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2014-5-20 5:59:41 下载本试卷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01.5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庇(yīn)  污(diàn)  引高歌(hánɡ)

B.制(páo)  叱(chà)   损兵将(zhé)

C.浸(zì)   粗(ɡuǎnɡ)  方兴未(ài)

D.针(biān) 像(xiāo)  咬文字(júe)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惆怅  以飨读者  蹉跎  真知灼见

B.殴打  火中取粟  寥廓  婷婷玉立

C.辐射  暴戾恣雎  伎俩  功亏一溃

D.谴责  当仁不让  决窍  循私舞弊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涉及到干部    的改革,更要慎重。

②人们意识到,用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政治主张来    多彩的世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③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A.体制  规范 效率         B.体制 规范 效益

C.机制  制约 效率         D.机制 制约 效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积极参与。

D.面对行凶的歹徒,怯懦的他没有挺身而出,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真是罪不容诛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球队战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主教练总是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解职是很正常的事。

B.文化公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大型山体浮雕《灯会溯源》即将完工,并于春节灯会期间正式向游人开放。

C.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D.垃圾车清理垃圾时不熄火,长期发出噪声和废气,对住户的身心影响很大。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      

①也会引导人家去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动脑筋想问题

②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

③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④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①③②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反映新的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艾青的《礁石》赋予了普通礁石以新的思想感情,贯注了他的人生体验。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堂·吉诃德》的作者分别是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法国的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C.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庄子》《韩非子》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

D.元明清三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长篇小说。

8.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单于至此,曾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班固作《燕然山铭》,以记其事。

A.“塞下秋来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塞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连雁都毫无留恋之意。

B.“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边声”指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表现了边战的频仍,将士的思乡情都化作了抗敌立功的精神动力。

C.“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说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人借典故表现守边之战尚未胜利,将士们还没有还乡归家的打算。

D.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开阔,基调悲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风 景

        辛 迪

列车在中国的胁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士兵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暗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

9.对本诗意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田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士兵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国民党挑起的连年内战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暗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10.对本诗的赏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B.作者以“风景”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C.全诗围绕“社会问题”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18分,每小题3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乃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汉书·杨王孙传》)

注:①祠:祭祀;雍:地名。②戳:侮辱。③尚:奉养,指圣王的生活条件。④于戏:同“呜呼”。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医药,厚自   持:保养

B.靡财币       单:同“殚”,竭尽

C.缘人情不忍其   亲:亲近

D.令死者知则已   亡:通“无”,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有知,是戮尸地下

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B.

 
或乃今日入明日发

吾尝终日思矣

C.

 
夫饰外华众

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

 
死者不知,生者不得,谓重惑

而欲投吴巨,巨凡人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3.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A.这也是古代圣人抛弃了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

B.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只相信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希望王孙好好反省。

C.这也是古代圣人抛弃了的制度,何必只相信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希望王孙好好反省。

D.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

14.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A.现在浪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回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葬的行动,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特别的糊涂。

B.现在花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回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其中的道理,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特别的糊涂。

C.现在浪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回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其中的道理,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双重的糊涂。

D.现在花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回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葬的行动,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双重的糊涂。

15.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杨王孙主张裸葬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②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

③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    ④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⑤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⑥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王孙看到当时厚葬风气太盛,把有用的财物大量用作随葬品,非常反感,想以自身裸葬的办法来矫正世俗的弊病。

B.杨王孙家财万贯,对自己保养得非常周到,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但他临死时却愿返朴归真,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C.杨王孙认为古代圣人亲自制定了厚葬的制度,死时殉葬品很多。今人受其影响,厚葬成风,不值得仿效。

D.杨王孙裸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回到应回到的地方。祁侯认为王孙的行为是对死者的羞辱,同时也违背了圣人的遗制。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最近透露,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表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参加该项目的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川本辰男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利等科学家,近日在不同场合分别宣布了上述消息。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最早在30年前预言了玻色子的存在,但科学家至今没找到它的踪迹。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按理论假设,其他粒子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希格斯玻色子对完善粒子物理学理论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曾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标准模型以夸克、轻子作为基本粒子,以弱电统一和电子色动力学理论为主要框架。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几乎都已被实验所证实,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但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因此观测起来难度较大。为“捕捉”该粒子,物理学家们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让高速运动的粒子相互撞击,如果碰撞过程中产生足够高的能量,就形成希格斯玻色子。由此形成的希格斯玻色子往往很快就衰变为其他一些粒子,衰变后的粒子有特定的组成,据此可间接证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的4项实验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来解释,也就是说,他们在实验中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但他们也指出,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才能确认其可靠性。

17.文章说“该成果如果得到进一步实验的证实,将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该成果”是指

