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时间:100分钟; 分数: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C.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传统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皇帝大臣愚昧盲目性 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 抵御外侵的必要性 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
3.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为了夺取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 B.直接威胁到清朝统治中心的地区
C.勒索赔款 D.海盗式掠夺战争
4.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哪项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A. 割香港岛 B.协定关税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5.辛酉政变发生后,外国人把这一政变看成是自己的胜利。下列陈述应视为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
A.政变削弱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政变使北京条约得以签订
C.政变加强了亲洋势力的统治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6.1861年1月奕忻在奏折中说:“综观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材料表明:①视太平天国为威胁清朝统治的头号敌人②清政府已决定了“借师助剿”的主张③主张与列强“和好”共同镇压太平天国④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因为:
A.反封建又反侵略 B.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建立了政权,持续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
8.从太平天国斗争的主要目标和颁布的革命纲领,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汉族与满族统治者的矛盾
9.“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下列关于这句话真正含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宗教作为组织形式发动群众 B.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C.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D.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10.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关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叙述不正确的有:
A.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学习西方都遭到了守旧派官僚的反对
B. 洋务派继承和发扬了鸦片战争中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将之付诸行动
C. 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思想上
的反应
D. 他们学习西方都还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的学习
11.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奠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基础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材 D.使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12.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福州船政学堂 D.长江航运公司
13.早期工人的罢工斗争首先的表现形式是:
A.经济斗争 B.自发斗争 C.政治斗争 D.自觉斗争
14.19世纪末,俄英换文协议:“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铁路让与权,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铁路让与权。”目的是:
A.尊重中国主权 B.俄国向英国妥协 C.英国向德国妥协 D.划分势力范围
15.下列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近代资本主义是由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
C.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D.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16.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表明:
A. 中华民族富有抗争性,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B.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中国行不同
C.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D.要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17.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B.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C.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将导致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8.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扩大 B.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C.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19.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造成的影响没有:
A.清政府日益依赖受制于列强 B.中国的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了破坏
C.中国矿藏资源遭到掠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0.中国重工业发展最严重的阻碍是:
A.外国在中国开矿山 B.清政府出卖了铁路权
C.海关控制权的丧失 D.外国在中国开工厂
2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这说明的最实质问题是:
A.孔子在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 B.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的偶像
C.认为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2.下列哪件事之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
A.1889年赵三多率众攻打教堂 B. 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
C.1899年,朱红灯领导取得平原大捷 D.1900年,义和团进入天津
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观原因在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有识之士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新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24.1900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南方数省却与上海各国领事协议“东南互保”,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其用意不在于:
A.借外国势力镇压义和团 B.抵制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
C.试图脱离清王朝而独立 D.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5.下面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不正确评价是:
A.表明农民群众的反帝爱国精神 B.对清政府封建统治抱有幻想
C.反映了义和团灵活政策 D.带有笼统的盲目排外的落后倾向
2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满洲贵族统治 B.欺骗社会舆论
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D.实行君主立宪制
27.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
A.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B.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
C.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D.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28.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A.推翻清政府,处决其统治者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社会动乱 D.清朝的统治最终必定灭亡
29.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0.武昌起义能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革命党人组织机构健全 B.起义计划周密完整
C.各地积极响应起义 D.保路运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31.以下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所作的表述,不够准确的是:
A. 号召武力讨袁,领导二次革命
B. 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
C. 发表《讨袁宣言》,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D.成立护法军政府,倡导护法运动
32.“二次革命”实质上是一场:
A. 肃清满洲残余的斗争
B. 国民党人与袁世凯争夺权力的斗争争
C. 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的斗争
D.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个人恩怨斗
33.民国初年,遍布中国的大小军阀,代表着下列哪个阶级的利益:
A.资产阶级 B.地主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3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③修改总统选举法④下令解散国会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3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是: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欧洲战争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掠夺④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下列著述写成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公车上书②《海国图志》③《方圆阐幽》④资政新篇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37.“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是新旧交替 B.文化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C.中国文化领域混乱 D. 中国文化有了本质的进步
3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天津水师学堂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二. 材料解析题:(第39题7分;第40题10分;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37分)
39.阅读材料:
材料一;“……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以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矣;持夷片初约以通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攘地相接,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之英又次之。
――弈忻《通筹夷务全局折》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觅模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当专设一科取士。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①.材料二的言论,使你对洋务运动的目的有何认识?(2分)
②.如材料三所说,中国能自强吗?洋务派是怎样“师夷长技”的?(3分)
③.据上述材料,谈谈魏源与洋务派之间的关系。(2分)
40.阅读材料:
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不变仍亡。”
――《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夫今以入工业之世界,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也,而吾国尚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变慎乎?……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
――《德宗皇帝实录》卷425
请回答:
① 材料一、材料二这两则上书是谁写的?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反映了谁的要求?(3分)
② 根据材料三分析他们改革要求为什么有“上师”和“外采”?其政治观点是什么?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什么?(4分)
③ 根据材料四分析这是什么改革主张?有什么意义?(3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光(风)气日升,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观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嗣以人微言轻,未敢遽达。……窃尝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惟深望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材料三:孙中山在总结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时说:“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请回答:
①. 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说明了什么?(2分)
②. 材料二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1分)
③. 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各指的是什么?(2分)
④. 材料三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
看准确吗?为什么?(5分)
42.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某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
材料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材料三: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孽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而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弱也。
以上均摘自《新史学》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作者批评了旧史学的哪些弊病?(4分)
②. 材料二所说的“公理公例”指什么?(1分)
③.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史家的职责是什么?作者理想的“新史学”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回答。(2分)
④. 作者批判旧史学的理论根据是什么?(3分)
三. 问答题:(第43题15分;第44题22分;共37分)
43.出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的态度并析评这种态度的原因?(15分)
44.试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革命纲领、革命任务、斗争方式、革命结果、经验教训、失败原因诸因素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2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前八章复习测试题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
34. | 35. | 36. | 37. | 38. | |||||||
二.材料解析题:(第39题7分;第40、41、42题每题10分;共37分)
39.①:
(2分)
②:
③:
40.①
②
③
41.①:
;
② ;
③
;
④
;
42.①
;
② ;
③
;
④
;
三.问答题:(第43题15分,第44题22分,共37分)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