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2014-5-20 5:51:34 下载本试卷

2003年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D 2.D  3.C 4.A 5.B  6.D 7.C 8.D  9.D 10.B 11.C 12.A 13.D 14.B 15.A 16.B 17.B 18.C 19.C 20.D 21.A 22.B 23.C 24.C 25.A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生产技艺高超、产品质量精良、国内外市场需求广泛。(4分)②这件事情反映出清朝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落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分)第一,直接影响了冶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制约了采矿、商贸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分)第二,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分解。(3分)第三,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与世界市场的隔绝状态,影响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使之渐趋落后。(2分)

27.(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独裁的斗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斗争。(2)特点和规律: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相结合,中国加快近代化步伐。④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⑤中国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⑥中国革命产生了新的伟大舵手——中国共产党,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28.(1)美国人民厌战的和平情绪和垄断资产阶级不愿过早卷入战争,影响对交战双方的军火输出。(3分)(2)由于在协约国一方投放的战债和贷款远远超过同盟国,协约国一旦失败,将使美国的战债和贷款无法收回,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3分)(3)在华“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对日实行绥靖和遏制。争取备战时间,寻找参战时机。(3分)(4)迫于美国人民舆论的压力和美国一贯推行的“中立”和“孤立主义”传统外交政策的束缚,所以战争初期往往以和平面目出现,欺骗世界舆论。当战争危机美国根本利益时,便制造舆论,不失时机参战,大发战争财。(4分)

三、问答题

29.唐朝通过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分割和削弱了相权。(4分)北宋不仅把军权和财政权从相权中分割出去,还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新政权。(4分)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使相权与皇权合一,完全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4分)

30.共产党“让步多”的原因:为了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进行斗争;为了争取主动,避免内战,实现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5分)

蒋介石“苦恼大”的原因:政协会议上,共产党与民盟合作,同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斗争,通过的政协决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打击了它的内战政策,有利于国内和平、民主,在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因此蒋介石的苦恼大。(5分)

这一观点不正确。重庆政协决议较多地吸收了民盟等中间派的意见,政协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派在中国实行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次会议的斗争成果。但以后的历史证明,蒋介石不允许民主改革,很快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又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制民盟解散。这种说法,反映了对局势的盲目乐观,没有认清蒋介石的独裁专政的本质,因而不是全面的。(4分)

31.(1)过程:(6分)①二战后期,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划分战后势力范围,开始形成战后世界格局。②战后初期,成立联合国,审判德日法西斯,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③战后初期,冷战开始,50年代中期,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特征: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实际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以欧洲为重点划分势力范围,实行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2)相对稳定性及作用:(2分)两极格局存在40多年,两强相争,世界局势长期不得安宁,两强又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因素:(4分)①美苏对峙、称霸,发动地区性战争,各自力量相对削弱。②苏联政治、经济弊端严重,国家日益陷入困境。③西欧、日本经济崛起,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外交政策,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④美苏两极以外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联合开展反对两霸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