A.它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B.它可以证明物质质量的存在

C.它完善了粒子物理学

D.它找到了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最后一种

18.下面的说法中不能成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的理由的是

A.现在的办法都只能间接证明它的存在

B.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C.科学家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实验观测,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

D.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认为“这些非同寻常的事件”可以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来解释

19.文章说“目前的观测结果尚不是最后的结论”的理由是

A.希格斯玻色子仅能在瞬间存在,观测起来难度极大

B.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尚未成熟

C.科学真理是可以重复的,所以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的证实

D.只有一个科研机构在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20.把物理学家们通常遵循的理论、采用的方法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项目”遵循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加以比较,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和方法都相同            B.理论相同,方法不同

C.理论不同,方法相同           D.理论和方法都不同

第Ⅱ卷(共90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8分)

创新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在科技、学术、文化领域缺少整体创新态势久矣,这个事实近年来已被越来越痛切地感受到。而且,稍有文化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判断,再过些年,事情将会更加严峻。我在考察世界各文明故地时认识到,很多文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疲疲沓沓地固守千年,而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就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现在,显然又面临着这样的关键时刻,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担忧。

国际间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最担忧的事情,就是突然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已经衰退。他们总是投注极大的努力来摆脱这种危机,常用的方法是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能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当然,他们的这种求援举动也常常碰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活力还比不上科技活力、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的活力。有时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连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学也活力减退,出现了刻板陈腐的惰性结构,那就越加让人悲哀了。

基于上述感受,我十分赞成一些朋友提倡的作文“新概念”,并对国内十八家著名晚报共同发起的首届“晚报杯”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拍手叫好。这次创新作文大赛开展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足以证明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代的潮流。

大赛组委会选了一批参赛作文给我,我一读之下便觉得满目清朗,心情愉快。它有三个共同的优点:首先是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指所写事情细节的真实,而是指写作者生命的真实,这后者比前者重要万倍。文章的苍白来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来源于生命的无聊,这当然是对的,但我曾好多次看到很多并不苍白、无聊的生命写出了苍白、无聊的文章,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生命和文章的关系,阻断了的生命对于文章的灌溉渠道。这种情形的产生,与以前很多年间给文章堆积了太多外在的职能有关,不可深责写作者。现在我们提倡创新,首先就是把阻断了的生命渠道疏通,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方面。我看眼前这些文章就已发生变化,多数都是天真烂漫、任性直率,时时因不拘常规而警策,处处因莽撞突兀而可爱,常常因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而更显有趣。这种真实生命的直捷流泻当然又是既多元又放松的了,因此纸页间充满了青春的笑意。

光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对文化转型期的前途保持乐观。

21.文中说“基于上述感受”,“上述感受”指什么?请分条写出。(不超过80个字)(5分)

(1)                      

(2)                      

(3)                      

(4)                      

(5)                       

22.“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是比喻说法,它本意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为什么显得有趣?(3分)

                             

2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指想象能力、突破能力和构思能力。

B.作者认为本次作文大赛的三个优点是:真实、天真烂漫、任性直率。

C.作者认为文章与生命的关系是:生命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命的流泻。

D.作者高屋建瓴,在时代的广阔背景下论述了“创新才有希望”的道理,发人深省。

E.本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取胜,而是以优美生动的文笔见长。

24.作者认为:“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学也活力减退,出现了刻板陈腐的惰性结构。”请根据你的切身体会,举出三个例子。(只提观点不加阐释,不超过20个字)(6分)

                         

五、(12分)

25.下面是一份关于“尝试记忆”效果的实验报告资料,读后回答问题。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0

26

26

19

2/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4

28

28

25

3/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57

37

37

26

4/5时间用于尝试记忆

74

48

48

28

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中,可以发现一条有普遍意义的记忆规律,请简要写出这条规律。(不超过25个字)(2分)

                                   

26.下面这段话中克劳森先生向中国提出了建议。找出有关建议的重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30个字。(4分)

十一月初,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先生在一次中国发展与国际经济学术会议上演讲时,盛赞了中国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也向中国提出建议,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关于社会发展,他提出了几项基本的指标,即诚实、透明度和讲道德。世界银行在过去10年内曾向中国贷款数百亿美元,并通过赠款帮助中国培养人才,消除贫困,普及教育。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对目前我国经济提出的劝告,值得我们深切思考。

                                     

27.把下面句子画横线的部分改为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6分)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年,中小学语文课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功不可没;也有人说语文课“误尽苍生”。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学了十二年语文课,你应该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请以“中小学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可以理性分析,也可作感性描绘,但要能或正面或侧面反映出你对语文课的观点。

②语文课涉及甚多,教材、教师、教法、学法、考试等等,不要求全,写其一即可。

③凡涉及的学校和教师,不可写出原名,一律用××校××老师代替。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700字。