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2014-5-11 0:35:58 下载本试卷

期末总复习知识简括

绪论名词:1、新陈代谢: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2、病毒:无细胞结构,寄生生活,细菌病毒称噬菌体,病毒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狗见主人摇头摆尾)。

5、细胞学说: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4、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5、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达尔文《物种起源》)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孟德尔遗传规律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标志,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6、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发展:微观已达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7、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

8、世界五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  微量元素:生物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大量元素:生物必需的,占生物体总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2、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3、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语句: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生物体的组成成分。③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缺B,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注意: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主要元素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水是最多的化合物,存在形式是结合水和自由水。

2、无机盐:多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的组成成分(如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3、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a、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有蔗糖、麦芽糖,动物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成分)和动物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4、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5、脂类包括:a、脂肪(生物体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b、类脂(生物膜的重要成分)c、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6、脱水缩合:氨基酸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

7、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8、二肽:两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含一个肽键。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9、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有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含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且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的氨基酸含不同的R基。

10、核酸:呈酸性,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公式: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即(X-Y)的应用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语句:1、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结合水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贮能物质;生物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共同元素是C、H、O,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即:①细胞组成成分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核酸控制的。

6、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染色体,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蓝藻、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

4、真核生物: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真菌、青霉、曲霉、动物、植物等。

5、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6、细胞质基质:呈液态。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器:具有特定形态、功能的小器官。

7、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作用:支持和保护。性质:全透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细胞膜主要成分双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蛋白质可覆盖、贯穿、镶嵌,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伸出伪足,人体白细胞吞噬病菌,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脂肪酸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载体;需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需载体,高浓度到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含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6、叶绿体: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少量DNA和RNA,色素分布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光合作用的酶。

7、内质网: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糖类,脂肪合成场所,蛋白质运输通道。

8、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动物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9、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0、液泡:表面液泡膜内有细胞液。含有机碱、糖类、花青素等。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1、分泌蛋白如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2、真核细胞中,双层膜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非膜结构是:中心体、核糖体。生成H20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与能量有关(生成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不是细胞器。植物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动物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动物没有液泡;低等植物和动物有中心体,高等植物没有;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注意:(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2)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第二节、细胞增殖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细胞分裂期,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间期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就消失)。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

4、有丝分裂: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周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的最好时期; 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2、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子细胞。②区别: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植物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3、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4、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5、有丝分裂意义,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能。

语句:

1、  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发生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不可逆性

2、  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易转移; b、致癌因子:物理因子(辐射致癌);化学因子(苯、坤、煤焦油等);病毒因子(肿瘤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3、理论上讲,每个活细胞都具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即组织培养技术)。

第三章、新陈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有的是RNA

语句:1、酶的特点:加快或者减慢化学反应速度,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不变化。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和高温,都使酶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但低温不使酶失活,但活性会降低。

3、酶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4、除去细胞壁又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用纤维素酶。动物体内酶催化最适温度是35℃左右。

5、酶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活性下降。当pH 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1、ATP(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3、ATP的形成途径:对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4、ATP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光合作用

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色素溶解度不同。

2、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3、光反应与暗反应异同: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4、光合作用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照面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和水肥条件等。如:蔬菜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来提高产量。

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阳光下移到暗处), 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浓度降低时, 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2、选择透过性膜:具有载体的膜,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表现出高度选择性。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3、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4、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5、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6、蒸腾作用:植物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的作用。不消耗能量。

语句: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液泡。b、原理:植物细胞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种子。②渗透吸水:a、特点:有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4、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5、水分利用: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水分散失:95%~99%用于蒸腾作用。植物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和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6、能发生质壁分离是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不会有质壁分离。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液泡,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除C、H、O外,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必需元素13种.大量元素7种N、S、P、Ca、Mg、K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交换吸附:根细胞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

3、选择性吸收: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

语句: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过程: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④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生产上需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吸收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即选择性吸收。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吸水---渗透吸水,根吸矿质元素----主动运输。③条件:根吸水----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吸矿质元素----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元素必须溶于水,运输都依赖蒸腾作用。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蒸腾作用。②利用形式:(K)离子状态,易转移,能反复利用,缺乏该元素,首先老叶受损;(N、P、Mg)不稳定化合物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缺乏,首先老叶受损;(Ca、Fe、AL)稳定化合物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缺乏,幼嫩的部分首先受损。

4、根吸收矿质元素与呼吸作用相关,一定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2、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转变为尿素(肝脏)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合成为糖类、脂肪。

3、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必需氨基酸: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只能从食物获得的氨基酸。甲缬来一本亮色书

语句: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可以转化,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4、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胃液含胃蛋白酶;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肠肽酶。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发酵。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2ATP(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2ATP(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34ATP(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酵母菌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乳酸菌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⑤相同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本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第八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语句: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①相同点: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②不同点:能量来源不同。

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自养型分光能自养--绿色植物、蓝藻、绿硫细菌,化能自养: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异养型(如: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寄生虫、乳酸菌、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需氧型(多数动物和人等)。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

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为自养需氧型,蘑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作用缓慢而持久。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内分泌腺分泌,通过体液传至各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的激素。

