探求新规律  B、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C、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D、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11、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这说明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离开了物质,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C、是否承认矛盾,是否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源

13、宋代有位官员,苦于库有木材长短不齐,上书宋太祖,要求将木材锯齐。宋太祖批复道: 你的手指脚趾不是也有长短吗?你怎么不把它们锯齐呢?这个故事说明    

A、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B.主观思想应该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换  D、不同事物的矛盾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14、“审时度势”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共同反映了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规律为指导,具体分析条件、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B、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本质   D、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5、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因为

  A、人们占有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现象和本质不是直接合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    C、本质和现象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统一的      D、本质和现象既对立又统一

16、一位哲人说:“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这句话

①体现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说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  ③说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④肯定物质是意识的源泉  ⑤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⑤   D、①③④ 

17、有人说:“成功等于天赋加机遇再加勤奋,天赋是最主要条件。”也有人说:“勤奋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的说法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哲理,即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B、天赋和勤奋一样重要 

C、机遇是客观的,天赋是主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滋长出一些腐败现象,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共产党的先进性,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其原因在于                                                                                                                    

①对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因而是不可靠的   ②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并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    ③现象不等于本质,不能依据个别现象得出本质的结论   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人民日报》载文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提出问题或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我们之所以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是因为

  A、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才属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不一定正确,对本质的认识才正确   C、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更大指导作用 D、对事物的现象认识无用,理性认识才有用

20、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而在研究每一种生物时,又把它放在生物中加以研究。这种思维方法是

 A、创造性思维     B、合理的想像    C、分析与综台的统一    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模考

政  治  试  卷

姓名:             得分:

第一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50分)

   选择题答题卡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 分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 分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1、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8分)

(2)我们应该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10分)

22、材料一: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表

年  份

1978

1985

1990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粮食产量(亿吨)

3.04

3.79

4.46

4.87

4.9

4.53

4.57

4.31

4.55

农民收入增幅(%)

20

12

10

9

2.1

4.2

4.8

4.3

6.8

注: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到4.8亿吨。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5%,增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说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10分)

(3)   材料,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化建议。(8分)

第一次模考参考答案

第一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 分

A

D

B

B

C

B

C

C

B

D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 分

B

B

D

A

D

B

A

D

C

C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1、 (1)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资源产出率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

(2)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以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言之有理者也酌情可给分)

22、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波动不大,但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从2004年起,农民收入开始回升,且增幅较大。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幅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③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①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②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③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  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