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为主的月考二试卷

2014-5-11 0:34:04 下载本试卷

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2006届高考复习

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编题人:林玉连      审题人:吴德永         2005/11/8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

钟。注意: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回答1—2题: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是我国史书有确切纪年最早的史事;②商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木石农具为主;③商周遗址已出现了原始瓷器;④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商朝开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②商朝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商都繁荣,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④商周时已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据此回答4—5题:

4. 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中的根本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B.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D.燔诗书以明礼

5.山东自古被称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下列哪些内容与山东有关 ①“相地而衰征” ②《考工记》问世 ③ 初税亩 ④ 墨子故里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据此回答6~11题。

6.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7.唐初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根据唐朝制度,一道治理黄河的诏令从草拟到执行必须经过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

8.孟子主张, “予民恒产”,“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而随着均田制的破坏,①募兵制崩溃 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③府兵制实行 ④实行两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北宋初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特点的是 

  A.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分解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军权力

C.重内虚外、强干弱枝         D.中央和地方相互牵制

10.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  B.将行省机构分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11.对于清朝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B.主要职能是负责军事指挥调动

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D.只是跪受笔录和负责传达皇帝意旨

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均成就斐然。据此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3.汉献帝时修一条农用灌溉水渠,计算土方可采用下列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太平经》   D.《墨经》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但这一时期文化依然有很大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朝祖冲之最早运用极限理论,推算出比外国早1000年的圆周率;  

B.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并配有《禹贡地域图》; 

C.南朝范缜所著《神灭论》以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形神统一、形亡神灭”的谬论

D.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15.宋元时期,在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活动包括

①编制《十二气历》 ②制订《大衍历》 ③编定《授时历》 ④设置观星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回答16~18题。

16.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所做的努力是

   A.设置西域都护,修筑驿站        B.派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C.加强同欧洲之间的使团往来       D.大败西突厥,设立机构管理

17.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

18.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元朝时的民族融合具有的新特点包括:①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作为征服者的落后民族被中原先进文明所征服;  ③外族迁入,多民族融合产生新民族;④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许多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据此回答19--22题

19.《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秦朝

20.李白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咏叹的古都是

   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杭州

21. 台湾诗人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下有关台湾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       B.元朝专设宣政院管理台湾、澎湖列岛

C.康熙派施琅渡海打败郑成功,统一台湾  D.日本割占台湾到中国收复主权相距50年

2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这里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开始万里长征

23.中国水利技术西传欧洲,欧洲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   B.唐朝、清朝  C.汉朝、明朝  D.宋朝、元朝

24.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其表现不包括:

  A.英国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  B.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改造旧社会的政治构想

2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达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 .①③    B.④⑤      C. ②③      D. 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交通是人类文明横向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反映,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3

 


图4

 

图5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5分)

 

(2)结合图2、图3和所学知识,简述两汉、唐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当时国都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3分)

  

(3)结合图4、图5和所学背景知识,比较说明15世纪中国和西欧开辟的新航海路线为什么产生大不相同的历史影响?(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清咸丰戊午年五月,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第五十一款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太宗、乾隆皇帝不同的“华-夷”观?(2分)并指出对唐、清两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材料四中的条约签订于何时、名称是什么?这些条款反映出“华-夷”地位有何变化?(4分)

 

28、(12分)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或动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时间或长或短,距离或远或近,或者返回或者终生不再返回而定居于某地,均称为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请认真观察下列图表,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

图2

 


图3

 


请回答:

(1)结合秦汉到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史、经济史,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两个主要方向?分析其原因及影响?(6分)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0年)相关知识,指出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原因和影响?(6分)

29. (14分)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别产生了哪些近代因素?对比同时期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成功经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