3、胚芽鞘: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下部是发生弯曲和生长的部位。

4、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5、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摘掉顶芽。实例是棉花摘心。

6、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果实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1、生长素的发现(见书)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b、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低浓度范围: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高浓度范围,可以作为除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3、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3、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语句:

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物质氧化速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3、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又呆又小)。

4、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分泌促激素作用垂体,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活动。

4、  激素的调节:①纵向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新陈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反馈调节)。②横向调节: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

二、神经调节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遗传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

6、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神经元接触的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7、运动性失语症(say):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能看,能听,不会说)

8、感觉性失语症(hear):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1、兴奋的传导: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②.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突触传递):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兴奋由轴突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躯体运动中枢(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a、刺激顶部时,下肢运动;刺激底部时,头部器官运动;刺激其他部位时,出现相应器官运动。B、分布特点: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神经调节与行为

1、趋性: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

2、本能: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模仿: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语句:

1、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a、催乳素:照顾幼仔,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b、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分泌,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2、行为分为:(1)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2)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3、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协调下形成的。神经调节处主导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2、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生物界普遍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3、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母体→两个子体。如变形虫、细菌、草履虫。

4、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

5、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曲霉、衣藻。

6、营养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根、茎、叶),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嫁接、扦插、压条、分根)

7、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愈伤组织→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8、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为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

语句: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组织培养的优点:A、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B、用于花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培养无病毒植物等方面。C、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殖细胞的形成

1、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2、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判断依据: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3、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4、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5、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语句:1、精子的形成过程:①间期(准备期):DNA复制;②减数第Ⅰ次分裂:A、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B、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C、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减数第Ⅱ次分裂:A、前期:(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B、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染色体数目加倍;D、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2、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在生殖腺中进行;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全相同。不同点:①、间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仅稍稍增大。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贮存大量卵黄,体积增大很多倍。②、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④、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没有交叉、互换现象;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DNA)复制一次

4、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减数分裂"教学专题:

一、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1.给出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3)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Ⅰ分裂间期和减Ⅰ分裂期为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为零。(4)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2.无图,给出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规律:(1)染色体的数目在间期和减Ⅰ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通过减Ⅰ分裂减半,减Ⅱ分裂后期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2)DNA数目在减Ⅰ前的间期复制加倍,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3)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分裂以前有,减Ⅱ分裂以后无。(4)四分体在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有,其它各期无。

二、细胞分裂图的识别方法:(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解题思路:(注意:后期图形只取细胞一极的染色体!):a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无同源染体-→减分第二次分裂的中期;b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有同源染体、间隔排列-→有丝分裂的中期;c染色体不在中央、有同源染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后期;d染色体不在中央、无同源染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减分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第二节 生物的个体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1、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2、种子的形成和萌发:①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的。②胚的发育: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胚柄和球状胚体。球状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较快形成两个突起,发育成两片子叶;两子叶之间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发育成胚轴。③胚乳的发育:受精极核分裂成许多细胞核,叫胚乳核;然后,每个胚乳核产生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许多胚乳细胞。胚乳细胞内贮存营养物质,其整体就是胚乳。

3、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近珠孔端),顶细胞(多次分裂)形成球状胚体(分裂、分化)形成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构成胚;基细胞几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养料供胚发育。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细胞,从而构成胚乳。珠被形成种皮。胚、胚乳、种皮构成种子子房壁形成果皮,种子和果皮构成果实

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的,而种子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胚柄细胞提供的。

5、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两个阶段:(1)营养生长阶段:此阶段植株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2)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出花,开花后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里面有种子。这时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营养生长中止。

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7、植物个体发育中,受精极核先发育,受精卵后发育,因为受精卵要经过一个休眠阶段。

8、若体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则精子、卵细胞和每个极核中含有n条染色体。受精极核以及胚乳细胞应为3n条。

二.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1、生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组织、器官的形成,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新个体。分界是:动物以幼体孵化或出生为界,植物以种子萌发为界。

2、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幼体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叫胚后发育

语句:

1、原肠胚的形成:(1)蛙卵的特点:动物极含卵黄少,密度小,向上利于吸收太阳能提高温度;植物极含卵黄多,密度大,贮存了大量营养物质。(2)胚胎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卵裂速度不均)---囊胚(分裂分化)---原肠胚。①卵裂:受精卵的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数目增多而总体积不增大。②囊胚:受精卵卵裂形成囊胚。内有个空腔,叫囊胚腔。③原肠胚:有内中外三个胚层,有原肠腔的早期胚胎。

2、器官、系统的形成:内胚层发育成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肝脏和胰腺--"内消呼肝胰"。外胚层发育成为表皮及其附属结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外表感神仙"。

3、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特点:①胚胎发育早期在表面形成羊膜,里面贮存羊水。②原肠胚形成后,三个胚层继续细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种组织,进而形成各个器官,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动物的系统。

3、  胚后发育的两种方式:1) 常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相似,幼体经生长和性成熟直接发育成成体。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2)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差异很大,必须发生某些方面的改变,即变态,然后经生长发育为性成熟个体。如:两栖类(蛙),昆虫等。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 斐林 → 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碱性龙胆紫)→制片

色素提取实验: 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