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2014-5-11 0:11:16 下载本试卷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唐 杰    校对人 王锦秋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劲(qiú)   百(kě)   孔(tóng)  举酒客(shǔ)   桑(zǐ)

B.迷(wǎng)   阻(hè)   慰(jí)   而不舍(qiè)   馔(yáo)

C.灰(jìn)   闲(xiá)  (tiē)   延残喘(gǒu)   悠(miǎo)

D.干(biē)   别(zhēn)  商(què)   咬文字(jué)  什海(c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惆怅    遗撼    望洋兴叹   嘻游     莫名其妙

B.戕害   苦涩    峥嵘岁月   沉湎     名副其实

C.沉溺    斑斓    忐忑不安   至高无尚   针贬时弊

D.枯稿    斟酌    一如即往    入不付出   良晨美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二天清早,天刚微亮,群山和林海还在晨雾的   之中,我便匆匆起床,一个人徒步去了天子山下的十里画廊。

②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   着喜悦。

③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   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A.覆盖  浸润   喧嚣   B.笼罩  浸润   喧哗

C.笼罩  浸泡  喧哗    D.覆盖  浸泡   喧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中,发现一大丛新长出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B.经过数学老师耐心的启发,他终于幡然悔悟,茅塞顿开,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C.挂着露滴的鲜花,是那样娇弱纤巧,我似乎和庄严的题目开了个玩笑。但我真是如此地挚爱它们,觉得它们不可或缺

D.多数儿童很快就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地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B.目前,每年大学生毕业虽然不少,但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中央政府强调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的方式解决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它表明中国高层越来越善于吸收过去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6.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 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 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师说》是他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碰到这类事,就得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多问几次“可能吗?”“合乎自然规律吗?”“合乎情理吗?”

B.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D.爱因斯坦抓住“质量”、“同时性”等概念,哥白尼批判“地球中心说”,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9.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灯塔守者   王亚平

白鸥在夜幕里睡着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

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处喧腾着愤怒的涛声。

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

                    1935年1月5日

A.这首诗题目叫《灯塔守者》,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灯塔守者的寂寞和艰辛,而是把重点放在环境和氛围的刻画上。

B.诗的前三节描写特有的环境和氛围,并突出了“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这一主体形象。“灯塔”是实写,又是虚写,是“灯塔守者”形象的外化。

C.“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光明”一句流露出淡淡的觉悟和自豪,这是对为光明而捐躯的灯塔守者们的热情的讴歌。

D.诗人最后用了“我”这个字眼,使全诗确立了第一人称的抒情角度,自然显得格外意味真醇。这说明“灯塔守者”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岁,元和四年也       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B.何为然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此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

D.游是乎始          青,取之于蓝而青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    惑:糊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第Ⅱ卷(共108分)

二(共18分)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译: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分)

译: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分)

译:                       

16.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共8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5)寄浮游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说出这首诗暗用的一个典故。(2分)

答:                                  

(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共18分)

莲 恋 莲(节选)

余光中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不曾向我展现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 Narcissus)(注),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 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像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朗爽,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 Don’t stare,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它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忽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注)纳息塞斯: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映在水中的美丽影子以致淹死而变为水仙的美少年。

18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30字以内)(4分)

19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其中的“新意象”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30字以内)(4分)

20第三自然段中加线的两个“对于我而言”和三个“联想”这样反复写各有什么好处?(各20字以内)(6分)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首句着一“却”字,以作为江南人对莲本该不生疏却生疏来突出小莲池中莲的神韵美。

B.“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句让人感悟到观察事物只要用心专一,仔细琢磨,了角规律,就会流连忘返。

C.“我的莲既次且热”,是说诗人笔下的莲,不同于画家画的苹果、向日葵那样冷暖有别,而是“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D.文章借助对比,以玫瑰“燃烧着西方的爽朗”,来突出莲“赧然低语”,如同东方女孩的含蓄美,褒贬适中。

E.作者认为莲的小名应为水仙,因为她和水仙花一样同为水中仙子,飘逸而富于灵气,在水中都自成世界。

四 (共12分,每题4分)

22.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4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旧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4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必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大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仿照下面的句子,以“快乐”开头,在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4分)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疑问:比如我们的家长总想为我们设计好人生之路;比如我们的家长总想我们的人生永远充满阳光;比如我们的家长总想我们的人生比他们来得顺利。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试号 塘桥高级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卷纸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译: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分)

译: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分)

译:                       

16.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共8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5)寄浮游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17.(1)说出这首诗暗用的一个典故。(2分)

答:                                 

(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8.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30字以内)(4分)

19.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其中的“新意象”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30字以内)(4分)

20.第三自然段中加线的两个“对于我而言”和三个“联想”这样反复写各有什么好处?(各20字以内)(6分)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22.(4分)                                   

 

                                     

 

23.(4分)

24.(4分)

25.作文(60分)

文本框: 800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B

B

B

C

C

C

C

D

A

C

D

B

B

第Ⅱ卷(共108分)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译:君子的秉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分)

译: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自这吧?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分)

译: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16.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5)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7(4分)

(1)这首诗暗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2)最后的问句表达出了诗人思慕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18.(4分)不矛盾。因为以前是用眼看,而这次是用了心灵,感知到了莲的灵魂。

(文章第二段第3句:“以那以前……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其中的“睫瓣”是花瓣,而“心瓣”是灵魂。第一段说中“第一次看见莲”是指用心灵去感受灵魂 二段说“我当然早见过莲”,是用眼看莲。)

19.(4分)即作者发现的莲的‘绰约”意象,就是“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意象”,就是艺术形象,在文章第二段第2句说“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究竟是什么意象呢?联系该段讲述的是“莲”的绰约的意象,再具体些,那就是第二段最后一句“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20.(6分)(1)强调我对莲的特有感受,总领下文。

(2)借引神话传说中的美女形象,盛赞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解析:(1)反复意在强调某种思想感受。“对我而言”以下的句子,一是赞美莲的飘逸和灵气,,也就是作者自己特有的感受;二是总领下文。(2)“联想”巫峡的神女、洛水中的洛神、华清池的杨贵妃、西湖的西施,均是神话传说中的美女形象。这些美女的共同特征:美丽、追求爱情的神仙,故赞扬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21.(4分)A  C

22(4分)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23(4分)

绿

(此题应从整体上把握其主要意思。此段首句概括细菌的作用,最后一句总结细菌作用对于环境的意义,都是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它们能将……”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若没有细菌的存在……”则自然引出了最后一句总结性语句。结合首句和结尾句的有关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24快乐是暴风骤雨之后的那一抹彩虹,悲伤正是那刚刚逝去的电闪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