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2014-5-11 0:33:42 下载本试卷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 30,58分):

1.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李鸿章“避战自保”

C.清政府腐败,置民族与国家安危于不顾

D.清军将领畏敌如虎

2.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

A.李鸿章消极避战的保船政策

B.威海卫的后方设施薄弱

C.日军偷袭威海卫后路

D.日舰封锁威海卫出口

3. 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 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 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5.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共同核心内容是

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B.建立“中华共和国”,实行议会制

C.反帝必反清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6. 下列属于清末“新政”采取的措施有:①  奖励实业 ②兴办新学堂 ③实行征兵制 ④编练新军 ⑤奖励创造发明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7.   1894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

A.檀香山   B. 广州  

C. 香港   D. 上海


8.   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

A.章炳麟   B. 邹容  

C. 孙中山   D. 陈天华

9.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四川人民反清起义

10. 造成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A.斗争目标不同   

B.斗争方式不同

C.阶级立场不同   

D.世界观不同

11. 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正式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其出发点是

A.扩大国民革命军  

B.奠定北伐基础

C.创建新式革命武装 

D.促进国共合作

12. 省港大罢工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回击英法帝国主义制造的“沙基惨案”

B.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人

C.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D.支援第二次东征

13.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B.北伐目标明确、方针正确

C.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  

D.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分化

14.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的直接目的是

A.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

B.为发动反革命政变作准备

C.谋取国民党最高统治权

D.削弱和限制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15.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 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16.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是

A.北洋军阀的封建复古逆流   

B.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C.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努力    

D.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7. 辛亥革命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     

B.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C.中国社会性质和矛盾依旧   

D.受新的革命思潮的影响

18. 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是

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诸多学者担任北大教授

B.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C.听任各种思想的发展

D.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19. 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的著作是

A.《说孝》  

B.《文学革命论》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20.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1. 辛亥革命后,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发展实业,他们的代表人物首推       [    ]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  D.朱其昂

22. 1911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①采矿业  ②机器制造业  ③纺织业  ④面粉业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什么要求?[    ]

A.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要求

B.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殖民统治的要求

C.建立君主立宪的要求

D.签订和约的要求

24.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    ]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共和   ③尊孔复古   ④向西方学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却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没有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

A.清政府的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小,技术要求高,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26.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

A.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

B.中国落后

C.中国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和尊严

D.扭转贸易逆差

27.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侵略

B.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

C.英国资本家要夺取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中英贸易英国入超

28.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向时纹银每两兑钱千,今则每两兑钱千又六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

A.清政府官场贪污成风

B.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C.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

D.清政府大量增加赋税

29. 面对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上书皇帝要求严禁鸦片的官员除林则徐外还有[     ]

A.魏源       B.姚莹

C.黄爵滋  D.徐继畲

30. 19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其影响不包括

A.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D.资本输出成为对华侵略的主要手段

9.资本主义列强取得在中国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运权是在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中法新约》             D.《辛丑条约》


二、材料解析题 2,14分):

31. 阅读以下有关戊戌政变后,清朝新政的几段材料:

材料一 1899年8月,清廷颁发谕旨,指出:“国家振兴庶民,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前因商务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江一带先行试办……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师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重新。”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情,考求物产”。“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二 在经历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发出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联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并于1901年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主、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最初的纪元》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决心:“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苷所能挽回厄运。帷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轨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列无他策。”


                       

---胡峰《清末新政》

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中清政府的变法态度及变法内容的变化特点?

(2)  你如何看待清末“新政”?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处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杆斩本,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②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如何?


③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④根据材料一、二、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三、问答题 3,45分):

33. 
34. 

35. 孙中山两次解释的民族主义有何原则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对新民族主义代替旧民族主义,你是怎样认识的?

高一期末考试试题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2. A3. 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能否全面认识到列强给清政府贷款的目的,含有深入揭露近代列强侵华本质的思想教育因素。试题表述与教材内容大体相同。选①和②是直接目的,选项③和④是最终目的,必须四者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列强贷款的意图。应选D项。

4. A

【分析】本题涉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方式问题,考查辨析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A项是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B、C、D项是资本输出的具体手段,解题关键是分清两者的关系。同时,要注意题干所提示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是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应弄清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方式上的阶段特征。

5. D

【分析】此题是比较选择题。审题时要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方向考虑。题干中的三位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而革命特征是其共性。A、B、C项是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要求。D项是革命的目的和要求,符合题意要求。

6. B7. A8. A9. B10. C11. C12. C13. C14. D15. D

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答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关于这个内容,教材有明确表述,考生如果熟悉教材,是可以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的。选项B和C是十月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功绩。选取项A有悖史实。

16. D17. C18. B19. C20. D21. A22. D23. A24. A25. D26. A27. C28. C29. C30. D

二、材料解析题

31. (1)变法态度日渐坚决;变法内容由经济改革扩及政治改革。

(2)清末“新政”是当时统治危机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保护清朝统治,这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但是“新政”的内容及措施在当时符合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3)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挽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所以“新政”是反动的,注定要失败。


【分析】该题为材料题,从考查知识的角度来看,考查“新政”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等,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看,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且此题的第(2)问为开放型设问方式,符合高考命题方向。


  此题所选材料主要反映戊戌变法后,清朝统治集团对变法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反对变法改革转而唱起了变法的高调。慈禧太后的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清王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后,政治上更加孤立,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必须寻找与资产阶级的妥协。清政府的“新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了解了这些就明白清政府的变法态度上的变化。此题共设两问,第(1)问要求概括特点,一是清政府变法态度的变化特点,一是变法内容的变化特点,要紧扣“新政”实施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新起的历史作用等方面分析。

32. 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诬蔑,仇恨。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推行变法,不敢触及封建统治基础;不发动广大下层民众,缺乏群众基础;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反对帝国主义。

三、问答题

33. 古代统治者用政治手段分散地主权力,压制军阀割据势力,但军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并未消除,因而仍有产生军阀割据的可能。古代和近代军阀势力形成的相同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近代历史中的新问题是:在外国的侵略下,中央政权削弱;帝国主义为各自利益扶植代理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以革命战争的手段打败军阀势力。同时要驱逐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势力,消灭军阀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

34.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A.辛亥革命前,封建思想就没有受到彻底的批判;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以维持他们的统治。B.第一次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产生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③意义是动摇了封建正统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局限:A.陈独秀说的民主,主要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西方某些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学说。B.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C.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化的偏向。⑤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率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⑥“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新文化运动成为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35. 

①旧民族主义虽然坚决反对清王朝,但明显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而新民族主义则主张国内各族一律平等;旧民族主义虽有反民族压迫内容,但不敢明确提出反帝,害怕同帝国主义决裂,而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表明孙中山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而致力于民族独立。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利用旧民族主义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但因帝国主义破坏,并未改变中国半殖半封面貌,表明以“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为内容的民族主义是不完善的,通过吸取多次失败的教训,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伟大的转变,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中国的存在,是中国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必须激起民众的反帝热情,因此给民族主义赋予了反帝的新内容。


③新民族主义代替旧民族主义,表明孙中山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的民族思想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它与中国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主张基本一致,便利了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进一步联合反帝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